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 文 三隻眼文齋

禪宗主張頓悟,接引人時有一些外人非常不理解的方法來點醒世人,對弟子動不動就是「喝、罵、棒打」,其實,這並非真打。每當學僧參禪或是與師父以心印心時,禪師往往不用言語回答,卻用棒打或大喝一聲來應對,以此暗示和警醒學僧,不要迷執於言語、文字和分別意識,而是要讓學僧頓悟本體心性,了悟自性本心。這種奇怪的接引方法點醒了不少人後世學佛參禪之人,後來,以此便把警醒人們執迷不悟稱為「當頭棒喝」。

最著名的要算「臨濟四喝」:第一喝,以「金剛王寶劍」來比喻斬斷知解情識;第二喝,以「踞地獅子」來比喻震斷煩惱困惑;第三喝,以「探竿影草」來比喻方便利人,破除有見無見;第四喝,指絕對與相對,喝即不喝,不喝即喝,運行無礙。

熟悉《景德傳燈錄》的人就知道,其中卷九記載了黃檗禪師開悟的事。黃檗希運禪師行腳雲遊京師,因受人啟髮指示,前往江西洪州向百丈懷海禪師處拜師參學。一天,百丈禪師問黃檗禪師:「什麼處去來?」(你到哪裡去了現在才回來?)

黃檗答道:「大雄山下采菌子來。」(我去大雄山下去采了菌子,這才回來。)

百丈再問:「還見大蟲么?」(你還見到大雄山的老虎了嗎?)

這次,黃檗禪師默然不答,只張口作出虎吼之聲,百丈禪師也作出提起斧子斫劈之勢。兩人就這樣在原地彼此相對峙,黃檗禪師突然揮掌摑了師父百丈禪師一掌。徒弟打師父,這還得了!可是,百丈禪師全不見怪,還吟吟大笑,然後拋下黃檗禪師,回到自己的禪堂里去了。

到了禪堂里,百丈禪師上堂召集眾學僧,對大家說:「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大雄山下,有一老虎,正在伺機噬人。汝等在座諸人,也必須好自提防看護。百丈老漢今日便親自遭它咬了一口。)

這段公案中,百丈禪師問黃檗禪師「大雄山下,還見大蟲么」,那是以「大蟲(老虎)」比喻禪機,所以《從容錄》有「擒虎兕機忘聖解」的說法。因為見到禪機必須要把握,否則禪機會如電光石火般稍縱即逝。百丈禪師認為,抓住機緣,才能直指人心,頓悟成佛。如能在機緣中,回心內省,見自本心,識自本性,便能達至大徹大悟。

黃檗禪師雖然沒有以語言回答見虎或不見虎,但他卻「便作虎聲」,藉以告訴老師百丈禪師:自己確在大雄山下得逢禪機!因為,對一個充滿禪悟智慧的行者而言,則三更月朗,萬里長空,無一不是禪悟的機緣。

百丈禪師聽見了黃檗禪師所作的虎吼之聲」,便提起斧子作斫虎之勢,這便是《從容錄》里說「定乾坤劍沒人情」,意即提點黃檗禪師應以般若正智,一劍定乾坤,直了見性,頓悟成佛,而不知黃檗禪師已達成否?

黃檗禪師突然摑了百丈禪師一掌,那就是「臨機不見佛,大悟不存師」的表現,意即是稟告老師:徒弟我已能把握禪機,達到徹底「大悟」的境界。百丈禪師也理解弟子黃檗禪師的心意,所以不怒反喜,吟吟大笑地回到禪堂里去告知眾學僧,黃檗禪師在大雄山下抓住了禪機,現在已經開悟,也能如猛虎一般,作出咆哮之聲,以營造禪機,隨時隨地接引行大家了,因此,大家分分秒秒都得要警覺,不能讓禪機一縱即逝。

萬松老人在《從容錄》中有這麼的提示:「臨機不見佛,大悟不存師,定乾坤劍沒人情,擒虎兕機忘聖解。」意思是在機鋒交手之時,是見不到佛陀的形相的,達至生佛平等的境界;在證入大悟之時,心中不再存有師徒的分別。這因為乾坤寶劍般的般若智慧,是沒人情的,把捉禪機有如擒拿虎兕,是忘懷而超越於聖解觀念的束縛的。所以明心見性之際,就遠離了生佛師徒的分別,達到人我、凡聖一切皆忘的境界,即使有訶佛罵祖的造作,也不應以一般倫理眼光作為「不敬」視之。

禪家的接引,不拘一格,或動或靜,有言有默,於《六祖壇經》中,早有濫觴。如慧能接引神會之時,便打他三下,問言:「吾打汝,痛不痛?」然而那只是老師打弟子,但今黃檗禪師摑了百丈禪師一掌,卻是弟子打老師,老師百丈禪師還不怒反喜。這樣粗野的禪風,也許始自黃檗禪師。後來臨濟宗接引學僧時之三拳、四喝等,便是受益於黃檗禪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原是一場年少時的夢,在一起開心,難道分手後非要難過?
莊子思想:享受寂寞是一種難得的感覺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