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是李世民最寵幸的太子,他為何造反?荒唐背後是父親的痛心
論文治武功,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立李治為太子時,專門做《帝范》一書,來嚴格要求李治的言行舉止。
究竟是什麼,令唐太宗如此重視接班人的教育工作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便與唐太宗的長子,已經被廢除的太子李承乾有關了。
說起李承乾這個人,他很獨特:少敏惠,太宗甚愛之。8歲便被立為太子,12歲便讓他參與國事,我們都看得出來李世民完全是把自己這個大兒子當做接班人培養。可李承乾卻在成為太子17年後,舉兵造反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要了解這樣一位聰慧且備受唐太宗喜愛的皇太子,怎麼就突然走上叛亂的道路。我們就要從他的經歷、變化,來好好對比分析一下這件事情。
(李承乾劇照)
1、少年時的李承乾是這樣的
性聰敏
唐太宗為李承乾找的兩位老師,都是當世有名的大儒:
孔穎達是孔子三十二代孫,詩書評價他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
陸德明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為唐太宗心腹大臣。
在他們的教誨下,李承乾用心學習,希望能夠得到父親的喜愛。唐太宗也非常滿意這個兒子,認為他「早聞睿哲,幼觀《詩》《禮》」。
孩子最渴望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鼓勵,李承乾為了不辜負父親的期盼,努力做著乖小孩的模樣。
尊敬老師
李承乾的老師前朝名宿李綱因為腿疾的原因,李承乾便每次都親自去迎接老師,擔心老師會出什麼事情。
李綱和李承乾之間討論的東西往往是君臣之道、治國之策,說來也挺枯燥的,特別是對一個11歲的孩子而言。李承乾卻能聽得很認真,常常到了忘寢廢食的程度,令李綱大為讚歎。
李承乾很喜歡這位老師,也許是他不像其他幾位那般老喜歡講些納諫的事情,以古代君王事迹教導自己還可以當做故事聽聽,又或者是因為自己和老師都有腿疾惺惺相惜的緣故。
李綱的身體一直不好,在他去世的時候,李承乾很難過,為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親自為老師立碑。
母子情深
李承乾的母親長孫皇后是一位非常溫柔、賢淑的女子,他對於自己這位身為太子卻患有腿疾的兒子是非常關切的,李承乾也很熱愛自己的母親。
在他18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患了重病,他便打算大赦天下囚徒的形式,為母親祈福,卻被母親拒絕。
這件事傳到唐太宗耳朵里的時候,唐太宗大為感慨,便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佛寺為長孫皇后祈福。
李承乾曾經也是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帝國儲君,並一直為之努力。所以,唐太宗讓他「聽訟」時,他頻年治國,理務允諧,足以擔當起軍國大事。
父親的誇讚,激勵了李承乾,在後來的監國過程中,李承乾更加努力想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唐太宗看。
人生無常,事情的發展走向,往往出人意料,三件事情改變了這位太子的生活。
第一件事
唐太宗眼見太子已經步入正軌,便漸漸放鬆了對太子的關注,轉而對另一個兒子李泰投入更多的疼愛。
大概在貞觀十年的時候,唐太宗開始對這位兒子特別關切起來,給他修文學館、允許他隨意招攬人才、坐轎子上朝。
貞觀十二年,唐太宗為了駁斥大臣們對於皇子的輕視,說:「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
大意是人生生死是沒法控制的,萬一太子不幸死了,誰又知道其他的皇子以後會不會成為太子呢?很貼切的比喻,可聽的人卻未必不會驚恐。
貞觀十六年,太子造反前一年,唐太宗給李泰的物質供應超過了太子東宮的供應,還特別違背制度讓李泰到武德殿來與自己朝昔相伴。
這樣的寵愛顯然已經透露出了一些危險的信號,這恐怕也是李承乾所害怕的事情,整整七年,父親態度的轉變被李承乾看在眼裡,他不甘心這樣的命運——廢長立幼。
這是李承乾轉變的重要理由,而另外兩件理由便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首先,是李承乾患上腳疾這件事,其次是長孫皇后去世的事情。
一位太子身體有了問題,這並不是一件小事,特別是對於李承乾這樣胸懷大志的人,腳疾對他的名望是極大地影響。
因為這種種原因,李承乾開始變得不安、自卑、自暴自棄起來,他變了。
(李承乾劇照)
2、改變之後的李承乾
我們都知道,做什麼事情,都是有一個過程的,李承乾發泄自己不滿的方式也是如此。
剛開始,他還在自己暗中沉迷美色,對於老師們的納諫還是欣然接受,朝廷中的事情處理起來規規矩矩,自己有過錯馬上提出來,毫不掩飾,所以,大臣們人人都認為太子很賢明。
那這件事,又是如何惡化的呢?那就不得不談談一位叫做稱心的樂童了。
樂童稱心
李承乾每日與這位稱心,同吃、同睡,成了一對超越性別的戀人。這樣的醜聞是兜不住的,特別是在備受皇權注視的東宮內了,皇帝大怒,把稱心在內的相關人等一律處死。
這件事給太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悲痛之下幾個月不上朝。思念到極處,還在東宮中立了稱心的像,早晚祭奠,他把自己關在稱心像的屋子裡,痛哭流涕。
《新唐書》:內念兒不已,築室圖其象,贈官樹碑,為起冢苑中,朝夕祭。承乾至其處裴回,涕數行下,愈怨懟,稱疾不朝,累數月。
學胡人
太子在稱心死後,開始過上了荒唐的日子裡。
他讓自己的僕從數百人學習胡人的音樂、穿衣、妝容打扮,整日整夜在宮殿中召開宴會,而食物的來源:招亡奴盜取人牛馬,親視烹燖,召所幸廝養共食之。
這還不夠,他讓自己的手下尋找外貌像匈奴人的,然後5個人為一部落,學習匈奴人的社會結構,並自立為可汗。
太子的行為極大程度上,已經看出了自暴自棄的模樣,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時間壓抑下的爆發。這一爆驚得便是整個大唐,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匈奴部落生活畫)
刺殺老師
我們前文提到太子的老師都是當朝有名的納諫之士,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被人約束、批評呢?顯然不是的,特別這幾位都屬於言辭犀利的。
有多犀利呢?且看:
太子修房子了,于志寧上書太奢華;
太子喜歡音樂,于志寧上書玩物喪志;
太子衣著言語不對,納諫;
太子今天沒有學習,納諫。
……
時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受詔輔導,志寧撰《諫苑》二十卷諷之,穎達
又多所規奏。太宗並嘉之,二人各賜帛百匹、黃金十斤。
有了皇帝的鼓勵,老師們都非常積極的指出太子的錯誤,嚴厲批評。可,教育又怎麼是可以只用批評就解決問題的呢?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首先看不過去了,責問孔穎達道:「太子成長,何宜屢得面折?」
在好的良言若是次數多了,且屢屢當著眾人面毫不留情批判你的過錯,這樣的做法又怎麼會為人接受呢。
沒有誰會喜歡,自己做什麼都要按照別人的要求,雖然這是人生的必然經歷。
太子的爆發來得猛烈且突然:志寧與左庶子張玄素數上書切諫,承乾並不納。又嘗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
退路已無,李承乾終於一步步走向了,自我滅亡的深淵。
貞觀十七年,太子謀反,兵敗被俘。
(李世民劇照)
沉重的父愛
謀反是一項重罪,歷朝歷代對於這種事情,都是殺之以儆效尤,可面對這個自己喜歡的兒子,唐太宗卻怎麼也下不了手。
一個合格的父親,在面對自己子女的過錯時,也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即便平日里,自己在子女面前是一副難以靠近的模樣。
唐太宗選擇了把這個話題交給大臣,問眾臣:「欲何以處承乾?」
場面安靜了,一面是法律,一面是帝王親情,這種話題是輕易不能開口的。
關鍵時刻,一位叫來濟的大臣站了出來,他對唐太宗的顧慮詳細考慮後,說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
唐太宗很高興的接受了這個建議,解決造反問題的同時,保住了愛子的性命。
李承乾被貶為庶民,流放黔州,不久,鬱郁而死。
李承乾這件事上,李世民的心中是非常悲痛的,哪怕是他謀反後,還想方設法保全他的性命。
一本《帝范》既是治理天下的經典,也是李世民對自己教育子女不當的反思,而這反思的背後是一位帝王最沉重地傷痛。
※皇帝詔令,王獻之被迫休妻,雖為駙馬、官至中書令,卻難忘初心!
※美好的錯誤:相思王維和李龜年 一首流傳千年,大家都誤會的詩!
TAG:茶社說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