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鬥彩——青花與彩的結合體

鬥彩——青花與彩的結合體

釉下緊貼胎體幽艷濃麗的青花,透過潔白的釉面所閃耀的迷人光彩,與釉上絢麗燦爛的彩繪遙相輝映、爭奇鬥妍——成化鬥彩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工藝,令歷代鑒賞家讚嘆不已,受到行家的熱衷與追捧,並促成一個又一個的天價成交。

其實,人們追逐成化鬥彩瓷器,並非僅僅只是停留在天價成交所帶來的震撼,更多的是人們對於這種瓷器背後那個皇帝的故事和對成化鬥彩瓷器本身難以割捨的情結。

明成化 鬥彩花蝶紋杯

自從劉益謙花2.8億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拍下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之後,市場便掀起了一股對於鬥彩瓷器的熱潮。這一價格與十年前在英國上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價格逼近。當年,這件創下中國瓷器拍賣紀錄的元青花的成交價為2.3億元人民幣。

對於素來出手豪闊的劉益謙來說,2.8億元拍下成化鬥彩雞缸杯並不令人意外。更令人好奇的反而是這件口徑8厘米的酒杯緣何具有如此高昂的價值?究竟什麼是鬥彩?它為什麼能夠在眾多瓷器中成為最受關注的品種之一呢?

明代成化時期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鼎盛期,古玩界有句話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說得就是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瓷器當中是最拔尖的。2.8億港元天價雞缸杯的各種事件和熱議隨著時間流逝趨於平淡,而成化鬥彩瓷器則一直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實際上,人們對於成化鬥彩瓷器的熱衷與追捧,並非僅僅只是停留在天價成交所帶來的震撼,更多的還是對於成化鬥彩瓷器本身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

成化瓷器的精美,與明代朱見深皇帝有關。或許正是由於成化皇帝性格懦弱,導致那個時代的官窯瓷器有一種獨特的淡雅之感,這種特殊的美學品位已經逐步被後世所認同。因而在去年成化鬥彩雞缸杯特展上,也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名稱——「朱見深的世界,一位中國皇帝的一生及其時代」。

在276年明代歷史上,明憲宗朱見深往往被認為是一個「不合格的皇帝」。與其先輩甚至子嗣相比,他都顯得懦弱而無所作為。但也有史學家指出,他的一些優秀特質被人們所忽略了,比如至情至孝、喜好讀書、熱愛藝術、寬恕而近乎無為而治。在他所統治的成化年間,社會與文化藝術領域中的諸多變化,推動明朝社會「從前期嚴肅冷酷到後期自由奔放的轉型」。

朱見深的即位可以說是中國御窯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他治下,景德鎮御窯廠成為了唯一的御窯,壟斷了御器生產。皇帝的支持促成了各地制瓷技術和工匠向景德鎮的彙集,當地瓷器質量由此飛速提升,推動成化時期的瓷器製造達到了頂峰,誕生了著名的成化青花和成化鬥彩。

明朝歷史前後呈現出截然的反差,前期的嚴肅冷酷到後期的自由奔放,令人印象深刻。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相信,導致這種轉變的諸多關鍵因素,正是發生在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中葉,這也是自「唐宋變革期」之後由宋至清900多年歷史中意義非常的社會變革期。而成化時期正是這一變化的起點。

從洪武到宣德,宮廷瓷器在材質、器型、紋飾方面的變遷,記錄了一個嚴肅樸素的古典時代的逐漸遠去。當蟋蟀罐、鳥食罐這些帶有賞玩性特徵的瓷器出現在宣德朝時,昭示著明代皇帝從重視外在事功到返回內心世界的轉換,一個日益注重精緻享受、傾心世俗趣味的新時代已經若隱若現。

清雍正 鬥彩團花碗

鬥彩是指瓷器彩繪的一種工藝而言。它是在坯體上,先用青花描繪圖案輪廓,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以各種彩料填繪,經低溫彩爐烘烤,最後成型。釉下緊貼胎體幽艷濃麗的青花,透過潔白的釉面所閃耀的迷人光彩,與釉上絢麗燦爛的彩繪遙相輝映、爭奇鬥妍,非常漂亮。由於彩繪方式分釉上、釉下彩兩部分,有拼逗之意,故稱為「鬥彩」或「逗彩」。

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

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緻,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字。

清乾隆

鬥彩團花紋瓶

清朝鬥彩瓷器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葉無反側」、「四季單衣」 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

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產品,特別是雍正時期已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幾個方面仔細辨別。另外雍正時期還燒成了粉彩鬥彩,使鬥彩瓷器更加華貴。乾隆以後,鬥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瓷器向來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而鬥彩更甚。鬥彩經釉下青花和釉上彩鬥合而成,需要先用青花鈷料在瓷坯上雙勾畫出圖案紋樣,然後入窯,用1200℃~1300℃的高溫進行第一次燒制,燒成取出後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窯用900℃的低溫進行第二次燒制而成。從當時的社會生產水平來講,其工藝難度極大。

明成化 鬥彩人物紋天字罐帶蓋

在元青花大熱、也就是「鬼谷子下山」拍出天價之前,瓷器家族中都是鬥彩拿「頭牌」的,也有一個說法,古代瓷器以琺琅彩為首,鬥彩次之。上世紀80年代時,一隻鬥彩雞缸杯以500多萬港元的價格成交,引起世界對中國瓷器的關注。在1999年時,又有一隻拍出2900萬元。

不過,不是所有鬥彩價格都是「億億聲」,有的清三代普通鬥彩價格只為數十萬元。很多有瓷器專場的拍賣行以有鬥彩為「上檔次」的標準,如果一場拍賣會的圖錄封底、封面是鬥彩,那麼這場拍賣會也能吸引諸多藏家捧場。

鬥彩之昂貴,一是出身高貴,二是工藝難度大,三是存量稀少。另外,用於製作鬥彩的胎、釉、彩一般都是上選材質,「好鞍配好馬」,鬥彩的矜貴也就不言而喻了。

成化鬥彩雞缸杯就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見深的御用酒杯,燒造時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宮廷,次品則被銷毀,因而流傳到民間的數量極少。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寧存成窯,不苟富貴。」另在《萬曆野獲篇》中則有「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成化官窯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如果單從工藝上來講,最名貴的其實並不是雞缸杯。要是比較工藝成型難度的話,成化鬥彩中的脫胎杯往往具有薄如紙的特性,因此其工藝難度顯然會更高一些。這些薄如紙的脫胎杯包括雙龍杯、花鳥杯、花鳥高足杯、三秋杯等等。只不過由於脫胎杯太過輕薄而又易碎,並不適合日常使用。此外,像是高士杯、團龍杯、高足葡萄杯等在成型和技法上其實也都不遜色於雞缸杯。

明成化年

鬥彩瓜果龍紋蓋罐

在傳世的鬥彩瓷器中,除了雞缸杯之外,還有許多「神品」,像西藏日喀則薩迦寺收藏的明宣德鬥彩鴛鴦蓮荷紋碗、明成化鬥彩三秋杯等等。像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隻明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孫瀛洲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捐獻的,這件明成化鬥彩三秋杯被視為故宮瓷器的鎮院之寶之一,是孫瀛洲在解放前花了40根金條收來的。一隻輕靈秀巧的鬥彩瓷杯,在潔白細膩、薄如蟬翼的胎體上繪了兩隻蝴蝶在山石花草中飛舞蹁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隻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濃而無光,然而這恰恰是明代成化鬥彩所固有的特徵,這也是後世仿品無法仿效之處,這種紫彩就是所謂的「奼紫」或「差紫」。

受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以及存世量稀少三大要素推動,這些年,成化鬥彩在拍賣市場上的行情一路走高,因此也出現不少仿品。比如,現在仿製的成化鬥彩,有些落款寫著「大明成化年御用」,有的還寫著「萬貴妃用」,凡是這些落款的全是假的。因為從現有資料來看,成化鬥彩的落款就只有「大明成化年制」這6個字 。

成化鬥彩瓷器,尤其是成化鬥彩雞缸杯,幾乎在成化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有仿製,而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則達到了最高峰。清三代的仿品固然做得最好,但是與真正的成化鬥彩瓷器相比,依舊存在不同之處。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清三代仿製的成化鬥彩瓷器均帶著明顯的清代風格,比如色彩、工藝上都力求精細,並不像成化鬥彩瓷器往往呈現出一種粗放的風格。反倒是當代的一些仿品,從形狀、造型再到款識上會更接近於成化本朝的風格,而這也是鑒別一件成化鬥彩瓷器仿品到底是清代仿還是現代仿時非常重要的一點。

當然,仿品就是仿品,在真正的鑒定家眼中都會原形顯露。比如像之前所說的當代仿品,在外觀、尺寸上雖然與成化真品極為接近,但對器型的侈口和往下漸收的曲線弧度的把握卻是相形見絀的。再有,成化鬥彩瓷器的胎質雖白而細膩,但迎光泛紅或微閃黃的微觀現象,卻是仿品中所不可能顯現的。此外,成化鬥彩瓷器底部的青花款識周圍的雙框線條所呈現的自然的濃淡筆韻,同樣也是仿品所不可能企及的。

而要說成化鬥彩最難仿製的地方,應該還是它的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成化鬥彩瓷釉的燒成方式跟現在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來說,在燒制瓷器的過程中,為了防止氣體及有害物質對坯體、釉面的破壞及污損,會將瓷器放置在由耐火材料製成的匣缽中進行焙燒,而成化鬥彩瓷器採用的則是一種匣缽內再套一個匣缽的燒成方式,這樣就使得燒成的釉面往往能夠達到一種光潔溫潤如玉的效果。此外還有胎,成化鬥彩真品的胎通常會有一點縫隙存在,只不過都是很微小的。但是現在的仿品可能就會做得有些過頭了,弄得好像是孔一樣。總而言之,只要是仿品,不管是它的胎還是釉,都會有其刻意之處。

由於鬥彩價值高,坊間贗品無數,尤其是雞缸杯更是隨處可見,收藏者要抱著欣賞而不是擁有的心態去收藏。另外在收藏前還要學好鑒定方法:其一,由於成化年間的鬥彩早於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間,優質的胎土早已被用盡,所以僅從胎土上面來看,鬥彩略高於琺琅彩的質量。通過對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成化鬥彩胎土的顯露部分色澤非常純白而且油潤。其二,鬥彩與琺琅彩所繪製的圖案均突出胎體表面,但是仔細比較會發現鬥彩略低於琺琅彩。其三,成化年間的鬥彩繪畫圖案均為宮廷畫師親自創作,線條生動流暢,筆法活潑。而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圖案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畫作經皇帝批准之後繪製於瓷器之上的,雖然筆法依舊老練、準確,卻略顯獃滯。

成化鬥彩的器形:

成化鬥彩無大器。以現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約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徑約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約為7.6厘米,盤的口徑約為16-18厘米,罐的高度約為8-13厘米,杯的口徑約為7-8.5厘米。由此已能體察鬥彩器的小巧鈴瓏。無論是何種器型,都具有端莊圓潤、清雅雋秀的風姿。細細考察,可以發現其造型的輪廓都是由一種柔韌的直中隱曲、曲中顯直的線條構成,因而風貌有殊。下面就成化鬥彩器型作一些選介。

清乾隆 鬥彩團花捲草紋缸

罐:可分為深腹高體與扁腹矮體二式。高罐:廣口與頸直連,豐肩,上腹部圓闊,腹下收斂,圈足內藏而淺。矮罐:廣口、短直頸,肩腹到脛部由擴張形的曲線勾勒,圓潤飽滿,內圈足淺碩,透露著一種端穩、秀雅、含蓄的美,時代特徵鮮明。這兩式罐均以直邊平面、頂心微隆的蓋子配戴,亦稱「蓋罐」。

清雍正 鬥彩纏枝花卉「萬壽」直口碗

杯:主要分為缸杯、蓮子杯、鈴鐺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廣口微撇,口下至底輪廓線緩收,內圈足,以其體小卻形似大口、大底、碩腹的淺缸而名。

蓮子杯:小圓口直連腹壁,下腹部線緩收,小圈足,形似蓮子,故名。

清雍正 鬥彩八仙圖撇口盌 (一對)

鈴鐺杯:廣口,沿邊微撇,以內收後外展的曲線勾成形體輪廓,形似倒置的小鈴鐺,故名。

清乾隆 鬥彩加粉彩三多雙蝠耳抱月瓶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稱高足)相連而成,變化之妙則在於杯腹的大小與高柄的高矮之中。約可 分為三型。Ⅰ型:敞口,深腹,細高柄,撇足;Ⅱ型:廣口,淺腹,高柄略短,撇足;Ⅲ型:敞口,深腹,細高柄起弦,撇足。由於杯腹與高柄的比例勻稱適度,且勾勒形體的廓線緩展,賦予器型柔和舒展、亭亭玉立之美。

來源:《藝術品鑒》雜誌

本文來源

——Kuhn"s|庫恩——

地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梅龍大道2125號衛東龍商務大廈A座21樓

徵集範圍

陶瓷、瓷器、翡翠、玉器、珠寶、書法、書畫、油畫、雜項、文房四寶、古典傢具、碑帖、古籍善本、竹木雕刻、錢幣、名表、名酒、奢侈品、紀念品、郵票、田黃、印章、銅器、雕塑、奇石、紫砂、硯臺等。

【陶瓷】高古瓷、元明清瓷器、民國名瓷、現代毛瓷及大師精品瓷器、紫砂壺。

【玉石】古玉、明清玉、現代玉、翡翠、田黃、雞血石。

【字畫】歷代名人名家書畫、現當代書畫、各派系名家書畫。

【雜項】古籍善本、金銀銅器、奇石雕件、文房用品、佛像。

收藏界大咖都在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古賞今 的精彩文章:

中國銀元制度廢除後,大量的銀元都被回收去哪兒了?

TAG:鑒古賞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