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論筋 | 「膝關節疼痛」就是關節炎?當心誤診
導讀:
本專欄由廣東省名中醫、首屆「廣東好醫生」稱號獲得者、中央保健會診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大骨科主任林定坤教授指導,歡迎持續關注!
診室故事
55歲的劉叔,還未到退休年紀,便已受到膝關節疼痛的困擾:每天回家上樓梯,左膝關節都會疼痛難受,回家本是開心的事情,卻變成了煎熬,嚴重時甚至走平路都會痛。
經過問診了解到,劉叔這個情況從兩年前搬家,從二樓搬到五樓後,就逐漸出現了。一開始只是酸脹難受,上樓梯時腿發軟,後來逐漸的加重,在醫院也看過幾次,診斷為「膝骨關節炎」,中藥、西藥、外用藥,用了不少,但是疼痛依舊頑固。
林主任進一步為劉叔進行了仔細的膝關節體格檢查,發現劉叔的疼痛並不是來自於關節內部的結構(半月板、韌帶結構等),髕骨活動度也很好,髕股關節少許摩擦感,但並不誘發疼痛,反而是在髕骨周圍、髕骨內下緣深面、鵝足處,壓痛十分明顯。
01
劉叔的膝關節X線片,骨質完好
02
劉叔左膝關節疼痛點
「您的疼痛,是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等結構的問題引起的,通俗點說,就是支持你膝關節活動的肌肉,因為過度的活動而『拉傷』了,受傷之後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反覆積累,所以疼痛越來越重。」林主任向劉叔解釋到,「受傷的成因,就是搬家之後,每天回家都上五樓,膝關節承受不住突然增加的負荷,就受傷了。」
林主任分析到:像劉叔這樣的情況,臨床上非常常見:X線片骨質基本正常,但是膝關節的疼痛卻十分明顯,甚至還有腫脹,許多這類患者易被診斷為膝骨關節炎,但其實這種情況僅僅只是膝骨關節炎的起始階段——亦可稱為膝關節的「功能性損傷」(筋傷),也是臨床十分容易被忽略的階段。
案例分析
醫務人員在臨診時,所關注的膝關節病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膝關節的骨性結構,即股骨、脛骨、髕骨所組成的膝關節,是否存在病變。
03
膝關節的骨性結構
另一方面,是膝關節的內部軟組織結構,即半月板、前後交叉韌帶、內外側副韌帶等,維持膝關節穩定性的複合結構,是否存在損傷。
04
維持膝關節的穩定複合結構
骨性結構和韌帶、半月板複合結構,共同組成了膝關節,這兩部分的損傷,可以稱之為膝關節的「結構性損傷」(節錯、骨病),也是醫務人員時常關注的病變,現代醫學的X線片、MRI等檢查,也大多集中在對骨骼、半月板、韌帶等結構的評估。
然而,膝關節的構成,除了構成「解剖結構」的結構外,還有構成膝關節「運動功能」的結構,即膝關節外的肌肉組織,以及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但這部分結構的病變往往是臨證中被忽視的部分。
05
膝關節的結構與功能
解剖結構,是運動功能的基礎。解剖結構若出現損傷,運動功能自然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臨床上可以看到明顯的疼痛、活動受限、腫脹、積液等,影像學也能找到病變,這也是我們現在對膝關節病變的普遍理解。
但是,在中老年退變性膝關節病變中,結構性損傷是逐漸積累而出現的,這種「積累」從何而來?便是從神經、肌肉等「功能性損傷(筋傷)」所帶來的膝關節異常運動、異常力學環境,進而導致膝關節的加速耗損而來。
功能性損傷(筋傷)是先於結構性損傷(節錯、骨病)而出現的,可惜的是,現有的常用的現代醫學檢查手段,對筋傷狀態的診斷特異性及敏感性並不高,遠不如醫生使用雙手去觸摸判斷來得準確(缺少耐心的觸診亦是易被誤判的重要原因)。
若能對這種筋傷狀態進行及時的干預改善(如「仰卧凌空直蹬腿」動作,無論筋傷與否皆可勤加練習),將會大大減緩膝關節的退變,減少膝骨關節炎的發生,減輕膝關節疼痛等癥狀。
「仰卧凌空直蹬腿」動作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健康新生活
編輯:王軍飛 責編:宋莉萍
給我好看的人
越來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