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武王身世之謎,卻被一石碑解開,學者:原來祖上是漢軍奴隸
1961年,考古專家在韓國慶州市一戶居民的洗衣池邊,意外發現了一塊石碑,頓時欣喜若狂。原來,這一塊石碑解開了朝鮮半島版秦始皇的身世之謎。
這一塊石碑叫《新羅文武王陵之碑》,早在1796年就出土了,但很快就神秘失蹤了,在100多年之後,終於再一次重現人間。讓考古專家們震驚的是,雖然歷經風吹雨打,碑文已經有些殘缺,這一塊石碑上的部分內容,還是顛覆了歷史。
靈源自夐,繼昌基於火官之後,峻構方隆……載生英異,秺侯祭天之胤,傳七葉以(缺失)焉
從碑文記載上可見,文武王是「秺(dú)侯」的後人。因此,只要查找到「秺侯」,就知道文武王的身世之謎了。註:秺,是中國漢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成武縣西北。
先來看這一個問題,就是文武王是何許人也?
史書記載,文武王是新羅第三十代國王,名字叫金法敏,公元661年至681年在位,此時唐朝皇帝是唐高宗李治(649—683在位),大唐處於最巔峰的時代。
在唐朝時期,朝鮮半島勢力複雜,主要分布了三個國家,即高句麗、百濟、新羅,是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其中,百濟和高句麗算是盟友,而新羅和大唐是盟友。李世民攻打高句麗時,就曾派水軍從新羅登陸。
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唐高宗李治派兵援助新羅,擊敗了敵人。
663年,日寇來襲,李治派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鮮為人知的是,隨後劉仁軌還破百濟,導致百濟國王投奔高句麗,百濟被滅國了。
668年,李治派李勣伐高句麗,唐兵聯合新羅攻克平壤城,存在700餘年的高句麗滅國。
大唐打下的地盤,自然不可能送給新羅,而是納入了大唐版圖。所以,李治時期的大唐疆域,就包含了朝鮮半島部分。
然而,這位文武王的確厲害,高句麗剛滅亡,文武王就開始煽風點火,暗地支持高句麗叛軍進攻大唐控制下的故地。更為嚴峻的是,吐蕃王朝趁唐朝攻打高句麗時期,出兵攻打大唐,結果薛仁貴卻遭遇失敗。
由於一東一西難以兼顧,最終文武王從唐朝手裡「竊取」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地區。當然,主要是文武王藉助國際形勢,不斷侵蝕大唐領土,一遭到唐朝出兵教訓之後,又低頭做小弟,後來唐朝沒有和他過於計較。
不管如何,文武王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手腕高明,把握時機能力很強。從韓國角度來說,文武王金法敏就相當於中國的秦始皇,甚至地位還要更高,因為這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雖然不是全部統一。文武王,又文又武,可見後人評價之高。
到了唐玄宗時期,由於新羅助唐朝攻渤海國,所以唐玄宗就賜給了新羅大同江和鴨綠江之間的部分。到了唐玄宗時期,新羅正式一統朝鮮半島。
由於古代朝鮮半島屬於蠻荒之地,各種歷史記載也不完全,文武王金髮敏的身世,也埋藏在歷史煙雲中了。所以,韓國傳統史學界認為,文武王可能是來自東北的扶餘人,或者是半島南部的三韓人。
然而,這一塊石碑的出現顛覆了歷史,原來是「秺侯」的後裔。翻開中國史上就能看到,「秺侯」原來是漢朝的金日磾(dī)。所謂金日磾,就是霍去病攻伐匈奴時,俘虜的匈奴休屠王14歲的太子(後漢武帝賜給姓名金日磾),因此金日磾就相當於成了中國漢軍的奴隸,後來安置在宮內做養馬的馬夫。
由於金日磾能力出眾,被漢武帝相中,從此平步青雲,漢武帝沒有民族偏見。公元前87年,漢武帝臨死之前,托霍光與金日磾輔佐太子劉弗陵,並遺詔封金日磾為秺候。
因此,如今韓國很多金姓之人,很可能就是匈奴人的後代。
然而,這裡還是有一個問題,即:新羅建於公元前57年,由辰韓的朴氏家族建立,和金日磾後裔沒有一點關係。而且,從金日磾後人來看,一直到王莽篡漢時,金日磾子孫才離開長安,躲避到外地,在東漢末年時,還有金日磾的後人在朝中為官。
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說文武王是金日磾的後代?其實很簡單,新羅國雖然一直存在,但其實國王改了幾個姓氏。
史書記載,早期是朴姓和昔姓交替為王,到了4世紀末期,金姓通過婚姻不斷提高權勢,最後竟然獲得王位。後來,在唐朝幫助之下,金姓王位徹底穩固。
讓人無語的是,或許因為金日磾後人是通過婚姻獲取王位,所以就特別提防這一點,所以就採取了罕見的內婚制,兄弟姑姨子侄進行通婚。
9世紀末期,統一的新羅分裂成「後三國」時代。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到了這一步,文武王金髮敏的身世之謎,算是被解開了。其實,在中國周邊國家,如今可以去中國化,但在歷史研究上,卻根本離不了中國,原因就在於不僅古代中國太強大了,具有超強的政治影響力,而且還有發達的文明,就比如文字和歷史記載。
※甘肅挖出一座漢墓,出土文物令人震撼,學者:蔡倫造紙被顛覆了!
※清宮一次對話,揭開了康熙真面貌,學者:康熙也有晉惠帝的荒唐!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