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內攝像成「互聯網汽車」標配,隱私卻成為共享,大家正在看著你
無論你在車裡說什麼,或者是做什麼,都不再有保密性,而是車企或者是車聯網企業眼中的「數據」,他們還可以隨時隨地調用,甚至在你不知道的時候。
筆者在與一家車企的技術人員交流時,對方大方地承認了這種技術的真實性,並談到一個囚徒困境。
如同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各種手機工具或者是互聯網產品一樣,車企會認為中國人並不在乎隱私。百度的CEO李彥宏甚至直言不諱,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取某些「方便」。那麼,如果你不在乎你的購買行為、你的身體數據、家庭和個人信息等信息的暴露,你會在乎車裡這個你本來以為是「絕對私密」的空間里發生的事情,隨時存在被人窺探的危險嗎?
即便是傳統的汽車,不少人也要裝上隱私玻璃,這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是可以確定的。汽車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隨著車輛的感測器增多和車聯網的逐漸普及,車內布置GPS實現導航定位功能、安裝麥克風實現人機語音交互和電話功能,配置攝像頭來構建人臉檢測技術,以及配備帶有人工智慧的車載系統……
在目前一些自主品牌汽車中,遍布車身周圍和車內的攝像頭以及語音捕捉系統,被認為是一大賣點,是「互聯網汽車」的標配。這些功能已經從帶來安全、便利的初衷逐漸走向帶來風險,特別是在商業領域推廣之後。8年前的2011年,美國就曾對通用安吉星展開調查,指控後者能夠跟蹤司機行為,在公司修改用戶信息共享策略之後,可能將車輛位置、速度和安全帶使用情況等信息共享甚至售予至第三方,包括執法機關、無線網路供應商和數據管理公司等。
實際上,現在包括阿里巴巴正在大力推廣的車聯網AliOS等,他們也都將大數據的搜集整合能力列為了自家產品的一大優勢。車內隱私最開始只是在車輛本身的數據上表現,而未來數據將成指數級增長,到時候不僅僅是人的出行和位置信息會被搜集,連同車內乘員的身體健康數據、未來的日程安排都有可能落入汽車廠商的囊中。對所有的駕乘人員來說,安全和隱私威脅的嚴重程度也會呈指數級上升。
那麼,車輛所有者能否阻斷車輛數據的收據?從目前來看,這很難實現。在車輛配置選擇時,消費者對數據上傳設備缺少可選擇性——你無法選擇不要。另外,車主通過人為模式進行干涉的方式也比較少,拔出車內SIM卡之類的方式並不能完全阻斷隱私泄露。但是對於黑客等入侵者來說,輕易干涉車輛行駛,早已經不是新聞。這些情況,隨著智能汽車時代的來臨,將越來越突出,矛盾會越來越激烈。
在歐美地區,車內隱私已經引起激烈的討論,這也是造成這些地區車聯網和智能駕駛發展並不如中國激進的原因。我國目前對汽車數據特別是車內隱私等敏感領域,還沒有專項法規。太多殘酷的案例告訴大家,一旦觸及,必會引起軒然大波。但是未來如何束縛商業化衝動導致的數據過度使用和數據泄露,不可能只依靠企業的道德自律,更要依靠管理部門的立法和監督。
※蘇泊爾售後服務差 網友:誰都不服 就服你
※科技來電:重新設計 揭開Mac的神秘面紗
TAG:智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