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員因為太窮賣兒賣女,朱元璋知道後,對他用了一種刑罰太解恨
我們都知道,從古至今,當官進入國家體制,這就是大家口中的「鐵飯碗」,是一個穩定的好職業,不僅能光宗耀祖,讓別人對你讚不絕口,成為人口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同時,物質上也能給你帶來滿足感。
即使不貪污腐敗,做一輩子清官,這輩子也是旱澇保收,不會為生計發愁,不用擔心養家糊口的問題。但就是這樣一種在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事情,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卻產生了我們意想不到的變化。
一位兩袖清風、不貪不受賄以致回鄉都沒有路費的正三品官員卻因為過於廉潔,卻被明太祖處了極刑。那麼,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從一個普通的百姓通過打拚才走上皇位的,期間的辛苦可想而知,所以,他一直對百姓的苦痛記憶猶新,對於那些貪污腐敗更是不能夠容忍,所以,他繼位後就制定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刑法律例,表明了他要懲治貪官污吏的決心。
正因如此,官員們也是過的膽戰心驚、如履薄冰,不敢輕易貪污,也不敢中飽私囊,官場可謂是十分的清明。而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曾秉正,就是一位十分清廉的官員,他在江西南昌出生,才華十足,學富五車,文筆不錯。
因為,其學識驚人很早就被當地朝廷推舉為海州學正,這個職位是非常高的,可以同現在的教育部門領導比肩。後來,因為曾秉正執政清明,且做出了不少政績,一步步高升得到了領導的重視,最後,被舉薦給皇帝,並正式被提拔為了京官,擔任刑部主事。
談起主人公曾秉正,這個人為官時可謂鞠躬盡瘁,而且,為人非常忠厚耿直,工作中一旦發現了有什麼問題他都會及時上報,絲毫不會隱藏,玩弄心機。朱元璋對他這一點讚賞有加,也因此,對他給予了十分的信任。
當時,朝廷打算在全國地方各加上「參政」一職,以此代表朝廷來管理監督地方官員,曾秉正就被派往了陝西擔任參政,可見,他是朱元璋非常信任的一個官員。在擔任參政時期,他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秉公執法,揭露了當時不少醜惡的現象。
他曾上疏數千言,大略曰:「古之聖君不以天無災異為喜,惟以祗懼天譴為心。陛下聖文神武,統一天下,天之付與,可謂盛矣。兵動二十餘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於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
但是,我們都知道,為君者都不喜歡聽逆耳之詞,時間一長,揭露的弊端太多,難免會說一些不好聽的話,甚至,衝撞皇帝。朱元璋是誰?怎麼可能允許臣子對他妄加點評?因此,過了不久,朱元璋就在一氣之下免去了他的官職,讓他辭官回老家反思。
而這,也正是禍事的開端,由於,曾秉正在職期間,太過於清廉,為官更是兩袖清風,根本沒有什麼積蓄。再加上,朝廷發的俸祿少,以至於,想要從陝西回南昌老家的時候連路費都湊不齊,無奈之下,他私下裡將自己年僅四歲的女兒變賣了。
史料記載:「十年擢陝西參政。會初置通政司,即以秉正為使。在位數言事,帝頗優容之。尋竟以忤旨罷。貧不能歸,鬻其四歲女。」
雖然,他以為只是一件家事,但是,官員如此做法,豈不是打皇帝的臉。朱元璋聽聞此事,十分震怒,認為,朝廷給官員們發的俸祿可以滿足他們的生活,而且還能富餘,不可能需要變賣兒女來湊路費。所以,這一定是他在肆意報復,才做出這種有違倫常的事情。
這樣一來,他原本堅韌不屈、耿直不阿的形象在皇帝心中一下子就崩塌了,信任也跟著蕩然無存。皇帝非常生氣,當即就下了聖旨,要將曾秉正就地處以極刑——腐刑。腐刑其實就是宮刑,閹割之意。既然賣兒賣女,那麼,朱元璋認為:此人以後也不配再為人父母了。
在世人看來,曾秉正一定是咎由自取,他賣親生女兒,做出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就活該有這樣的下場。但是,我們如果真正了解當時主人公的經歷和背景,就能知道,曾秉正其實很是委屈冤枉。皇上讓他返回老家,就必須及時離開,否則,就是抗旨。
抗旨的結果就是滿門抄斬,但是,要離開沒有路費,於是,就只能湊錢。可能有人要問,他堂堂三品大員,為什麼會窮成那樣?那是因為明朝的官員即使是三品,俸祿也不過35石糧食,而且,這些還不是以真的糧食的形式發放,而是以貨幣的形式。
當時,朝廷想推行新的經濟政策就印製了一種紙幣,名為「寶鈔」,但是,百姓們只相信金銀,不相信紙幣,朝廷為了新政只能將紙幣充當俸祿發給官員,所以,官員收到的不是糧食,而是新貨幣。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貨幣根本無法流通,只能放在手裡。
因此,官員的俸祿根本換不了任何物品,以至於變得越來也窮。所以,曾秉正之所以會落得如此下場的根源在於朝廷的經濟制定,沒有深層次上解決通貨膨脹問題造成的,而這場災難中的朱元璋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參考資料:
【《明史》、《腐刑考》】
※大清十二帝中,死因最為神秘的皇帝,有三種說法,一種比一種離奇
※朱元璋的確有先見之明,他最害怕的事情,最終還是亡了大明朝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