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本文3507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話不知道坑了多少人。

起初,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

古時候,人們生活和學習條件有限,體力勞動者為了生計,必須長時間參與勞動生產或參軍訓練,難有更多時間和財力去學習知識,因此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而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也只能在室內埋頭苦讀,體力鍛煉相對較少,進而顯得弱不禁風。

或許是人們觀察到了這種客觀現象,自然而然就有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描述。

又或是讀書人為了維護群體尊嚴,也傾向於宣傳這類觀點。一來暗示體力勞動者雖然身體強壯,但沒什麼了不起的,二來暗示讀書人弱不禁風並不可恥,有頭腦比什麼都強。

然而,語言會反過來影響大腦思維。本來這句描述現象(What)的話,可能被今後不明就裡的人理解為原因(Why)。

比如,身體好的人會想:也許自己天生不是讀書的料!而學習好的人會想:不鍛煉也無所謂,身體太強壯,沒準腦子會變笨——似乎體力和腦力之和是一個固定量,一方面佔比多了,另一方面就自然會少了一樣。

然而,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或許撥開迷霧之後,真相會讓你大吃一驚!

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關」的

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發明了統計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相關性。

他發現,如果一個人的智力水平高,那這個人的其他方面往往也不錯,比如自律能力、經濟水平,包括身體條件都更好——也就是說,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關」的。

這提示了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好的相貌、身材、智商、健康、財富、幸福、成就等,可能會相對集中在某些人群。這似乎也印證了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個世界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對立分化、好壞各一半:外表靚麗的就缺乏內涵,身體強壯的就智商不行,家境優越的就品德敗壞……事實似乎與人們的直覺正好相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當然,這只是概率,不是絕對。

那能不能由此推導出:身體好和頭腦好也是正相關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

科學研究證實: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內的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的水平,平衡谷氨酸鹽、γ-氨基丁酸(GABA)兩種神經遞質,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調節皮質醇的水平,促進心鈉素的產生……

你無需知道上述名詞的具體含義,但你必須知道,運動能夠調節人體的各種激素水平達到最佳,使身體這個內部生態充滿能量和活力。

時常運動的人,體內生態猶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動的人,則更像是一潭死水。

長此以往,那些不願意運動的人則更容易滋生焦慮、抑鬱、消沉、低落等各種不良情緒,並且壓力產生的毒性會破壞大腦中幾十億個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逐漸使大腦的部分區域萎縮。

這表明,一個長期缺乏運動人會直接變「笨」。

而另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好消息是:運動能夠使大腦長出更多的新的神經元。

這意味著運動可以直接增加腦細胞,從而在物理上讓人變得更「聰明」。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生而不平等」的,因為在各自傳承父母的基因時,大腦起始水平必然有差異,比如在相同的腦區,有的人神經細胞多,有的人神經細胞少,因此不同的孩子在語言、肢體、圖形、音律等方面體現出明顯的天賦差異。

但隨著後天的學習和發育活動,這些生理差異逐漸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角力都集中在努力程度上。然而腦科學的發現提示我們,運動能夠啟動「神經新生」,產生大量神經元,從而使人們直接保持智力優勢並延緩衰老。

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推演:

運動不僅使人身材更好、精神更佳,同時能增強大腦功能,提升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自制力,從而增強學習力,創造更多成就,獲取更多資源,而缺少運動則更容易走向反面。

運動,正是人生幸福「正相關」的起點!

好的模式是「運動 學習」

然而,即使得出上述結論,卻依舊無法打消這樣的疑慮:為什麼很多人積極投身運動,卻並沒有體現出「正相關」的趨勢呢?

這個問題很值得探究,好在背後確實有據可循!

一個不可忽略的信息是:科學研究雖然證實了運動能使大腦生長出新的神經元,但這些神經元只是完全空白的幹細胞,它需要經過發育長出神經軸突和樹突,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經細胞。

簡單地說,新生的神經元就像一棵樹,它需要長出樹枝和樹葉才能活下去,否則依然會死掉。

所以,運動不是關鍵,運動之後的活動安排及環境刺激才是關鍵

於是有效的模式是這樣的:

在運動後的時間內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比如閱讀、解題、背記、寫作、編程等等,包括需要複雜技巧的體力活動,諸如舞蹈、鋼琴,以及參加不同以往的社交活動,如接觸新的環境、人物或事物都可以讓新的神經元受到刺激,不斷生長。

換句話說,運動之後需要讓腦子充分地接受考驗或挑戰,才能讓自己不斷地變「聰明」。

並且,「運動 學習」的模式需要持續進行,因為新的神經元從生長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

這對腦力勞動者絕對是個福音,如果長期堅持「運動 學習」模式,腦子會不知不覺地變得越來越靈。

你能想像出大腦神經的連接越來越多,信號通路越來越寬,反應速度越來越快,學習起來就更容易,就像一台計算機的運行內存在不斷擴容,硬體條件變得越來越強一樣。

對在校學生更是如此,因為腦力活動原本就是主業,如果輔以「運動 學習」的模式,把困難的學習內容放在運動之後,便能有效地提升學習能力,那些注重體育活動的學校,往往學生的綜合素質都不差。

如果你家裡有孩子,記得不要讓他成天悶在房間里讀書,時常趕出去跑跑跳跳再學習,是非常有益的。

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絕大多數運動者的硬傷正是出在這裡:運動之後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他們依舊習慣於在運動後看電視、刷手機、玩遊戲、逛街、聚會、和朋友們吹牛閑扯,甚至直接睡覺,做那些無需動腦或讓自己感到很舒服的事。

真得很遺憾,那些好不容易生長出來的神經元隨即消散,由此錯失了變「聰明」的機會。

如何正確的運動?

看到這個好消息,說不定你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去準備跑鞋了,但別著急,先了解一下如何科學運動,或許會更有幫助。

有效的運動不是高強度地「折磨」自己,也不是在室外閑庭信步,而是保持適當的心率。

專業的建議是保持最大心率的70%-90%,每天活動半個小時,就能產生極好的效果。

如果你不會計算自己的最大心率,可以參考這個便捷公式:220-實際年齡

比如你今年剛好30歲,那麼最大心率為:220-30=190次/分。運動時保持心率在133-171次/分即可。

如果還是覺得麻煩,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讓自己在做有氧運動時感到有些氣喘。

比如跑步時,保持足夠快的速度直到有些氣喘,持續1-2分鐘(能持續10分鐘左右更佳),然後改快走,調整呼吸到正常,再重複即可,這個活動量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我猜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跑步,但想要獲得更好的效果,最好結合複雜運動。

比如在十分鐘有氧熱身之後,再練習瑜伽的姿勢、舞蹈的動作、體操的技巧、太極的要領等等,所有這些複雜技巧活動都能讓大腦的全部神經細胞參與其中,活動越複雜,神經突觸的聯繫也越複雜,突觸生長也更密集。

所以,更好的運動方式一定同時包含了有氧運動和技巧學習。

四肢發達,頭腦更發達

200萬年前,從智人時代開始,人類一直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我們的祖先為了果腹,平均每天必須行走8-16公里。

到最近的1萬年,人類才進入農耕文明,直至最近的一百年,人類才進入物質豐富時代,不再需要為尋找食物耗費那麼多能量。

今天,我們雖然穿著西服打著領帶坐在辦公室里,用一種更高級的腦力活動方式生存,但是體內深處的基因依舊是那個拿著長矛短劍,時刻準備搏鬥和奔跑的動物。

我們忘記了自己原本就是天生的運動家,忽視了運動對我們生活的重大影響。

在人們的觀念中,運動只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和更健美的體型,健身館裡的宣傳畫、朋友圈裡的運動照,都在宣揚這種觀點。

但事實上,運動更大的意義不在健身而在健腦,它不僅能使人的情緒更加樂觀,更能使頭腦更加靈活,最終觸發健康和認知的雙重爆發。

但人們一旦習慣久坐之後就再也不願意活動了,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生活質量的下行通道——越低落消沉越不想運動,越不運動越低落消沉。

而打破怪圈的最好辦法正是去「揮灑汗水」——穿起跑鞋去狂奔,拿起球拍去揮打,換上舞服去旋跳……

好在覺醒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都相互鼓勵去「學習和運動」,甚至還流行了這樣的文藝箴言——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然而,語言是會影響人的思維的。就像「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句話應該修改為「四肢發達、頭腦更發達」才合理。

而身體和靈魂也並非單選項,你不能只學習不運動,或只運動不學習,也不能看心情交替著來。

我相信,如果你讀到了這裡,肯定更傾向於這樣的語言表述: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運動計劃賦予一個新的意義吧!

參考閱讀《運動改造大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唯有富足,方能解憂!
這6個「非法國家」,為什麼一直活到了現在?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