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收入決定孩子人生?英國版變形計,揭露「公平」教育的面紗
最近,一部2015年的BBC紀錄片《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吸引了很多網友的注意。
不少人都把這部紀錄片戲稱為英國版變形計。
兩組分別來自於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學生,要到對方的學校中進行為期一周的交換學習。
在英國,私立學校往往代表著精英、貴族教育,有錢人都會盡一切所能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念書。
而公立學校則是大多普通工薪階層,甚至是條件更差的家庭的選擇。
這兩大教育系統就像兩條平行線,本不會有交集,但卻因這部紀錄片產生了碰撞。
昂貴、稀缺的私立教育vs普通、大眾的公立教育,到底孰優孰劣?
這部紀錄片為世人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紀錄片一開始就闡述了英國「殘酷」的現狀:
每年只有7%的學生可以進入私立學校學習,接受精英教育,而這7%的人幾乎主導了英國的上層社會和精英階層。
跟這7%的學生相比,剩下的那93%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除了同為學生,他們人生的起跑線和賽道都有著天壤之別。
面對這一現狀,記錄片中公立學校的喬校長也一直很想藉此機會搞明白,到底為什麼私立學校的學生都能從事英國的top jobs?
紀錄片的拍攝對象一共是6名中學學生。
其中,3名學生來自有300年歷史的頂級私立學校——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中學,
沃明斯特中學
3名學生則來自於曾在2003年被英國教育部評為「失敗學校」的墊底公立學校——德比市的貝姆羅茲公立學校。
貝姆羅茲公立學校
這6名學生的背景其實相當於是英國兩個不同階級的縮影。
來自私立學校的喬恩、桑德與凱蒂,家庭條件都很棒,他們三個從小就接受私立教育。
桑德在紀錄片中曾談及他人對他的印象:時髦的孩子、有一棟府邸、50多輛跑車。
桑德
喬恩、凱蒂的家庭條件幾乎也是同樣優渥。
凱蒂
喬恩
與他們相比,來自公立中學的布瑞特、卡西姆、娜絲的家庭背景就更複雜了。
布瑞特在學校是一個搗蛋鬼,經常在課堂上搗亂。但同時他也知道自己的家庭條件並不算好,搗亂時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被趕出學校。
他深知如果不接受教育,以後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錢買食物,支付房子的開銷和養活家人。
他並不希望以後過這樣的日子。
布瑞特
娜絲來自敘利亞,2004年她的父親因政治原因不得不離開敘利亞。在經過漫長而悲傷的7年後,一家人才終於在英國團聚。
剛來英國時,娜絲一句英語都不會說,日子也很艱苦,但父母仍盡一切努力為她提供好的教育環境和居住條件。
所以她非常珍惜,也很努力,目標是考上牛津、劍橋這樣的名牌大學。
娜絲
卡西姆的家庭條件也不是很理想,他對未來的期待是可以有一份什麼都不用干,但收入卻非常高的工作。
每天下去三點放學回家後,卡西姆都是在睡覺或者打遊戲中度過。
卡西姆
僅僅是家庭這一項,這兩組學生之間就已存在了巨大的差距。
紀錄片中還詳細拍攝了這兩所學校的差異,從學校背景到學生生源,校規到設施,私立和公立到底相差在哪裡...
1
學校背景
沃明斯特是一個有300年歷史的日間寄宿制頂級私立中學。
學校佔地25公頃,有400名學生,64名教師,12個網球場,一把都鐸王朝時期的椅子,寄宿費一年27000英鎊。
每年學校都有900萬英鎊的預算用於學校和學生的發展,入學標準也很嚴格。
跟沃明斯特相比,貝姆羅茲的各方面就有點「捉襟見肘」了。
雖然同樣有64名教師,但這所公立學校卻有近700名學生,每年還會接受100-150名來自海外的難民學生。
平均每一兩周就會有一批新生入學,同時也會有一批學生離開,學生的流動性很大。
貝姆羅茲公立學校位於德比市比較貧困的地區,大多數學生的家庭條件都不太好,超過半數的學生都要接受學校免費伙食幫助。
學校每年僅有500萬英鎊的預算用於學校的發展。
貝姆羅茲還曾在2003年時被英國教育部評為「失敗學校」,不過通過校長多年的努力,學校已經在2012年擺脫了這個名聲。
2
課程安排
在沃明斯特,每天早上7點有專門的老師叫學生起床吃早飯,開始一天的課程。
課程會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課後還需要完成各科作業。
校長還會定期邀請各行業的名人來學校舉行講座、交流會。在沃明斯特,學生可以輕鬆的接觸到各種頂尖的資源。
而在貝姆羅茲,大多數學生8點才會起床去學校,下午3點就會放學,而且幾乎沒有課後作業。
下課後的時間是自由的,但大多數學生不知道能做什麼,所以都在睡覺、打遊戲中度過。
紀錄片中,貝姆羅茲的喬長曾感嘆:
沃明斯特的學生能夠很輕鬆的接觸到各行業的知名人士、成功人士,這無形之中會讓學生覺得自己未來也能夠成為這樣的人。
在貝姆羅茲,去哪找這麼好的資源呢?有誰願意專門坐火車跑到德比的一所普通公學舉辦講座呢?
3課堂規模和紀律
兩所學校的師資數量相同,但學生人數卻相差一倍。
這意味著,公立學校每節課的學生人數也幾乎是私立學校的一倍,老師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學生。
如果一節課人數過多,那麼還會有一部分學生就無法參加課程,只能去另外一個教室。
一旦人數多了,課堂紀律也會比較難控制,課上講話、打斷和頂撞老師的情況經常發生。
「搗蛋鬼」布瑞特就時常這麼做,還會直接讓老師「shut up」...
跟他同堂課的桑德顯然被驚到了,從小接受私立教育的他,一直以來課上都認真聽講、尊重老師,身邊也從沒有同學會這樣做。
在公立學校,想要安安靜靜的上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在私立學校,每節課都是小班教學,只有十幾個人。
老師會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就算是課堂上的「小透明」,老師也會想辦法照顧你的感受。
通過鼓勵發言、互動等方式,帶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增強自信。
同樣的,私立學校的課堂紀律也很嚴格。
這一點也讓「搗蛋鬼」布瑞特深有感觸:
在一次音樂課上,學生們竊竊私語,老師會很嚴厲的讓他直接出去,這種情況在公立學校是不會發生的。
4
課後活動
私立學校的課後活動非常豐富,僅課後興趣小組就有42個。這也是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一直引以為豪的一點。
在交換的一周中,公立學校的3名學生也都挑選了自己喜歡的小組參加。
布瑞特報名參加了混合見習隊
卡西姆參加了汽車興趣小組
而娜絲則報名參加了天文小組,了解有趣的天文知識
除此之外,還有網球、板球、足球等體育運動、比賽可以參加。
娜絲曾透露,私立學校完備設施的運動場所也讓她很吃驚。
雖然在公立學校也可以運動,但如果想打網球,還需要自己動手插桿拉網。但是在私立學校,僅網球場就有12個,一切都是準備好的,這裡的一切都好的不真實。
在公立學校,雖然也可以報名參加課後活動,但很多受歡迎的活動只有有限的名額,能否參加全靠「搶」。
拳擊課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由於學校只租得起一個小小的拳擊房,所以每次就只有十幾個學生可以參加。
在私立學校,這種情況還從未出現過。
5
學生情況
紀錄片一開始就有提到,公立學生與私立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
入學測試的結果顯示,私立學校學生的閱讀量可以與18歲成人相媲美,而公立學校的學生則僅相當於7歲兒童。
此外,關於私立學校的學生,還有一點讓公立學校的喬校長非常吃驚。
校園裡的每一位學生都很安靜又禮貌,每個人的步伐都像牛津、劍橋學生那樣從容、自信。
在私立學校,學生要守的規矩也非常多。3名公校學生來到私校的第一天,就有老師專門一一說明。
任何人都不能手裡拿著手機在校園裡走來走去;
為了保證睡眠,每晚9點45都需要將手機上交給宿舍老師,10點準時睡覺;
男生必須打領帶、系好襯衫的每一顆扣子,穿皮鞋;
女生不可以穿短褲、化濃妝、不可以披散頭髮......
私立學校的馬克校長認為,這些條條框框的規矩會幫助學生們變得更自律,在未來更好的適應成人社會。
為了讓學生變得更優秀,沃明斯特中學每學期都會舉辦3-4次的主題晚宴。
在交換的這一周中,公立學校的學生們也體驗了一把以「歷史」為主題的晚宴。
你可以在這個晚宴上,跟陌生的同學交流有關歷史的觀點、看法,練習自身的談吐、舉止。
不過,來自公立學校的娜絲表示,這樣的場合讓她感覺緊張且窘迫,無法融入,這不是屬於她的世界。
6
公立教育vs私立教育
在體驗完這一周的學校交換後,從私立學校換到公立學校的喬恩和凱蒂都清楚地意識到:
在公立學校念書,每節課上都有很多同學在說話,想要集中精神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自己不是在私立學校的環境之中,大概也不會這麼自律和愛學習,所以能有機會在私立學校念書真的非常幸運。
不過,他們也表示,公立學校的老師都很棒,數學不好的喬恩就在公立學校的數學課上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
另一名從私立學校換到公立學校的學生桑德,則從一開始就很堅定。
面對認真讀書還是混日子,他從一開始就知道怎麼選擇。
人生中只有幾年的時光在中學度過,剩下幾十年都要在社會中度過,我知道該怎麼選擇。
紀錄片中,私立學校的馬克校長在談教育時反覆提到了兩個詞——自信和尊嚴。
私立學校正是為學生提供這樣的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信和尊嚴,讓他們在未來的社會工作中做任何事都能充滿自信。
在從公立學校換到私立學校的3名學生中,「搗蛋鬼」布瑞特的變化是最大的。
他開始認真寫作業,上課不搗亂,也不再頂撞老師...
雖然一開始有點不適應,但在這一周的交換中,他發自內心的喜歡這所私立學校。
這裡沒有人會議論你,大家都很友好,並且願意主動跟你講話。我感覺自己正在發生改變,變得更加自信。
在將要離開時,布瑞特非常不舍。他對桑德說,自己不想離開,很想留下。
面對小夥伴的難過,桑德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無能為力。
雖然布瑞特的家庭無法資助他上私立學校,但幸運的是!在紀錄片播出後不久,布瑞特就得到了好心人的贊助,成功獲得了入學資格。
這部紀錄片是2015年拍攝的,學哥還在網上查了下布瑞特的現狀。
當時的搗蛋鬼已經長成一枚小帥哥啦,並且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以前很懶的他,現在也變得超級愛運動。
他的人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呀~
看完紀錄片,不得不說,私立教育與公立教育之間確實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
這個鴻溝不單單說的是資金、設施之間的差異,更多的是世人的看法。
拍攝紀錄片之前,公立學校的喬校長,就一直對私立學校持有「偏見」。
在她眼中,很多「差勁」的老師都因種種原因能夠進入到私立學校教書,私立學校的優勢也不過在於只收取優秀的學生,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但在經過一周的交換體驗後,喬校長很欣慰的認識到,她的「偏見」並不存在。
雖然她改變了對私立學校的看法,但在喬心中,就算一周給她50萬英鎊的工資,她也不願意來私立學校做校長。
因為跟私立學校相比,公立學校中的學生們更需要她的幫助。
在紀錄片的結尾,兩所學校的校長都表示,未來會加強合作、分享資源。
英國傳統的教育系統正在發生改變...
公平一直都是一個嚴肅且沉重的話題。
這6名學生不僅僅是交換了學校,更是進行了一次人生的交換。
在這短短的一周中,有的人對自己現有的東西更加珍惜,有的人開始為了渴望的人生更加努力,有的人更清楚的認識了現實...
※怕女兒嫁不出,榴槤大亨招女婿送車送房!岳父我可以!
※終極威爾士神仙美景清單!又一個有生之年系列
TAG:英國報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