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覽:在都柏林學空手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都柏林學空手道
都柏林六區在城南,因其富有普世主義精神而聞名。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這裡就成為外省前來赴任初級公務員或上大學的學生的租住地。再往上追溯,從十八世紀末一直到愛爾蘭建國後一段時間,這一帶都是城市天主教中產階級的聚居區,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就出生在此。如今,都柏林六區既有寧靜奢華的富人區,房子往往都是帶大花園的複式別墅,房價堪比金價;同時,此地又有生氣勃勃的新移民租住地,往往是環境優美的密集公寓區,緊靠商業中心,細看會發現來自大約五六十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商店/飯館。而無論哪一種居所都是學區房,因為六區既有好些最老牌的天主教國立學校,又有兩所全國聞名的建國後新興的愛爾蘭語學校,還有一系列口碑非常好建校也有些年頭的非宗教國立學校和私校,這些都有趣地折射出都柏林城南近郊豐富的歷史。
國際本部道場空手道館(HombuDojo Karate International,HDKI)總部就設立在都柏林六區靠近市中心的一端,學生的來源非常多樣化,一如六區本身的居民人口結構——新移民居多。各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是主要的研習者,也有數量穩定的成人學員,文化背景生活經歷都極為不同的學員們因研習空手道相識,成為多年相契的好友。小朋友們從剛開始練習空手道,就紛紛意識到先生們是可以交朋友的。許多小朋友們來來去去,練習過一段時間空手道之後,往往身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專註度和爆發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而多年堅持下來的青少年學員則和成人學員一道,漸漸學會跟先生們一起研習和探討空手道或者武學本身的精妙之處。我和家人都在這個空手道館訓練,開始時都是完全沒有任何武學經驗的初學者,迄今已有兩年。
空手道館裡的大先生斯科特·朗禮是這裡的靈魂人物。1997年至2002年,斯科特·朗禮先生離開英格蘭在日本度過了生命中非常關鍵的五年。其中他用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松濤館流空手道的研修生課程,成為空手道研修制度在1967年創立以來五十多年間第五位西方畢業生。日本空手鬆濤聯盟在東京的本部空手道館平均每年在日本空手道團體中選取兩位最精英的研修生學員,給予巨大的經濟和教學資源上的支持。但即便如此,因課程難度大訓練過程十分艱險,往往能堅持住兩年直到畢業的不到三成。因此研修生課程畢業生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空手道研習者,也享有「本部空手道館先生」的地位,備受全世界空手道學員的尊敬。斯科特先生畢業後也得以在歐洲順利建立日本空手鬆濤聯盟的分部;隨後他又建立了自己的空手道機構「國際本部道場空手道館」,本部在愛爾蘭。如今這一機構枝繁葉茂,分部遍及世界各地。西方的習慣在稱教員「先生」的時候,稱名而不稱姓,所以他被稱為「斯科特先生」(ScottSensei,人們稱呼教員「先生」的時候,無論男女教員,用的都是日語中「先生」二字的音譯,而非英語中的Mr.,聽起來也非常接近中文裡的「先生」二字)。
在斯科特先生的空手道館,空手道是作為武藝被教授的。在這裡它是一種武學藝術,而非一種傳統,這一點非常關鍵。當武術作為傳統教授時,研習者們認為這一武藝形式在歷史中已有經典的範式,研習過程即為不斷接近完美範式的過程;而當其作為藝術教授時,它強調的是研習者的自我表達,研習過程即為不斷了解自身,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並表達自我的過程。當然這兩種意識形態其實密不可分,所有藝術中的自我表達都需要經過對範式的模仿過程,比如詩人在語言形式方面的長期訓練,作曲家在經典音樂範式方面的長期訓練等等。這一點聽起來像是常識,但當東方武學登陸西方的時候,能做到把武學當作藝術教授相當不容易。人們往往帶著種種對東方主義的迷思尋找武學中的東方傳統範式,把先生們的地位神聖化,相信「最日本的」或者「最中國的」就是最好的。斯科特先生以及他的教學團隊把空手道練習的價值送回每個學員手上,作為一個探索自我並用武學進行藝術創作的機會。
成人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日程安排每周參加兩到六個課時的訓練。課上,斯科特先生或者其他先生們會非常詳細地為學員們解釋基礎動作的身體運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髖部運動和大腿內側肌肉收縮發力,靈活地移動,並移動身體重心,保持平衡,讓身體發揮最大的潛能。同時還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練習。長此以往,學員們在練習和調整動作的時候,能夠漸漸分辨自己的身體是否在用最適宜的方式運作,能夠最有效地保護關節和肌肉,並能夠適時適當地放鬆,在該專註和爆發的力量的時候做到最好。整個練習過程都是非常專註於個體對自我身體的認識和掌控的,所以在練習一段時間之後,每個學員在做拳法套路或者實戰對抗的時候,都可以看出非常個性化的詮釋,皆是圍繞自己身體的能力的。斯科特先生常說,「空手道不在特定的動作、技巧或者身體形態之中,而是在從一個範式到下一個範式的過程中。我們學習技巧和身體形態,但真正的空手道產生於固定的範式中間的空間。練習者本能的反應,發力的瞬間,出擊或者格擋的意圖,根據對手或者拳法演繹需要作出的力量控制,等等,才反應出個人對空手道的理解和能力。經典的範式和技術需要常年不斷的練習,但最終範式不再重要甚至不再可見,傳統範式與個人的演繹融會貫通,存乎一心。」
我常常覺得在空手道館交的朋友們格外交心。身體的語言不會撒謊,當我們彼此見慣了對方各種笨拙的移動和荒唐的動作之後,好像也就沒有什麼形象需要粉飾了。先生們和學員們每隔一段時間在訓練後會去空手道館附近的酒館小聚,無話不談,在生活和工作之餘的人際關係壓力之下,這是極好的放鬆。當然,每個學員的心態和選擇都是獨特的,依然迷戀東方文化或只是把空手道作為保持身材或者炫耀武力的途徑的也大有人在,斯科特先生相信能夠讓多元化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並存,不斷融合不同技術與意識形態,才是一個空手道館最好的狀態。因此,他時常邀請世界各地的教員前來教學,許多教員從技術上到價值觀上都與他截然不同,他對此心態一直十分開放。「教授好的空手道,善待人們。這就是我希望做到的事情。」
作者:彭李菁
來源:《世界博覽》2018年第19期
※累死了!去個火車站怎麼這麼遠?
※在肉上放上冰塊,這個小動作竟讓一個大國巨變!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