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的智慧
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是中國哲學中獨有的一種智慧,最早見於老子的《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這就是說,人的禍患多源於自身永不知足的貪婪本性,因此,聖人不僅要有優秀的道德修養、完美的人格魅力,還要築牢廉潔自律的思想防線。
知足是「已經滿足於」所得,而知止,則是「獲取過程中」主動放棄。
人的貪慾是個無底洞,常常可見「得隴望蜀」的人。而能夠「得隴」還拒絕「望蜀」,沒有大胸懷絕對做不到。
《增廣賢文》則將這個道理總結為兩句易於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滿足,一輩子都不會被慾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節制,於是一輩子都不會因為自己不恰當的行為而蒙受羞恥。
2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說的是要有容易滿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貪得無厭。《紅樓夢》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對聯可謂震懾人心:「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這幅對聯寫的不僅僅是賈府,也是世人常態:明明已經擁有很多了,卻還是不想停下來,繼續為貪念所控制,一錯再錯,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經無路可走,想回頭時但為時已晚。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斂,得寸進尺,一味爭名逐利,兇險和災禍也會隨之降臨。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3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學》一書響絕天下,「止」是中國古人獨特的智慧。
《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何謂知止?《大學》中沒有明說,但卻給我們舉出了例子:「為人君,止於仁,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知止,即應當為其所應為,不為其所不應為。《周易》中有「艮」卦,講的就是「止」的智慧。艮為山,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生,止於極而不進。
這就意味著行止各有其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方順理合義;萬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
知止的智慧,說的是要知道自己應該處於怎樣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內應為的事,並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
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長久不敗之道。
以「知止」為始,方能以「得」為終。
※願你懂得深情不及久伴,厚愛無需多言
※一日禪:不以失為憂,不以得為喜,時時安樂
TAG:禪定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