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遇事別急著判斷,好與不好,經歷過才知道…

遇事別急著判斷,好與不好,經歷過才知道…

導讀

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身處其中的每一種情境,背後都有複雜的成因,並不是單純某個人、某件事造成的,並且情境本身也在持續變化中,新的因緣不斷加入,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緣是我們自己的心念。

文: 希阿榮博堪布

遇事立即做評判,這是我們的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不立即分辨出好壞、美醜、利弊,總讓人感到不踏實、不安全,因為那樣的話,我們就不知道該怎麼去應對了。其實,說起來我們的應對方式也很簡單,好的、美的、有利的,就貪執;壞的、丑的、無利的,就排斥、抗拒。面對世間萬象,基本上我們就只有這兩種態度。

佛陀在講解空性法門時說,事物沒有本具固有的性質。人也好,物也好,現象、情境也好,都是眾緣和合之下暫時呈現的一個「相」,因緣改變就會有新的「相」呈現,沒有任何「相」能做到穩固、靜止,所以沒有絕對的好壞、利弊存在其中。

你認為好的,也許我覺得不好;現在覺得好的,也許以後覺得不好。而且,無論好與不好,都只是我們對事物的標示,卻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說,在我們對事物做出好壞、利弊的判斷時,不僅是片面、僵化的,而且直接偏離了事物。

我們固執地認為好壞、利弊等性質固有存在於事物中,相信自己的判斷反映了事物的真相,所以一切與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人和事,甚至那些只是沒有立即表示贊同你的想法的人,都應該被排斥。

不分別也並不是強行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可能有些人會以為空性就是那樣。但那可能只是冷漠或者糊塗,與我們所說禪修中帶著清明觀照的不評判不是一回事。

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身處其中的每一種情境,背後都有複雜的成因,並不是單純某個人、某件事造成的,並且情境本身也在持續變化中,新的因緣不斷加入,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緣是我們自己的心念。

這個見地至關重要,尤其在我們身陷困境時,面對巨大的壓力和恐懼,我們努力停下與自己無休無止的討論,暫停那股指責、懊悔、怨憤的強大慣性,儘力與內心的恐懼、痛苦聯結,讓自己的軟弱、無助、孤獨融化在那強烈的痛苦感受中。我們不會因此而被痛苦吞噬,相反,我們封閉、僵硬的心這時才有可能一點點軟化、打開,你感覺心頭的千斤重擔開始鬆動,有一種空間感,終於可以環顧左右。

這時,前因後果相互作用、事物普遍聯繫的見地像一道光照亮眼前,你慢慢看到自己是怎樣在因因果果的羅網中一步步走到現在,無盡追逐背後周而復始的貪婪、嗔恨、執念、傲慢,以及身陷輪迴的不由自主,自己是這樣,旁人亦然,在一個共同的生態系統中,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人的影子。

這個洞見使我們在接下來的反應方式中不至於陷入盲目的指責或自責,但也不會覺得自己完全是不公平命運的受害者、全世界最無辜的那個人。總是覺得自己無辜受害的人往往是缺乏反省的。

一方面,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急於評判並找一個發泄怨憤的靶子,彷彿指責有助於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我們真正開始意識到需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這個承擔不僅面向過去,也面向未來。也就是說,我們接納已經發生的,並決心通過自己現在的發願和行為,為未來創造積極的緣起。

佛法中的「接納」從來不是被動、懦弱或是事到如今、無可奈何。我們如果能懂得一些空性的道理,就會逐漸承認空性在事物中的種種表達,例如無常、因果、緣起。就是這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藏 的精彩文章:

即刻開悟、感應神通?修行人千萬別信!
《心經》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要看你怎麼念

TAG:佛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