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佛法綱領 不出兩點
太虛不來北平,已有四年。去歲從歐美歸國,覺得國內的政局猶未安穩,社會的紛擾還未平定,佛教組織也未健全,不無遺憾。然而從全世界潮流所趨,人心所向,世界非無大同之可能,佛法也負有促成的責任。今日就北平佛教會及華北居士林聯合歡迎會上,於感謝諸位盛意之餘,謹將學佛的下手方便,略略述說一回。佛陀應世法門,雖無量種,舉其綱領,不出兩點:
一、起三寶之信
三寶就是佛法僧。信的次第,可由法而起。狹義的法,就是名句文之能詮及其所詮之理。就廣義的法而言,就是正確的普遍的透徹的智慧所明了的「宇宙萬有真相」。然此真相,是本來如是的,非任何人所能創作的。如現在的科學家所發明的原理及定律,並不是發明家的造作,只是他有智慧將它顯示了出來。所以當未曾發明的時候,並非沒有這原理及定律,但沒有人知道罷了。所以佛說的「諸法性相」,也是由有智慧者顯示出來的。今藉以顯了諸法性相的,狹義的就是經論教典。這類雖屬於名句文義,但也就是顯示事事物物的真實性相的。所以法的本源,在於宇宙萬有的真相。信法不可參加任何意見,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法是如何,就說明它是如何,信它是如何。這種態度信法,才能得到諸法的真相。但是以什麼標準來研究呢?佛說有四種可依不可依的條件:第一是「依法不依人」:只要這人所講的理是通達的,那末他雖是小兒,或其他非人所說的,都應當信服的。再進一步說,能詮的名句文,也不過表現所詮義理的工具,那麼工具當然有勝劣不同,不能執文而廢義;所以要求一切事物的真相,第二當「依義不依語」。但所顯之義,也有究竟與不究竟、顯了與不顯了的差別;所以進而言之,第三當「依了義不當依不了義」。但知道究竟了義,還是屬於識心分別,未能親證諸法實相;所以要親證到諸法的實相,更當依轉識所成的智,然後方可親證諸法實相,故再進一步,第四當「依智不依識」。如此剝蕉抽繭,重重深進,才能證明「諸法實相」,才名真信法的人。
佛家信法態度,是無我無私無黨無偏的,所以用學者的態度及科學的精神,研究事物的真相,也可以名為信法者。然學者信法,所用的最後的工具,不出於五官(佛典名為五根:眼、耳、鼻、舌、身)的感覺和經驗,意識憑此分析觀察所得的判斷,早不是事物的真相;而且五官的感覺各各隔離,為眼所見的決不是鼻嗅的,鼻所嗅的也不是耳聞的,只是各得其部分的感覺。例如一朵花,眼所見的是鮮紅的顏色,鼻所嗅的是濃馥的香氣,乃至身所觸的是柔滑的質體,如是各別得花的部分;但花的全體,卻不能同時感覺得到。由此可見只依據五根所觀察的事物真相,也不是原來宇宙的真相。所以要證得宇宙之真相,當以圓滿的智慧證知。但圓滿的智慧者,究屬有無?若屬於無,那末我們永久不能得宇宙之真相;如有圓滿智慧者,我們就當信仰他。所以願求得宇宙究竟真相,就當以佛為師。所以第二步就當由信法而信佛。這由信法而信佛,就不是一般普通學者所能作到的了。因為這是起「超人要求」的。既皈依佛後,就成佛的弟子,故不復是研究佛學的普通學者,而是唯以佛為師的佛弟子了。
然信佛者目為佛的弟子,猶沒有在家出家之分。既已信法、信佛,而更進一步,覺得須有住持佛法的教團,使佛法永久住世,以作宏法利生的事業;未聞的使聞,未信的使信,未解的使解,凡一切未覺的使覺悟,所以第三就要加入教團而信僧。梵語僧伽,此雲和合眾。能依持出家律制而修己教人者,名出家眾,亦名佛教住持僧。其未能加入出家眾而親近出家眾者,則有在家之佛弟子,於是佛法能流布世間。既信法、信佛又能信僧以住持佛法,然後佛教才能具體成立。以僧為教團之中堅分子,然後可荷擔佛法,傳播於世界人類。
二、修六度之行
六度之行,可就兩方面言之:
甲、自利六度行:
第一步要「布施一切」,就是要將本人所有的家眷、財產、一切物件,都能施捨。然專事施捨而身心無所操持,必至橫決,所以第二當「堅持戒律」。此施、戒二度,為出俗因。然沒有強毅忍耐力繼之,仍易為環境轉移,所以第三當行「忍辱」。忍辱猶有退滯,而未能勤修眾善,所以第四當行「精進」。此忍、進二度,為防退因。此上四度,猶多屬散心修持,不能將心力集中於聞思境,觀察深入,所以第五當行「禪定」。若味著定境,於相似法起增上慢,不能照破,則毀前功,尤障深慧,所以第六更當修行「般若」。此定、慧二度,為不壞因。不退不壞,於佛法之自利行,方得成就。
乙、利他六度行:
首當以「財法布施」,乃與他人接近。進之更能持身清正,一切所行,皆以眾人饒益為前提。行此施、戒二度,是為利他之攝化因。以非施戒當先,即不能有利他之機會。然攝受教化中,必難免根劣之輩,反恩為怨,妄加毀辱,故須容忍而安處之。並須奮勵「精進」,勤加化導,乃能使已攝化者,不致退滯而獲增益行。此忍、進二度,是為利他之荷負因。攝化、荷負,苟非身離勞悴,而內心常得禪定法喜之滋養,則疲倦困憊襲之,不能持久。故須常修「禪定」,以養成辦事之堪能力:常修「般若」,以充實明理之勝解力。行此定、慧二度,是為利他之成辦因。能充足三寶之信心,能踐行六度之行誼,則使人心進善,政治清明,社會安樂,世界和平,皆不為難事矣!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胡繼歐記)(見海刊十一卷第五期,太虛大師 十九年五月在華北居士林講)
善付囑專欄
※學佛後性格古怪不合群,是真的嗎?
※恭迎帝釋天尊聖誕,感念諸天護法功德!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