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幹嘛生小孩?
前天給大家介紹了近期熱播的《都挺好》。
在網上瀏覽短評的時候,注意到大家都在說一個詞:
原生家庭。
有人說,這部劇喚醒了曾經的痛苦回憶,和原生家庭曾經的摩擦,以及當下積累的矛盾,讓和解變得很難。
也有人說,既然無法和解,當然也有選擇不和解的權利。
的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歷,都有權決定如何平衡個人生活和原生家庭的交集區間。
但在擁有先進傳統文化的我國,很多時候,所謂的平衡,最後都會失衡。
到頭來你會發現,不管你如何拼盡全力抹消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你的生活,總會被原生家庭橫加干涉,接受莫名的評頭論足。
對於當下很多追求自我價值的90後而言,和原生家庭的眾多矛盾中,要不要生孩子,一定是個坎兒。
剛經歷完上個月的催婚,接下來數月,又將收到「親戚或朋友家孩子都有BB」的輪番轟炸。
莫慌,今天要給你們講得電影,說的就是「窮人該不該生孩子」的話題。
但願能幫助穩定你們的立場。
《迦百農》
Capernaum
說起來,這算得上是去年我個人的十佳遺珠。
一眾戛納主競單元的作品中,這部電影愣是等到今年才放出片源。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讓它又漲了點兒熱度。
目前豆瓣的評分維持在8.5,佳作無疑了。
不信?再看看爛番茄。
專業媒體給出89%新鮮度,普通觀眾祭出91%好評率。
實打實的好片。
其實,早在去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這部電影就提前放映過。
當時的畫風是這樣的:
開篇流淚,結尾泣不成聲。
作品的力度毋庸置疑。
更關鍵的是,這樣一部作品,讓被催婚催生的人,找到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影片片名,取自《聖經》中的地名。
在原著中,耶穌佈道時曾經過此地,不少神跡和重要的事件亦在迦百農誕生。
藉由這個帶有宗教色彩的名字,導演將故事的舞台對準了和敘利亞接壤的中東之國——黎巴嫩。
戰亂和貧窮,是這個國家的常態。
藉由影片開場對「貧民窟」上方的廣角俯瞰,導演利用片名傳遞了這樣的訊息:
在這塊被上帝拋棄的土地上,並不存在什麼奇蹟和救贖。
有的,只是無盡的貧窮,和隨之而來的罪惡。
即便被視為天真的小孩,也難免環境對他們的腐蝕。
煙和玩具槍,象徵著失落的純真。
看到這兒,是不是,有種《上帝之城》的感覺?
是的,幸福的事情千篇一律,不幸的事,卻各有各的不同。
但最終,都殊途同歸。
影片採用倒敘手法,從一個名叫Zain的小男孩對父母的控訴開始。
在法庭這場戲中,觀眾大致上能夠得到兩個信息。
其一,這個從生理角度判斷大約為12歲的男孩,因為持械捅人,正在服刑。
其二,因為某種原因,Zain決定將親生父母告上法庭。
為什麼說是從生理角度判斷?
因為他是黑戶,加之家中小孩眾多,父母並不記得每個孩子的確切年紀。
你肯定會好奇這一家該是有多少人。
來,睜大你的眼睛。
這還不是全部,為了防止更年幼的孩子到處亂跑,他們會被戴上腳鐐。
這個生一窩足球隊的現實,全部發生在一個十幾平的小公寓里。
髒亂差的環境,讓Zain的母親都直言:
「這是一個豬圈」。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Zain,難道是因為忍無可忍才走上犯罪的道路嗎?
為了解釋Zain起訴的緣由,導演用冷靜但充滿力量的鏡頭,向觀眾講述了起訴前後的全部經過。
回到起訴前的一段時光,那時的Zain仍舊只是在渾噩中混日子。
白天,他和兄弟姐妹靠做散活補貼家用。
晚上,除了接受有一頓沒一頓的現實,還要順帶聆聽父親的「建設性」教誨:
上什麼學?打工才是你的主要任務。
如果說,無法和同齡的孩子接受教育尚在Zain的忍受範圍內,接下來發生的事,才是真正加劇他和父母決裂的導火索。
起因是Zain在一次偶然中,撞見了妹妹Sahar的初潮。
為了掩蓋這個事實,Zain幫妹妹清洗了內褲。
一個象徵女性走向成熟過程中的正常生理現象,為什麼要遮遮掩掩呢?
這,得從當地的優良傳統說起。
在擁有古老文明的中東地區,童婚現象一直是合法的存在。
所以像什麼8歲新娘嫁40歲老頭這樣的新聞,
在我們看來稀奇,在人家那兒,是常態。
之於Zain的妹妹Sahar而言也不例外。
在她11歲時,為了擺脫家中拮据的財政狀況,發現女兒已經「長大成人」的父母,決定把Sahar嫁給同社區的小販。
為了平息Zain的怒火,母親的謊言顯得拙劣而卑鄙。
最終,Sahar終究是嫁了出去。
但由此激發的不滿,導致了Zain的離家出走。
也正是在此過程中,觀眾有機會跟隨小男孩的視角,看到一個更真實的黎巴嫩底層社會。
出走過程中,Zain接觸到了非法移民——來自非洲的Tigest和她數個月大的孩子。
在他走投無路時,Tigest用母性的本能接納了這個血緣之外的小孩。
相互取暖的過程中,原本看似和睦的互助關係,在現實的社會面前顯得脆弱不堪。
最大的問題,來自Tigest的身份。
因為非法入境的關係,和此前的Zain一樣,她只能通過打雜工養活自己和兩個孩子。
而這,還要冒著被黎巴嫩警方逮捕的危險。
當逮捕變得不可避免,本應該享受無憂童年的Zain,則被迫重新拾回「家長」身份,照顧起Tigest留給自己的嬰兒。
但,自身年紀尚幼的情況下,找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干非法勾當(兜售限制藥品)被欺負,也只能打碎牙往肚裡咽。
在殘酷的成人世界,這樣的小聰明顯然長久不了。
迫於生計考慮,Zain最終通過中介人為嬰兒找到了領養家庭,從而給自己換來移民國外的機會。
而所謂的移民,不過是趕上歐洲接受難民的熱潮,讓他有機會買一張去往西方世界的船票。
但,證件的缺失和妹妹Sahar死亡的噩耗,最終澆滅了Zain前進的希望,並讓失去動力的Zain,嚮導致妹妹死亡的妹夫舉起了屠刀……
在表現暴力環節方面,《迦百農》處理得隱忍克制,女導演娜丁·拉巴基並未用充滿噱頭意味的方式去呈現血腥的段落。
相反,她選擇用路人幾近獃滯的眼光,去審視這場註定會發生的暴力事件。
顯然,在貧窮的環境中,暴力的到來不需要任何催化,時間問題而已。
身處其中之人,早已對這樣的暴力習以為常。
影片的結尾,飽嘗人間冷暖的Zain,對成人的每句建議都如尖刀般扎心:
「我希望那些無能的成年人就別養孩子了,我會記得什麼?暴力、侮辱、毆打……管好下半身……如果要我說最溫柔的話,將是『滾吧,婊子養的!』生活是一坨屎,真特么操蛋,它都比不上我的鞋子值錢。」
和《無人知曉》、《伊蓮娜》、《弗羅里達樂園》這類作品相似的部分在於,《迦百農》同樣採取了非常生活流的手法,展現了父母失格對小孩方方面面的影響。
看似平緩的故事節奏中,卻處處隱含著冰冷而絕望的氣氛。
雖然影片最終以明亮基調收尾,但這種小概率而戲劇化的快樂結局,並不具備太多現實意義。
Zain勉強擠出的笑容,似乎隱隱包含導演不忍揭穿的結局。
只不過,她仍舊選擇用樂觀,去回應現實的殘酷和無奈。
電影到此結束,但它之於觀眾而言,卻是值得反覆探討的。
當一個原本應該活蹦亂跳、盡情釋放天性的孩子,因為生活壓力而破口大罵,甚至因此變得老氣橫秋時,
需要反思的不是他們,而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
法庭上,Zain懇請法官勒令父母不再生育,然而此時母親的肚裡,已經孕育著另一個新生命。
但Zain早已看穿了一切。
他絕望地表示:「你的孩子會和我一樣。」
然而面對外界責難,母親仍舊只是嘗試將苦果歸結為自己的出身。
固然,每個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
但,用生殖本能讓後輩重複自己的命運,甚至企圖利用他們到達自己無法觸及的彼岸,真的好嗎?
生育小孩很難,給他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樣不簡單。
至少,在你決定生育前,先想想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
或者,心甘情願。
對一個生命而言,二者缺其一,你帶去的不是幸福……
是災難。
近 期 熱 點
※不結婚就去反恐部隊,島國腦洞劇真會玩
※開年第一收視冠軍收官,還好沒中途棄劇
TAG:毒藥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