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將元配稱作「結髮夫妻」?
漢語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漢語也是世界上最變幻莫測、豐富多彩又最優美的語言文字。有時,同一種稱謂,也可以有不同的表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三八節來臨之際,有人在網上發了個段子,是有關女人稱謂的,非常有趣。有人給老外上漢語課,第一堂課只教了一個英文單詞「女人」的中文解釋:計有妻子、老婆、太太、夫人、老伴、愛人、內人、媳婦、那口子、拙荊、賢內助、對象、孩他媽、孩他娘、內子、婆娘、糟糠、娃他娘、崽他娘、山妻、賤內、賤荊、女人、馬子、主婦、女主人、財政部長、紀檢委、渾人、娘子、屋裡的、另一半、女當家、渾家、堂客、婆姨、領導、髮妻等38種之多。老外聽完發現中文太難學了,含著眼淚背起行李回國了……
女人的這38種稱謂中,有一個為「髮妻」,所謂的髮妻,就是「結髮夫妻」,是古人對元配夫妻的一種稱謂。漢代著名的外交家蘇武《詩四首》中的其三就有這樣的句子:「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將結髮與夫妻聯繫到一起,說明是古已有之的。
那麼,結髮夫妻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還得先從「結髮」說起。
結髮的原意為束髮,主是將頭髮紮起來。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 成人禮」的 儀式。男女成年後,男要行冠禮,女要行笄禮。
《禮記·曲禮上》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舉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並賜以字。簡言之,就是束髮、戴帽,擁有自己的字型大小,因而二十歲也稱「 弱冠之年」。
女子長到十五歲要行笄禮,笄是古代盤頭髮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此時可以頭髮盤起來,然後再用「笄」簪好,謂之「及笄之年」。冠禮、笄禮都是成年的象徵,所以通稱為結髮。
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齡,就可以結婚成家了。唐朝孟雲卿《古別離》詩:「結髮年已遲,征行去何早。」這裡說的當是晚婚了,晚婚又遇早別離,這是非常讓人不舍的。
古人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意思是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然後再把這兩縷長發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髮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
頭髮的本身,就是與情感緊密相聯的,比如三千煩惱絲之類的,所以,頭髮在古代也用來當成信物,以表達想到的愛戀。
漢代時,如果結髮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掰開分為兩半,在上面還留存著妻的青發幾縷,把另外一半隨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結髮之妻,紀念結髮之恩愛情深。古詩集《玉台新詠》中《為焦仲卿妻作》的「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描寫的就是這種習俗。
(圖片來自網路)
※關公的頭巾為什麼是綠色的?原來是張冠李戴了
※這個皇帝11歲登基,敗強敵、卻權臣,最終被宮女整死炕上
TAG:老黃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