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進一堆白色的屎里後,我居然覺得挺爽?
科學知識/學習方法/手工教程,「狂丸科學」可能是你見過最好玩的今日頭條號
------每天晚上 · 一起看趣味科學------
沙灘是人們在夏天最愛的度假場所之一,人們喜歡躺在軟軟的沙灘上曬太陽,但也有人偏愛比較惡趣味的玩法,就是把自己埋到沙子里,享受窒息一般的感覺。其中,以夏威夷或者馬爾地夫海域的白色沙灘最令人嚮往。
但如果你曾經真把自己埋在了那裡,現在可能會有那麼點後悔,因為這兩處沙灘的白色沙粒,其實大部分都是魚拉的屎,約等於你曾被埋在一坨屎里。
沙灘顏色有很多,比如白、粉、黑、紅和土黃。我們最常見的沙灘是土黃色的,它們是由海底的岩石風化後形成的石英砂組成的,再經過海浪一遍又一遍地沖洗打磨,變成了微小顆粒,堆積到了海岸邊,形成了沙灘。
所以怎麼到白沙灘這,就成了一粒粒的魚屎了?
其實這是由多種海洋生物齊心協力共同拉出的結果,包括海膽、沙蠶、刺尾鯛等等,但要說拉的最勤糞的,還要數鸚嘴魚(parrot fish)。
鸚嘴魚指的是鸚哥魚科下的所有魚,中間包括約95種。它們主要分布在熱帶海域,喜歡棲息在珊瑚礁、岩石礁附近。鸚嘴魚身體的顏色非常好看,像是下圖中的網條鸚嘴魚,通體熒光藍:
下面這條面部粉嫩的名叫隆頭鸚嘴魚:
別看它們長的丑萌,但確實都是「拉屎」好手,而要了解它們如何拉出沙灘,還要從吃說起。鸚嘴魚最喜歡的食物是珊瑚礁上的藻類植物,但它又沒有手,嘴長的也奇怪,根本不能完美的將這些植物「啃」下來。
所以它只能大力出奇蹟,不停地咬珊瑚。如果藻類附著於珊瑚表面還好說,但如果藏在珊瑚內部,鸚嘴魚就不得不再大力地往裡多啃幾下,結果不用多說,順帶就把珊瑚也吃下去了。
所以它真的不會把牙齒咬壞么?其實鸚嘴魚的門牙很堅硬,外形類似鸚鵡喙,非常有利於它們啃食珊瑚。
但吃是一回事,怎麼消化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鸚嘴魚沒有胃,它們獨特的消化系統只能吸收掉藻類植物中的營養物質。換言之,珊瑚是消化不了的,所以,只能把珊瑚排出來。
所以鸚嘴魚一般會成群結伴地在海里覓食,吃完了就「噗噗」地往外排便噴沙。比較尷尬是魚群列隊有點擁擠,上一個的頭挨著下一個的屁股,估計後面的隆頭鸚嘴魚一張嘴也不知道吃下去的是什麼了。
總之,這些珊瑚經過鸚嘴魚的咀嚼、排放後變成了沙一樣的珊瑚渣渣,再經過海水的衝擊,到達海岸邊,如此形成了白色沙灘。往噁心了說,白色沙灘基本等於鸚嘴魚和其他海洋生物們拉出的糞,也是珊瑚被咬碎成渣的屍體。
當然這也並非是說整片沙灘都是「魚屎」,只是說這些珊瑚渣渣佔比很高。在眾多能拉出白色沙灘里的動物里,鸚嘴魚貢獻最多,它拉的白沙基本佔了整個白色沙灘的60%-80%。
產沙效率最高的是生活在澳大利亞海域的鸚嘴魚,體型比較大的一隻鸚嘴魚一年可以產大約1噸的沙子。而夏威夷附近的鸚嘴魚,一隻大的一年能產沙800磅,相當於360多公斤沙子。
現存的白色沙灘主要分布於夏威夷、馬爾地夫、澳大利亞和加勒比海地區,其中夏威夷和馬爾地夫尤為出名,是大家最喜歡度假旅行曬太陽的地方。其中,馬爾地夫沙灘上的白沙,有85%都是鸚嘴魚拉出來的。
鸚嘴魚吃珊瑚拉沙子,除了能給人類建造娛樂場所外,其實也對海洋生態和珊瑚生長有著重要意義。因為鸚嘴魚主要吃的是長在珊瑚上面的藻類,如果它們不吃,那麼這些藻類就會無限制地生長,越長越密,直到珊瑚窒息而死。而珊瑚里生活著非常多的海洋生物,所以鸚嘴魚的存在可以說是有助於珊瑚和其他生物的存活。
不過目前由於大量捕撈問題,鸚嘴魚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少了。雖然狂丸並不知道它味道如何,但在太平洋、印度洋熱帶海域附近,鸚嘴魚還是一道不錯的海鮮,所以打撈者很多。
日本海鮮市場上的鸚嘴魚
而它易於捕撈這一點,還要怪它自己太愛睡了。鸚嘴魚本性嗜睡,這一點科學家到現在也沒研究明白,畢竟這對動物們的生存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它有多能睡?海洋生物學家Ling Ong曾經這樣描述:
它們哪兒都能睡,且非常難叫醒。晚上去捕撈它們的時候,你一束光照下去會發現大片鸚嘴魚正在睡覺,隨便撈上來一個,它雖然會短暫地被你吵醒,但當你把它扔進黑色袋子里時你會發現它們又睡過去了。
如果你正好又懶又肥美,那漁民不撈你撈誰?再加上鸚嘴魚是群居動物,去哪兒都是烏壓壓一大群,這對於漁民來說再方便不過了。
我愛睡覺,我有錯嗎
現在鸚嘴魚面臨著過度捕撈的危險,這就導致珊瑚表面藻類肆意繁殖,直接威脅到了珊瑚本身的安全。不過漁民們也正在考慮對鸚嘴魚進行人工養殖,以此拯救一下珊瑚和我們的白沙灘。
所以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原來很多白色沙灘是無數只鸚嘴魚辛辛苦苦堅持排泄為我們創造的美好環境。雖然一直躺在人家的屎上,聽上去雖然有點膈應,但無奈質感實在太好,估計一旦有機會跌倒白沙灘上,就不想起來了呢。
(文中圖片均來源自網路,僅作交流學習使用)
TAG:狂丸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