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奇怪的戰鬥,關羽張飛趙雲聯手,為何依然無法取勝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回,發生在界橋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袁紹、田豐、趙雲和劉備。原文如下:
袁紹先使探馬看時,回報麴義斬將搴旗,追趕敗兵;因此不作準備,與田豐引著帳下持戟軍士數百人,弓箭手數十騎,乘馬出觀,呵呵大笑曰:「公孫瓚無能之輩!」正說之間,忽見趙雲衝到面前。弓箭手急待射時,雲連刺數人,眾軍皆走。後面瓚軍團團圍裹上來。田豐慌對紹曰:「主公且於空牆中躲避!」紹以兜鍪撲地,大呼曰:「大丈夫願臨陣斗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眾軍士齊心死戰,趙雲衝突不入,紹兵大隊掩至,顏良亦引軍來到,兩路並殺。趙雲保公孫瓚殺透重圍,回到界橋。
紹驅兵大進,復趕過橋,落水死者,不計其數。袁紹當先趕來,不到五里,只聽得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是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因在平原探知公孫瓚與袁紹相爭,特來助戰。當下三匹馬,三般兵器,飛奔前來,直取袁紹。紹驚得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於馬下,忙撥馬而逃,眾人死救過橋。公孫瓚亦收軍歸寨。玄德、關、張動問畢,瓚曰:「若非玄德遠來救我,幾乎狼狽。」教與趙雲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袁紹與公孫瓚在磐河激戰。公孫瓚先是差點被文丑所殺,接著遭到袁紹部將麹義的頑強抵抗,遭遇慘敗。幸好趙雲挺身而出,不但救了公孫瓚,還斬殺麹義,令公孫瓚轉敗為勝。不過,袁紹的兇猛反撲再度扭轉了佔據,公孫瓚及趙雲陷入重圍,麾下將士傷亡慘重。這在關鍵時刻,劉備率領關羽和張飛出現在戰場,這才令公孫瓚和趙雲轉危為安。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的將士傷亡情況,叫做「不計其數」, 意為沒辦法計算數目,形容極多。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雜識別集下·襄陽始末》中的「火炮、葯箭射死北兵及墜水者,不計其數。」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界橋之戰,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不過戰爭的結局卻與小說有著很大區別。通過上面的這段小說原文可以發現。先是趙雲一度改變戰局,之後是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及時出現,雙方打了個平手。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這場決定中原霸主地位的關鍵戰役卻分出了勝負。
據《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記載,為了爭奪冀州,公孫瓚以步兵三萬餘眾、騎兵一萬多人(其中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在界橋地區向袁紹的數萬步兵發動攻擊。在戰爭開始階段,袁紹部將麹義擊潰公孫瓚的精銳白馬義從,「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令公孫瓚傷亡慘重,從此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
小說中提到的趙雲斬殺麹義的情節,也並非是歷史的真實。這首先是因為在真實的歷史當中,趙雲並未出現在界橋之戰的戰場。而麹義自然也不會死在趙雲的手裡。他是在數年後因暗中勾結公孫瓚而被袁紹處死。
小說這一故事情節中的另外一處虛構,是劉備、關羽和張飛在這場戰鬥中的決定性作用。按照《三國志·公孫瓚傳》的記載,此次界橋之戰發生在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冬。《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所謂的「齊地」,在青州境內,與界橋地區相距甚遠。這也就意味著劉關張三人並未參加界橋之戰,自然也就無法出現小說當中扭轉戰局的情形。作者之所以這樣描述,無非是為了突出劉關張兄弟的神勇。
從劉備當時的情況而言,手下除了關羽和張飛二人之外,再無能戰之將。同時,此時劉備的兵力非常薄弱。在三年後,公孫瓚派遣劉備前往徐州支援陶謙時,劉備手中也僅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本錢少得可憐。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劉備來到了界橋戰場,縱然關羽、張飛二人神勇無比,恐怕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同門師兄公孫瓚兵敗界橋了。或許小說作者不願意自己構思的這場有趙雲、關羽、張飛這三員猛將參與的戰事以失敗告終,又不想徹底顛覆歷史記載,於是就採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將這場戰事的結果寫成了一場平局。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韓馥丟掉冀州,大背景非常複雜,主要原因有五個
※此人斬殺兩員大將,諸葛亮頭痛不已,一位老將輕鬆解決問題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