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方人在科舉中佔有明顯優勢,朝廷是用什麼辦法加以平衡的?

南方人在科舉中佔有明顯優勢,朝廷是用什麼辦法加以平衡的?

北方出豪傑,南方出文人,這是古代中國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也意味著戰亂時期大多數將領都出自北方,而和平時期科舉考試大多取自南方。自宋代以後,江浙地區是科舉考試最興盛的地區,明清兩代,進士數量高居榜首,遠遠高於其他省份。

南方人在科舉中佔有明顯優勢,朝廷是用什麼辦法加以平衡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洪武時期發生了著名的會試「南北榜案」,朱元璋為了平衡南北錄取名額不均重新制定了標準。到了宣德時期,最終制定了北、南、中分區錄取的制度,錄取名額為北卷35%,南卷55%,中卷10%,有效的平衡了南北分布不均的情況。

清初繼承了南北分卷錄取的制度,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認為南北分卷還是會出現有的省份多,有的省份少的問題。於是從這一年開始,會試的錄取名額不再固定,而是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欽定錄取名額。

不管南北分卷錄取還是按省錄取,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讓天下讀書人都有機會分享科舉考試帶來的紅利。但同時,統治者也會給一些特殊的群體予以照顧,比如明代在鄉試錄取中就有這兩類特殊的人群。

南方人在科舉中佔有明顯優勢,朝廷是用什麼辦法加以平衡的?

明代鄉試錄取時重點照顧的對象是國子監生和遼東地區的考生。明代北京和南京分別設有國子監,稱為「北國子監」和「南國子監」。鄉試時,朝廷在他們的朱卷上蓋上「皿」字,在南、北直隸鄉試錄取名額中專門撥出一定的名額錄取這些試卷的考生,也就是說國子監的考生有固定的錄取名額。

隆慶元年(1567年)南直隸巡按御史耿定向建議在南國子監取消「皿」字型大小,讓南京國子監的考生和其他考生一起競爭。實行之後,南國子監只有八人被錄取為舉人,而此前南京國子監鄉試錄取名額在三十名左右。錄取數量與以前相差懸殊,引起了國子監生的極大不滿。

當這一科南直隸鄉試的正、副主考官去文廟拜謁的時候,數百名國子監學生將他們團團圍住,責問他們為什麼不按照之前的錄取名額錄取國子監生。國子監生群情激奮,局面一度十分混亂。負責治安的御史發布號令,讓這些國子監生自行解散,但這些國子監學生並未照做,而是繼續與官府對抗。

南方人在科舉中佔有明顯優勢,朝廷是用什麼辦法加以平衡的?

為了平息這一事件,御史下令逮捕了帶頭鬧事的沈應元、李一鵬、汪九章等人。經過調查,朝廷公布了最後的處理意見,處理了相關人員,為首的幾人都被發配,南京國子監祭酒呂調陽雖然負有管理不力的責任,但免於追究,其他國子監老師被罰俸兩個月。同時,朝廷下令恢復了「皿」字型大小,否定了耿定向的做法,讓南京國子監生恢復到三十個錄取名額。

遼東地處東北,明朝並沒有在東北設立貢院。東北地區的讀書人如果想取得功名,必須到外地去參加科舉考試。明初時,朝廷認為遼東的考生坐船經過東灣,可以比較快地到山東,加上遼東屬山東的管轄範圍,因此要求遼東考生到山東去參加鄉試。

南方人在科舉中佔有明顯優勢,朝廷是用什麼辦法加以平衡的?

然而,從遼東到山東的海路時常因為天氣等原因中斷,遼東的考生只好從陸路到山東參加鄉試,他們出山海關,往西到北京,然後往南,再往東,最後到達目的地山東濟南。這些考生來回共計要走幾千里路,由於路途遙遠,旅費高昂,只有家庭富裕的考生才有可能去參加考試,貧困的讀書人只能望洋興嘆。為照顧這些來自遼東的考生,朝廷專門額外撥給山東五個錄取名額。

雖然遼東的考生多次向朝廷提交報告,請求允許遼東的考生就近在順天(北京)參加鄉試,但朝廷一直都沒有批准。嘉靖十三年(1534年),遼東考生乘船前往山東參加鄉試時出現了海難,多名考生喪命大海。這一慘劇終於讓皇帝動了惻隱之心,宣布遼東考生以後都從陸地到順天貢院參加考試,並增加順天鄉試五個名額,專門用於錄取遼東考生。

南方人在科舉中佔有明顯優勢,朝廷是用什麼辦法加以平衡的?

遼東考生在參加順天鄉試時,在彌封試卷的情況下,朝廷特意在他們的試卷上蓋上一個「夾」字,這樣考官就一目了然了,知道這五個錄取名額自然就用於錄取遼東考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登基後追封祖先與家人,但在世的只有兩位即他的嫂子和姐夫
官員母親擅自開倉放糧被巡撫彈劾,乾隆:如此賢母特賜三品誥命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