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胸中有丘壑 化作盆中景

胸中有丘壑 化作盆中景

胸中有丘壑 化作盆中景

去年五月,川派盆景誕生了首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門興於唐宋,成型於明清的傳統技藝,活到今天,古老而年輕,高雅又大眾,是文人的案頭清賞,也是植物愛好者的家居點綴。每一件川派盆景作品背後,都有一位將畢生技藝、素養和情感傾注於手下的盆景製作師。

盆景做成立體畫

九點上班,每天早上八點,李祥林就會出現在單位武侯祠,燒一壺開水,然後去盆景園裡轉轉,看看哪些地方需要修整。等工人來了之後,就指導他們修剪、施肥和養護,整個武侯祠只要是綠色的都在他的工作範疇之類。他是武侯祠博物館古建園林部副主任、高級工程師,也是川派盆景大師、市級川派盆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我在塔子山公園工作的時候起得更早。每天6點半就到公園,先跑一個半小時。」1986年,十八歲的李祥林到塔子山公園,拜川派盆景大師周厚西為師,從草花栽培開始學起,一學就是十年。

「師父要求我們天天除草,必須是蹲在地里幹活,除了上廁所,一上午都不能起身。」當時李祥林喜歡看武打片,看到練功的人先從掃地、挑水開始。他悟到,功夫和盆景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那些活兒都是練人的耐性和基本功。很多人半途而廢,他卻堅持下來,練就了好手法。李祥林說自己技藝「速度之快,靈活很強」,都歸功於那時的訓練。

「從師父那裡,不僅學到技術,最重要的是學做人,然後學做事。」提到師父周厚西,李祥林充滿感激。今年五月,周厚西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周厚西作品

李祥林回憶,在塔子山公園,午飯經常是干鍋盔,吃完就開始幹活。「當時我們不追求報酬,追求的是藝術。」在塔子山,他學會了菊花及草花的栽培技術,對盆景植物的習性和養護有了深入了解。塔子山公園以前是苗圃,沒有製作盆景的條件,他們自己創造條件,看到風吹壞或人為損壞的樹樁就取回去,用作盆景材料,最有特色的是雪松大型樹樁造型。

業餘時間,李祥林經常到望江樓公園鄒秋華師爺的盆景園裡,幫忙除盆景雜草,認識盆景材料。先認石頭,從一堆石頭分類開始,練眼力和識別能力。他慢慢學會了假山石的石紋、石質等山水盆景前期的基本功。鄒秋華在望江樓公園工作,擅長竹石盆景,2000年被授予「中國盆景藝術大師」稱號。鄒秋華跟隨「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李忠玉、陳思甫等學藝。上個世紀50年代初,李忠玉和國畫家馮灌父合作,將畫意與山石、樹石盆景結合,豐富了川派盆景的創作意境。

1992年「五省市花博會」在貴陽河濱公園舉辦。李祥林有幸和鄒秋華、何子元、楊永木、周厚西等專家組成四川代表團,負責布置川派盆景大型展覽。由於原材料運輸出了問題,留給四川代表團的布展時間非常緊張。李祥林和師爺們連夜趕工,熬了兩個通宵,將展區布置得精細、玲瓏。有一位川派盆景大師,看到當地的石頭不錯,靈機一動,運用到現場的展覽景觀中。那次展覽的效果很好,四川代表團拿到了最高獎項。李祥林全程參與了幾次類似的展覽,「師爺們的心血和吃苦耐勞,我都看到了,學習到了很多很多知識。」

學成之後的李祥林去了成都市園林技術工程公司,開始做園林綠化工程方面的工作。在他看來,「盆景和景觀工程是相通的。只要掌握了植物的配置技巧,營造出來的東西是比較舒服和得體的,並詩情畫意。」學徒期間,李祥林設計了四川賓館的綠化景觀,草坪之上種幾棵造型奇特的蘇鐵,與建築搭配有一種簡潔之美。前幾天他去看了,發現當初設計的景觀依然保持得很好。

到武侯祠博物館工作後,李祥林在園林景觀和盆景方面進一步發揮。2000年,他用不到2個月的時間完成聽鸝館的庭園布置,蜿蜒的溪流,錯落有致的盆景,給遊人營造了一個幽靜的空間,2001年在此成功舉辦了全國盆景大賽。一年後,他開始全程參與「錦里古街」一期和二期建設,將盆景、園林、景觀和古建築融為一體,一草一木一石都與建築相得益彰,又富有古典韻味。2004年,錦里開市後非常火熱,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景區」等稱號,隨後錦里模式在全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李祥林認為,錦里模式不能複製,但是能延伸。延伸背後是文化作底蘊,錦里是三國文化,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文化。

李祥林作品《探》

2012年,李祥林開始造盆景園,園址是群賢堂和孔明苑之間的空地。他充分利用地形與地貌築土砌石,構成區域高地,平坦的地勢有了起伏變化,又引入溪流,使整個武侯祠的水系相通。疊山理水之後,整個園林活起來了,主角盆景開始登場。盆景園的兩個入口處各有大型山水盆景,蜀山蜀水容於一盆,引人駐足。李祥林最得意的那個山水盆景靈感來源於九寨黃龍,身在盆景園就能感受到九寨溝和黃龍的山水神韻。妙的是這個盆景的另一個觀賞視角在武侯祠文物區外,在西區遊覽的遊人隔著溪流,依然能看到蔥蘢的石山草木,清澈的溪水從一階階的梯田流過。別小看這一盆山水,常常吸引很多人買票進園。

盆景園有1000多平方米,園子里的四條小路,路路相通,走到一個高台,以為走不通了,結果還有台階可下。路旁花木扶疏,盆景錯落有致,溪流上的三個小橋也不同,可謂處處是景,移步換景。李祥林分析這樣設計的好處,「每年大廟會,來武侯祠的人很多,但在這裡不會擁擠。站在最高點也只能看到橋,看不到道路,這就是技術發揮的藝術效果。」

武侯祠里的山水盆景

藝術的東西都是相通的。李祥林喜歡看名家字畫,最喜歡齊白石的畫,「看人家好在哪裡,一直在思考怎樣把平面的畫展現在立體的盆景當中。」看見書法中乾淨的筆劃,他不斷提煉到作品中,做出來的盆景不「拖泥帶水」。李祥林的另一個愛好是攝影,前幾年他和師父到川西自駕,沿途拍攝風景,九寨黃龍的那個山水盆景,靈感即源於此行攝影。

「藝術沒有止境。五分吃苦耐勞,悟性佔三分,剩下的兩分是不斷努力,以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 師傅領進門,學習靠個人。李祥林感嘆盆景和園林都是系統工程,要研究風土人情、民風民俗以及歷史文化,也要常常鑒賞書法、國畫的藝術魅力,融入山水文化,還要懂力學、風水學、建築學等。盆景的背後是文化,他沒事兒就看古代典籍如《西廂記》《論語》《園冶》等。

李祥林去日本兩次,震撼於當地傳統文化的氛圍和理念,那種熏陶無處不在,身為文化傳承者「覺得自己好渺小」。李祥林認為,傳承川派盆景需要從娃娃抓起,前幾年武侯祠博物館嘗試開設了針對小朋友的景觀三國課。目前從事盆景產業的人雖然很多,但是並沒有形成產業鏈。他覺得應該有系統的規劃,把文化、旅遊、綠道、景觀、盆景、專業市場等資源整合起來,開發成大旅遊,讓不同的人群有選擇,比如賞海棠盆景去武侯祠,看竹石盆景到望江樓公園,喜歡藝術性盆景的人去精品盆景園……

在盆里寫詩

和李祥林一樣,胡世勛也是「盆景優則園林」。今年76歲的胡世勛在溫江萬春鎮擁有一個300多畝的川派盆景文化藝術基地。他是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也是川派盆景大師,他的作品融合了山水的秀麗與壯觀,田園的自然與和諧。

胡世勛做的第一個盆景是梅花樹樁,靈感來源於陸遊的《梅花絕句》:「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胡世勛年輕時特別喜歡看書,一開始看白話小說《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三家巷》《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那時條件有限,他和朋友之間交換書看,還經常向溫江中學的一個語文老師借書。看得不過癮,胡世勛又去當地老夫子那裡找書看,看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今古奇觀》、唐詩宋詞、陶淵明的詩……晚上下工後,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公社裡放電影也不去看。一本《紅樓夢》,他看了四遍,記了很多裡面的詩句、聯句。因為浸潤在古詩詞中,他對梅花產生興趣,開始做梅花盆景。

胡世勛

實際上,川派盆景與詩的關係密切,宋代著名詩人蘇軾、陸遊都是盆景愛好者,他們都曾寫過關於盆景的詩。蘇軾、蘇轍在眉山的耕讀生活中,懂得了種松法和果樹嫁接之法。蘇軾還曾經製作芭蕉、石榴盆景,也擅長製作山石盆景。他曾寫過一首《詠山石景》:

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

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

陸遊關於「盆景」或「園林」賞景的詠嘆,多達數十首。入川任劍南節度使之後,他曾在《劍南詩稿》里盛讚川派盆景,比如《假山擬宛陵先生體》:

疊石成小山,埋瓮成深潭。

傍為負薪徑,中開釣魚庵。

谷聲應鐘鼓,波影倒松楠。

借問此何許,恐是廬山南。

川派盆景,又名劍南盆景。劍南源於唐代行政區劃「劍南道」,管轄今四川、重慶大部分,治所在成都府。「劍南盆景」一說,最早見於南宋詩人王十朋寫的一首詩,詩題就是《劍南盆景》:

二公心古貌清癯,趣在林泉興味疏。

寸碧從來錦江遠,九嶷分向西山居。

山中丘壑如金谷,筆下波瀾陋石渠。

我有千峰藏雁盪,擎天一柱插空虛。

詩人在原序里交代,金華先生有一塊碧綠的奇石,是從遙遠的四川帶過來的,製作成狀似雁盪山群峰的山石盆景,放在几案之上。宋朝南遷之後,上流社會對奇石的喜愛影響到川派盆景,使其在石材發掘利用和以小見大方面有了突破。川石也受到名流雅士的歡迎,南宋《洞天清錄·怪石辨》曾有評價,「川石奇聳,高大可喜」。

胡世勛作品《波上寒煙翠》

除了詩歌,溫江種植盆景和花木的傳統也影響了胡世勛。他記得小時候,奶奶喜歡花草,他跟著去買過石山做盆景。他在一個廟裡讀小學,學校里有很多幾百年樹齡的優良樹種,比如特別大的羅漢松,還有一棵巨大的垂絲海棠,下花雨時直好看了。他自己也經常到住在果林里的同學家玩兒。

60年代初,20歲左右的胡世勛開始真正接觸盆景。他曾在二王廟附近修河道,距離堆公園很近,沒事兒常去公園,向老師傅學習盆景造型技術。一有機會,他就到處看盆景,拜師學藝。胡世勛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在羅漢松無根嫁接法上取得突破,一棵樹可以變成幾棵樹。他笑言,這種移花接木的手法結合了中醫治跌打損傷和西醫器官移植的技術。

1976年,胡世勛開始大量栽盆景。80年代初,信息和物流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賣盆景需要上門推銷。1981年,胡世勛用紙箱裝著一些苗木和盆景,和同伴一起坐了28個小時的火車到達鄭州。他們兩個人跑遍當地的苗木市場、景區、技校和大學,現場表演盆景技藝。一開始不是很理想,「98塊錢的苗木生意也撿起來做」。幸運的是接到了一筆大的訂單,鄭州機械研究所副所長訂了五千多元的苗木生意。回到成都後,胡世勛加緊管理苗子,對方來看了之後就成交了。當時運出去主要靠火車,裝車的時候下面放綠化樹苗,上面放盆景。從業幾十年,胡世勛的盆景遠銷深圳、香港,最遠的賣到韓國、日本。

從幾分自留地開始,胡世勛的盆景規模越來越大,搬了四次苗圃。1998年,他把苗圃搬到溫江現址,目前已有300多畝苗圃。2001年,胡世勛創建了個人盆景展示園,清一色的川西民居建築,青瓦、飛檐,有廊、有亭,上千盆景錯落有致。這裡既是私家園林,也是成都市川派盆景文化藝術基地,今年還入選第二批國家重點花文化基地,同時入選的有揚州瘦西湖、無錫中國杜鵑園和杭州花圃等。

胡世勛的盆景園林

在修建盆景園的過程中,胡世勛參與設計、施工,打通了園林景觀的任督二脈。此後,他帶領團隊承接全國各地的園林景觀項目。胡世勛說,「有些時候盆景賣不到錢,就要等等,要做點苗木、景觀生意來養盆景。」他公司的一個景觀設計師回憶,前不久胡世勛和年輕人一起熬夜準備一個重慶的項目,第二天又要早起趕動車。年輕人們都擔心他身體扛不住了,沒想到他還挺精神的,「對胡大爺來說,修剪盆景就是休息了。」採訪過程中,胡世勛不斷接到電話,即將在瀘州舉辦的川派盆景展覽籌備會需要他。

白天工作結束後,胡世勛晚上必看京劇。他幾歲開始看川戲,那時候跟著大人去趕場看戲。「現在川劇很多地方都沒演了,沒辦法只能在電視上看京劇。」胡世勛最喜歡京劇的唱腔、念白,「唱詞基本上跟詩詞有關,是從古至今慢慢修改出來,非常優美。盆景和戲劇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們很有幫助。」在胡世勛看來,盆景也是一門藝術,和文學藝術、舞台藝術、音樂藝術結合,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胡世勛看越劇《梁祝》選段「十八相送」,發現舞台背景有許多山,覺得對盆景造型有幫助。他不管做盆景,還是做園林,都喜歡從戲劇、《紅樓夢》等古書里的景色描寫找素材。

「盆景涉及到藝術,要做出詩情畫意,需要文化素養。」胡世勛的徒弟一開始是高中生,後來是初中生,現在碩士、博士也有來學的。胡世勛盆景大師工作室是四川省教育廳立項的技能培訓工作室,經常有四川農業大學、四川大學的學生前來實習,每年還為溫江2000多人培訓盆景、苗木技能。盆景工作很苦,太陽很曬也需要除草、打葯、剪枝、造型等。胡世勛說,學盆景三年也不能滿師,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儘管年近八旬,他依然幹勁十足,「現在我這兒也是川派盆景博物館,一定要做好啊。」

李祥林把書法畫意引入盆景,胡世勛用盆景表現詩歌意境,經過他們的匠心創造,川派盆景充滿詩情畫意,宛如「立體的畫,無聲的詩」。一棵好的樹樁需要上百年才能成型,從盆景素材到成品需要創作者傾注數十年的心血,每一件精品盆景背後都是一代代川派盆景製作師傳承上千年的技藝和文化。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林風圖片: HJ

(圖文源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聯繫小編的微信以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盆景微雜誌 的精彩文章:

自然凝聚千年歷史的崖柏盆景
露台之趣

TAG:盆景微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