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長江之歌」

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長江之歌」

■教育助推區域協調發展系列報道④

「這個戰略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太重要了!」談及涉及中國11個省市、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發展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議題,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科技學院醫藥研究院院長劉超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繼2014年『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把長江經濟帶打造成高質量發展經濟帶,被再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意味著長江流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來自長江經濟帶的代表委員,對於教育如何助力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給予了充分關注。

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來,綠色發展成為長江流域11個省市亟須共同面對的一道「必答題」。

在3月6日舉行的湖北代表團開放團組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蔣超良說,這就要求湖北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要把握速度與質效兼取互促,把握好「點」和「面」融合拓展,把握好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今後,既要充分發揮湖北科教資源集中的優勢,激活市場要素,讓新興產業「無中生有」,也要讓傳統產業「有中生新」,使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實現「低端產品論噸賣」到「高端產品論克賣」。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成員,江西和江蘇的代表委員對此也格外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工商聯副主席、方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席熊建明建議,深入推進傳統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由政府組織建立統一服務平台,利用大數據實現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解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長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市場需求和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為企業輸送更多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技術和人才。

「把科教資源優勢發揮到極致,使其產生乘法效應。」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認為,高等教育是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知識溯源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要充分發揮區域科教資源的巨大優勢,通過大力推進產教融合,貫通產學研用全鏈條,縮短成果轉化周期,助推傳統產業升級。

優化創新要素布局,下好長江經濟帶「一盤棋」

「長江經濟帶是一個流域型經濟帶,11個省市發展差異很大,既有經濟發達的長三角,也有比較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還有欠發達的上游地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協副主席丁烈雲建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關於長江經濟帶的描述,應再補一句:「優化創新要素布局。」

為什麼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要強調「優化創新要素布局」?丁烈雲解釋說,過去,長江沿線基本都是化工圍江、垃圾圍城的產業布局。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靠人才、科技這兩個核心的創新要素。而上海、武漢和重慶是長江沿線的節點城市,代表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此,建議國家在規劃建設重大科研平台、實驗室、科創中心等方面,要把長江經濟帶看作「一盤棋」,根據節點城市的科教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狀況,優化布局,將創新要素效能發揮到極致,實現長江經濟帶的協調高質量發展,為其他發展不平衡地區實現高質量增長提供範例。

但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沒有好的協調機制,「坐在不同板凳上」的11個省市,在科教資源共享、產業布局協調和創新要素流動上,難免會存在「溫差」,各說各話,甚至資源重複建設。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安徽省代表團提出,由安徽牽頭,研究規劃長三角科技創新圈,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一方面發揮滬寧杭合科技優勢,重點推動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打造全球原始創新策源地;另一方面發揮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個核心城市創新要素集聚和綜合服務優勢,推動「四城同創」。

「當務之急,是國家要做好規劃,成立一個國家層面的長江流域領導協調小組,做好全流域的統籌規劃,推動上海、武漢、重慶三個重要節點城市的科教資源統籌和共享,使其帶動三個城市群的建設和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建議,領導協調小組可加強頂層設計,研究長江上中下游流域產業基礎和布局,推動高校合作,統籌調整高校布局和學科專業設置,培養與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各類人才。

發展新興產業把人才留在「黃金水道」

「不論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還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只要對比就會發現:幾乎每個區域都在打造科創中心、建設科研創新平台和實驗室。其潛台詞,都是築巢引才!」周洪宇說,這對長江經濟帶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較之長江流域,經濟更活躍、市場要素流動更快,產生的「虹吸效應」更大,經濟中心必將繼續南移。而南移的最直接結果,就是高素質人才的「南飛」。周洪宇認為,這兩年,以武漢、南京等城市上演的「人才大戰」,實際上就是人才保衛戰的預演。

周洪宇說,要留住人才,地方政府除了通過進一步減稅降費、簡化程序等措施,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創造良好的青年創業條件和營商環境,還應依據當地產業和科教資源特點,發展相關的新興產業,通過產業留住本地高校培養的人才。

「要把高端人才留住,根本之策,是要通過構建大平台、大基地、大實驗室和大產業等,讓事業留人。比如,在晶元設計製造方面,武漢有『長江存儲』科技公司;在光纖、汽車製造、光通信等方面,武漢有完整的產業鏈。有了這些平台和產業,從事相關研究的人才才不會離開。」丁烈雲說,「關鍵是,這些寶貴的平台資源,長江流域還是太少了!」

「再不能單飛了!」施衛東建議,長江經濟帶城市要把准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把自身發展置於協同發展的大局中,統一市場准入制度,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背向發展」轉入「相向發展」。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11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全國政協委員、火箭軍指揮學院教授張金成:軍地聯合推進軍事職業教育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健全國家教師榮譽制度,給教師更多獲得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