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進大公司嗎?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進大公司嗎?

作者:朱恆源

又是一年求職季。

去年下半年起,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資本市場,都傳遞出一些令求職者不安的訊息:一度風頭無二的創業公司驟然倒下;大批獨角獸企業紛紛流血上市;多個行業的頭部企業頻傳真假難辨的縮招消息;部分企業則是或直接或迂迴地收回了已經發出的Offer……

這樣的形勢,顯然衝擊了不少急著就業的年輕人,似乎大家都有些「喪」。難道真的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了嗎?進不去大公司,我以後就沒啥前途了嗎?越到這種時候,就越應該調整情緒、冷靜下來,以尋找最優解。

接下來,就讓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朱恆源教授告訴你「什麼才是找工作的最佳姿勢」吧。以下,Enjoy:

—— 「老師,您說這個市場上,哪裡還有估值窪地?我就去那兒求職了」。

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我指導的研究生;他說的估值窪地,是我們的教材《戰略節奏》中的術語,說的是在產業發展某一階段,大家沒有認識到的、未來有價值的領域。

這是一個大家常說的那種「很優秀還很努力」的學生:本科考入清華工科,修了雙學位,畢業後讀管理領域的碩士。學習努力自不必說,還早早地進入公司實習,並在學習和實習之間儘力平衡,「出身」不錯,不怕吃苦,還「很拼」。在他的計劃里,畢業之後進入熱點行業頂尖企業,順理成章。

這場不期而至的就業形勢打亂了他的計劃,儘管他已經拿到了一個我覺得不錯他也認為可以算是「退而求其次」的Offer,但和他的同學們一樣,這個求職季依然讓他覺得有點「喪」。

——這讓我想起了十年前那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那時我恰巧在學院主管就業工作。

我至今還記得,一位原來任職著名的跨國金融機構北方區負責人的校友,回到學校,和我分享她的經歷。為應對危機,按照公司要求,她把自己手下的上千號員工裁撤,之後飛到香港述職,卻在香港得知,自己也在被裁名單上。

果與十年前的那場危機相比,如今的這場求職,可能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凜冽。

因為發展方式需要轉型,我們的經濟目前正處於近十年的調整周期。過去8%以上的高增長不再,去槓桿讓投資相關的金融部門在收縮,前幾年如火如荼的消費互聯網行業增長見頂,新的增長領域還在探索中,儘管大家都看好產業升級,但目前還沒有看到明顯的賽道。全球化回潮,一些傳統製造領域的投資也在收縮,舊的動能已經失速,新的動能還沒有跟上,經濟發展動力青黃不接,就業市場波動在所難免。

為了應對大環境的變化,企業必然會相應地調整自己的用人策略。

一是把部分有一定資歷但還算不上資深的人員釋放出來,以降低用人成本;

另一方面,向市場開放少量名額,為下階段上升期儲備人才。

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企業不會大規模擴招,不過,在招聘市場上仍會有職位放出來,但加大了篩選力度,比如對成績的要求更高,要求有本企業的實習經歷或者聲稱只從自己的實習生中通過return offer招人等。

可以說,這一輪的求職者,都是在市場頂峰上規劃未來,卻要在市場下探時候實現夢想,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思想衝擊,些許的焦慮和慌張,在所難免。

01

先入軌再變軌

問題是,如何破局?

堂吉訶德式的一往無前當然是突圍的方法之一,但在這一過程中所激發的好勝心往往會淹沒對現實狀況的理性判斷。

有的同學儘管也知道市場在收縮,但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維持原來的既定目標,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無休止的筆試面試,以及毫無含金量的實習中,在海投狂面和刷實習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前進的方向,甚至不惜本末倒置,找各種借口勉強應付上課畢業論文等學業要求。

這樣一來,能否有所「得」尚不確定,但失去的是真真切切地失去了。

眼前的就業難,是中國經濟在新全球化條件下結構調整的大趨勢決定的,也是新技術變革條件下全球產業發展範式變遷的一個中間狀態:

這場結構調整必然導致原有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產業內部人才的職業發展路徑也相應地將要被迫調整。

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按照原有的經濟結構下的所謂的職業規劃,在行業、地域和薪酬等方面不做調整的話,顯然許多的規劃無解。

有解的辦法,是適當放鬆約束條件,原來一步到位的規劃,分兩步到三步來實現,這就像發射衛星,如果一步不能進入目標軌道的話,是不是先進入轉移軌道,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後,在實施一個變軌的過程,進入原來預定的目標軌道。

對於初次求職的應屆畢業生來說,最重要的,只是讓自己快速進入職業發展的「在軌」狀態:

要在下滑的市場中找一個支點,迅速把自己穩住,踏踏實實為下一次的上升做準備。

比如,前幾年金融投資行業大熱,VC/PE行業成為許多同學求職的熱門。

現在整個金融在收縮,人才在擠出,少量放出的機會,大家一哄而上,競爭可謂慘烈。

怎麼辦?可以先進入一個製造業或者服務業的實業公司,等積累了實業的經驗,如果仍然希望在投資領域發展,將來再轉出來。

畢竟,現在從事VC/PE的,許多也是CFO/CEO出身,也有一些是戰略規劃、組織管理、甚至技術的背景,真正職業生涯的第一份工作是VC的反而不多。

在實業公司里從事一段具體工作的優勢,是你能深入了解企業內部運行的邏輯,這對你將來判斷投資對象的價值有莫大的好處。

這樣,儘管你不是直接進入投資行業,卻為自己將來進入相關領域準備了很好的基礎。

02

試試對自己進行「風險投資」

職業發展是一場長跑,同學們畢業的時候,尋找一個就業崗位,也就像對自己未來的一次智力風險投資。

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上,總存在某種意義上的均衡:那些人人嚮往的錢多人少離家近的地方,往往競爭酷烈,殺價厲害,結果獲得的價值往往並不豐厚;

那些少人問津的地方,往往存在兩種可能:

一是這地方確實未來發展有限,所以人人都不願意去;

還有一種可能是這些地方長期看很有潛質,只是當下還沒有表現出來,因此在一個從眾的環境下,少人問津。

「風險投資」的要旨在於:

投資時找的不是市場上轟轟烈烈、如日中天的企業,而是去探尋有發展潛質、能跟自己的能力網路相匹配的不為人知的業務單元,審慎地評估投資,耐心地對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產品系統進行重整,創造價值,提高經營業績。

這不是一個即買即賣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性的發現、創造性地展現價值的過程。

求職時對自己智力的「風險投資」,就是要在從眾的環境下少人問津的行業或領域中,尋找可能孕育著的未來偉大的企業,這才是我那個學生問的「估值窪地」。

每一輪的下行,都有後來如日中天的企業在誕生。

199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現在的騰訊和阿里還在初創中掙扎,2008年的那場海嘯暴起的時候,現在大家趨之若鶩的京東也不過剛剛在為30億的GMV奮鬥。

十年前我分管就業時送出去的那批畢業生,分布十分廣泛,並不集中於金融投資北上廣深。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那個時候有大量的同學去了一些現代管理基礎比較薄弱的企業和部門,如互聯網企業、製造企業等所謂的「偏門單位」,隨著過去十年互聯網企業的大發展,這些同學經過多年的實踐鍛煉,不僅為公司創造了業績,甚至還創造出一些很有價值的新業務模式、新管理方式等,同時,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已經成為了行業的中堅力量。

當然,要找到」估值窪地「並非易事,需要一些眼光,費一些思索,以及一點點的運氣,畢竟在一個競爭的市場上,沒有百分百的好企業,也沒有從不失手的投資人。

你需要做的,是不斷地為未來職業發展準備經驗、技能和資源,並讓自己一直處於職業發展過程中,即所謂「在軌」的狀態。

03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進大公司嗎?

古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現代社會婚姻制度的發展,很少有人把後半句當真了,但許多人還願意用前半句提醒初出校門的同學,選擇就業領域要謹慎。

同學們早已走出了每個故事都有個完美結局的童話世界,但卻還無法擺脫對「贏在起跑線」的執著,擔心一個不甚符合美好預期的職業開端會將整個職業生涯拖入深淵。

所以,越來越多的同學,會過分地高估自己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在初次就業時,花了太多的時間在路口選擇,卻在猶豫踟躕中不敢邁出第一步。

即便是你在當下進入了炙手可熱的行業、公司,又怎樣?

我們現在的行業分類、專業發展體系是工業革命以後形成的,在如今這個產業大變局的時代,註定要被重新定義、重新構造。

麥肯錫甚至認為,到2030年中國將有1億人要面臨職業轉換,這個判斷激進與否可以商榷,但未來的職場和大家習以為常的會有很大不同,則是大概率事件。

在這個條件下初入職場,還要斤斤計較不同Offer之間的微小差異,有意義嗎?

在寫作《戰略節奏》一書的過程中,我們研究發現,處在動態複雜商業環境里的企業,要打破興亡周期,獲得持續成功,唯一的路徑是看清市場發展的節奏,敏銳地識別出變化,並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構築自身的能力和資源,使自己的戰略節奏與市場演進節奏相契合。

如果初次就業放在整個職業發展進程中來看,把個人的職業發展放到商業社會的大背景中來看,那麼,個人和企業一樣,其實也需要識別變化、把握節奏。

很多時候,恐懼、慌亂都源於未知,如果我們看得更遠,更全,就可以更加從容、更加冷靜。

簡而言之,中國的經濟雖然處於一個調整周期,這是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的必經之路,發展範式的轉換,必須經過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表現為社會中產業結構乃至就業結構的重新調整。

但是,中國經濟巨大體量還在,也仍然是全球屈指可數的增長極;

一代企業家的奮鬥精神旺盛,商業社會創新的動力還在,新的發展機會還在不斷孕育過程中,只是還沒有「顯見」到人人不假思索就可以發現,因此在宏觀上表現為一個暫時的低谷,僅此而已。

在調整周期熬過業務發展的「枯水期」,並發展相應的關鍵能力,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是企業需要把握的戰略節奏。

調整周期內的個人的職業發展,說來也十分簡單:冬天來了,就該去翻地,這樣春天來了才好播種!

畢竟,我們職業發展的目標並不是為了在嚴冬中承受損失,而是為了迎接春天的到來。

離開了整個職業發展進程來談當下的就業,沒有任何意義。

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就業季,你需要做的是,哪怕騎著驢,也要儘快上路,走著走著,風景就不一樣了,也許路上還能換上匹快馬。

相反,你老不上路,註定要錯過一路上的風景

那個十年前裁完人後也被裁的校友,在被裁之後,就呆在家裡,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出版之後大賣。

待市場回暖,她又回到了原來的領域,但進入了一個更大的平台。剛剛我看她的朋友圈,她在馬尼拉度完春節假期,剛剛開工呢。

「喪什麼喪,既然有了保底Offer,滾回學校來,好好寫論文練本事,不比什麼都強?」

這是我給那個研究生的忠告,希望他能聽進去。

關於作者:朱恆源博士,副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主任、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Fulbright學者、Ronghong學者、Santander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創新與創業、動態環境下的競爭戰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RSalon 的精彩文章:

大齡HR,都去哪了?
年前約了12個候選人,今天總算來了1個面試的

TAG:HRSal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