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60歲垂涎16歲少女,霸王硬上弓欲納妾,導致民抄董宦
老祖宗考量和評價一個人是很智慧的:他們將「才」與「德」一分為二地去考察一個人,然後又將「德」與「才」合二為一給一個人下結論。
所以在古人對一個人的評價體系中,賢能者稱之為「德才兼備」,而老實忠厚之人被稱為「有德無才」,而狡詐之輩往往是「有才無德」,最為惡劣的就是「無德無才」者。
?董其昌劇照
雖然現代社會中對於人的考察會更為科學和細化,但依然也是遵循著老祖宗這兩個大的考量方向,特別是在傳統文化領域的人士對於「德」和「才」更顯得尤為重視。
比如說藝術家,藝術家這3個字一聽就讓人心生敬意,但人們也同樣會默默地用「德」與「才」去衡量被稱為「藝術家」的那個人,所以如今就有很多「有才無德」、甚至「無才無德」的「藝術家」被世人所不齒。
?董其昌國畫山水
這種「藝術家」個人的「德才」不能匹配其「名頭」的情況,歷來就很多。一代書畫大師董其昌就正是這樣一個「德」「才」相互矛盾之人,他的書畫成就在最近的三百餘年間持續產生著較大的影響,這是他的「才」在歷史上大放異彩之處。
?董其昌劇照
那麼,董其昌的「德」在歷史上又是否能與其「才」相得益彰呢?董其昌這個名字在歷史書上也同樣有名,但載入歷史中的這個名卻是爭議不斷的「臭名」、「罵名」。在「罵名」中的董其昌屬於人到晚年昏了頭,一著不慎晚節不保的老糊塗,而導致一代書畫宗師晚節不保的「導火索」,竟然只是因為時年六十的董其昌看上了一個年方十六的民間女子,色令智昏之下上演霸王硬上弓欲要強納民女為妾,最終導致了「臭名留青史」的「民抄董宦」事件。
?董其昌書法
古人六十納妾其實是件平常事,甚至還有八十納妾留佳話的情況。為啥別人八十納妾還能留下一段佳話,書畫大師董其昌六十納妾就留下了一世罵名在人間呢?這件事情不光正史上有所記載,同時還留下有據此創作的小說、劇本等等文字資料,除開正史對此事較為理性地表示「存疑」、甚至為董其昌做過一番蒼白的「辯解」之外,其他的資料基本都是一口咬定董其昌就是個「惡人」。
?董其昌書法
無論是何種版本,對這件事情的起因敘述都幾乎一致:因緣際會使然,年已六旬的董其昌在人群中多看了一個十六歲的少女一眼,這一眼就讓老眼尚未昏花的董其昌動了「少男情竇初開」般的心思,董家幾位「犬子」「惡仆」見狀、為滿足老父主子對第二春的渴求,用盡各種不光彩的手段欲強搶民女,而董其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縱容自家子弟行此惡行,每日茶飯不思只想快點將那十六歲的美女納入金屋之中。
?董其昌山水
此事很快被董其昌的對頭知曉,對方將此事重新包裝整理之後,四處散播「權宦」董其昌年逾六旬了還色心不死垂涎十六歲民女之姿色、竟然還要上演霸王硬上弓強搶十六歲民間弱女子欲納為妾的故事,一番添油加醋之後,這個消息就如同是個威力巨大的臭氣彈,令所有聽聞過的人個個怒火中燒。
這個故事之所以能激起群憤,主要有這樣幾個關鍵詞:權宦、六十、十六、強搶、民女、納妾。其中納妾在當時本是極為平常的事,但一旦寫成了「權宦強搶民女」就不得了了,最終事情越傳越令人氣憤,而董其昌又沒有「公關團隊」出面平息此事,不但沒有召開發布會解釋、也沒有架起與民眾間有效的溝通橋樑,反而以官家姿態強硬對待,最終釀出了民眾一把火燒掉了董府趕跑了董其昌的大禍,史書記載為「民抄董宦」。
?董其昌劇照
在正史中也如實記載了此事,但表示其中真相「存疑」,並為董其昌辯解稱可能是對手惡意構陷所致。此言也被如今很多專家學者認可。但不管怎樣,此事的導火索應該是真實的,因為無論哪個版本所說的都幾乎一致,就是六十歲的董其昌欲納十六歲的民女為妾,而對方不從,董家子弟奴僕做了出格的行為欲要強行納妾。
所以,可以確定的是,不管後來都事是不是有人背後使壞構陷董其昌,但董其昌六十歲的人因為對一個十六歲的美女動了心昏了頭,這基本是可以確定的,所以董其昌的晚節不保,說其是咎由自取也並不為過。
(文:路過)
※專家學者提出要廢除漢字,有人寫了一副對聯,看完都不說話了
※老外出上聯刁難群臣,無人能對,他急中生智解圍對出下聯
TAG:有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