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開宗立派,不畏權貴,為何連鳩摩羅什大師都欽佩這位東晉祖師?

開宗立派,不畏權貴,為何連鳩摩羅什大師都欽佩這位東晉祖師?

領取你的專屬佛卡

文 | 禪叔

在我國,關於佛教,有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戶戶彌陀佛,家家觀世音。

大意是說,在中國,不論大家是否信仰佛教,是否按照佛教教義修行,人人都知道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人人都會念誦彌陀或者觀音的聖號。

至心誦持彌陀名號,期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這是在中國土地上流傳數千年的「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凈土宗倡導的修行方式,至今,仍然是漢傳佛教中影響力最為強大的幾支之一。

而凈土一宗的創始人,是一位東晉時代的高僧,廬山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一生戒行清白,淡泊名利,不畏權勢,勤修三學,創建「蓮社」,接引了當時大量社會名流、文人雅士皈學佛法,對後世佛教在中國的弘揚和發展流變造成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今天,禪叔就想跟大家聊聊,凈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的嘉言懿行。

01

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俗姓賈,東晉人士。

在東晉,賈氏乃是名門望族,家族中曾出過宰相和皇后,作為貴族公子,大師自幼飽讀詩書,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通達儒家和道家的所有經典,才名在外。

年紀稍長之後,他打算南下,去拜名儒范宣子為師,繼續求學深造。為拜名師,他打算遠渡江東,而東晉當時正經歷連年北伐,多個政權割據,中原陷入極大的混亂,南路阻塞,使他不能如願南下。

當時,佛圖澄大師的大弟子道安大師在太行恆山寺院住持佛法,弘化一方,當時慧遠雖精通儒道,但還未曾接觸佛法,於是帶著弟弟前往恆山,去拜見道安法師。

上山以後,道安大師慧眼識珠,覺得這位少年未來一定是振興佛法的英才,於是為他講解大乘經典《般若經》,慧遠慧根夙具,當下豁然而悟,嘆息說:「儒道九流,皆糠秕耳!」立刻帶著弟弟,拜道安大師為師,一起落髮出家。

出家之後,在道安大師的諸多弟子中,慧遠「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悟性和智慧都無與倫比,加上他夜以繼日地精勤修行,閱遍大乘佛教經典,年紀輕輕,就聲名在外,很多居士信眾慕名前來聽他講經說法。

但如《般若經》一般的大乘經典,往往看重宣揚「諸法實相」,讓很多信眾都很難理解。

有一次,一位居士對道安大師闡述的《實相義》提出質疑,慧遠就援引《莊子》中的典故作為類比,解釋實相,聽眾很快便明白了。

要知道,當時道安大師門下有個鐵打的規矩,就是不準引用世俗之書來解釋佛法,以免讓信眾的理解出了偏差,誤人慧命,但道安大師卻唯獨給慧遠開了方便門,允許他援引佛經以外的書籍來宣講佛法,以種種方便,開示甘露法門。

因為慧遠對大乘佛法的理解與宣說,既契合佛教義理,又適應當時的文化環境,道安大師經常感嘆說:「日後,能夠讓佛法在中國廣泛流通的,只有慧遠一人。」

02

公元373年,前秦將領苻丕攻佔襄陽。道安因故不能離開襄陽,便分派徒眾前往各地。

分別之時,慧遠對師父說:「今後弟子獨自一人,沒有師父的訓導、勉勵,恐怕不能成事。」

道安安撫他說:「像你這樣有功力的人,為師並不擔心,你自有你要走的路。」

於是慧遠帶領弟子十多人,南下荊州,先是住持上明寺,後來又決定去羅浮山,在那裡隱居修行。

去羅浮山的路上,途徑潯陽,慧遠見廬山風景秀麗,足以修心,便暫住在廬山地界的龍泉寺。龍泉寺附近沒有水源,僧人們吃水困難,慧遠便用錫杖敲打地面說:「如果我可以在這裡住下來,地下當湧出清泉。」

話音剛落,大師錫杖之下便有汩汩清泉湧出,匯流成溪。

得知慧遠大師來廬山住錫,當地太守桓伊便發心建寺,設了很多僧房和殿堂,以供慧遠大師師徒居住修行,這些建築,就是如今的凈土宗祖庭廬山東林寺。

東林寺背靠香爐峰,傍依瀑布,松樹成林,清泉繞階,收盡山色之美,前來瞻仰的人,倍感神清氣爽。

東林寺內,供奉著一尊阿育王像,關於這尊阿育王像,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典故:

東晉名士陶淵明,曾經出任廣州太守,他做太守時,有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海上看到有一個方位一直隱約有佛光,每天晚上都發出耀眼的光芒,光明一日比一日更盛。漁人感到很奇怪,上報陶淵明,陶淵明親自前往察看,原來那裡有一尊阿育王神像在發光,於是陶淵明立即將神像接回,送到武昌寒溪寺供養。

一次,寒溪寺寺主僧珍因故前往夏口,夜裡夢見寺院著火,只有阿育王像所居之屋有龍神圍繞。僧珍醒來,立即趕回寒溪寺,發現寺院果然被燒盡,只有存放阿育王像的殿堂完好無損。

後來,陶淵明調任別的地方,走的時候想把自己發現的這尊阿育王像帶走,於是找了十多個壯漢,將神像抬到船上,沒想到神像上了船,船卻沉沒了,派人多番尋找打撈,都一無所獲。

直到慧遠大師在廬山創立東林寺,誠心奉請,阿育王像竟然飄然自輕,自己浮出水面,出現在東林寺山門。

經此一事,遠近的僧人信眾都知曉慧遠大師的修為和德行,是能引來天神護持的。

東林寺建立之後,慧遠大師日日率眾行道,昏曉不絕,佛法大興。信徒望風遙集,紛紛來到東林寺念佛修行。鼓城的劉遺民、豫章的雷次宗、雁門的畢穎之、南陽的宗炳等一代名士,紛紛捨棄世俗的榮華,拜在慧遠門下。在寺院供奉的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慧遠大師雖然隱居廬山,卻名聲大噪,遠達北國,甚至傳到了在後涼專註譯經的後秦三藏大法師鳩摩羅什的耳中。鳩摩羅什大師在閱讀慧遠的《法性論》之後,對慧遠大加稱讚,說:「我真沒有想到,在這個佛法沒有完全盛行的地方,竟然也能出現慧遠大師這樣通達佛法的奇才!」

同樣地,鳩摩羅什大師在譯就了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之後,後秦皇帝姚興就立刻寄了一份給慧遠,請他為此論寫序,並贈送龜茲國的細縷雜變像,以表敬仰之心。

從此,慧遠和鳩摩羅什兩位大德,時常書信來往,慧遠大師常常就戒律、般若等問題與鳩摩羅什大師切磋,而鳩摩羅什大師也殷切回信應答。

03

公元399年,東晉將軍、大司馬桓溫之子桓玄帶病徵討殷仲堪,路過廬山,派人請慧遠出山。大師聲稱自己身體抱恙,不能出山,於是桓玄親自進山。

進山的途中,桓玄的屬下對桓玄說:「大將軍的敵人殷仲堪曾經上山禮敬慧遠,您可不要這樣屈尊降貴。」

桓玄說:「當然不會,豈有此理?」

然而,見到慧遠之後,桓玄立刻就被慧遠大師震懾,不知不覺上前行禮,並向大師請教佛法,問應該如何信奉佛教。

慧遠大師回答他說:「你當立身行道。」

恆玄覺得慧遠大師的說法全無錯謬,原先想好的一些責難,彼時一句都不敢說出口。

下山後,桓玄對部下說,生平從未見過像慧遠法師這樣的人。後來,桓玄又多次邀請慧遠出仕做官,但慧遠投身佛門的態度堅決,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當時,大將軍桓玄就是東晉的實際掌權者,他表示,出家人應該禮敬帝王,因為不管出不出家,人們都在享受國家的給養和福利,理當禮敬帝王。慧遠隨即寫出《沙門不敬王者論》一文,說服了桓玄。

東晉大詩人謝靈運,一向恃才傲物,很少有人能受到他的推崇,他見過慧遠大師後,亦肅然起敬,誠心歸服。

如今,談起凈土宗念佛法門,很多地方都有「蓮社」這樣的組織形式,同修道友們共同組建,相約一起專修念佛法門,而最初的「蓮社」,就是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組織創建的。

自從隱居廬山專修念佛之後,慧遠大師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就是「無事不出山門」,不離開廬山地界。無論誰來拜訪,送客時都最遠送到虎溪,即使君王親自前來,慧遠大師也不會走出這個範圍。

有一次,慧遠與陶淵明、陸修靜說佛談玄,評詩論文,談得十分投機,不覺紅日西沉,天色將晚。陶淵明、陸修靜起身告退,慧遠送二人出寺,邊送邊談,不知不覺間竟過了虎溪。只聽山中猛虎吼嘯不止,林樹生風,草木搖曳。三人相視,撫掌大笑。慧遠只好留步,與二人依依告別。這段佳話,被後人稱為「虎溪三笑」。

諸多社會各界名流們,都長居廬山,跟著慧遠大師修行、念佛,相約求生西方凈土。最終據說這100餘人,都修行有成。

04

除了開創凈土宗,慧遠大師對待戒律,也是極為嚴謹的。從未因為避世隱居而放鬆持戒,真正做到了那句「寧捨身命,不違毗尼」。

晉代的時候,佛教經典尚不晚輩,經律論三藏中的律藏更是欠缺,於是慧遠大師就常常寫信給印度住錫中國的法師,求教戒律。

當時在北方,有位佛陀跋陀羅法師,精通《十誦律》,但這位法師喜歡在寂靜之地修行,而北方佛教則熱衷於交結社會名流,佛陀跋陀羅法師因此不受待見,被北方僧團排擠,不得已,只好攜弟子南下。

慧遠大師聽說後,親自寫信給佛陀跋陀羅法師,求教《十誦律》,絲毫不因佛陀跋陀羅法師被北方僧團排擠而輕慢,甚至想法設法給予法師方便。

大師對戒律的護持和尊重,是傾其一生都在身體力行的。

慧遠大師晚年的時候身體不好,身邊服侍的弟子們得知,可以引用「豉酒」來治療,但大師念及戒律中禁酒,堅決不服;於是弟子們又建議他進一些米汁。但大師奉行「不非時食」的戒律,又斷然拒絕。

又有弟子提議,讓大師服用蜜水,大師令弟子翻閱律典,看戒律中是否開許,但尚未找到相應戒律,慧遠大師便安靜示寂。

如今,慧遠大師已經離我們遠去1600多年了,但他嚴持戒律、念佛攝心、寵辱不驚的高尚道風,一直影響著後世佛子,直至今日,綿延不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叔論禪 的精彩文章:

TAG:禪叔論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