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錶這個細小零件的等級,直接決定它的身價!
前段時間編輯曾和大家說過,關於振頻與精準度的事情,而今天我們換方向,不說數據,只說零件。大家知道,就算是一塊普通的機械錶,連機芯在內的零件數量基本都有100個以上。
更重要的是,即使一塊腕錶的功能再怎麼簡單,構造再怎麼明了,內部的零件都是缺一不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零件必定是缺一不可,但是零件的等級卻也是決定腕錶身價的重要部分。
編輯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什麼樣的零件,或者什麼樣的等級能直接決定腕錶的身價!
鐘錶計時器的由來
腕錶是有許多種時計工具演變而來的,這些時計工具能追溯到古巴比倫時期的日晷。大約在13世紀末期,義大利北部和德國南部的交界處出現了一批坐式機械時鐘,這種機械時鐘以秤錘鐘擺為動力,每小時都能有一種「鳴鐘報時」的身影,「時鐘」才首次出現在人類實現。相傳這種以鐘擺秤錘為動力的設計出自與德國南部的一個鐵匠,它受天主教徒所託,才製造這樣一批時鐘。
後來這種時鐘傳遍了歐洲,被廣泛用於教堂、中塔、地標建築上。16世紀初期,一個德國的鎖匠利用了這用擺錘式機械動力原理,將原來的構造縮小,發明了世界上首塊被稱為「表」的東西——懷錶。再後來,因為戰爭的原因,大部分擁有製表工藝的德國、法國人逃到瑞士避難。瑞士人順將這種外來的技術改良,變成了我們現在的遊絲擺輪 發條傳動的傳統機械腕錶。
減少走時的誤差
在「表」被發明的時候,這種行業還只是鎖匠們的副業,但後來隨著人家對錶的熱情越來越高,許多鎖匠都紛紛轉行成了製表匠。在製表中心剛一到瑞士的這段時間,歐洲人對這些能帶在身上的時記工具很感興趣,特別是軍隊。但問題是這些表的走時不夠穩定,精準的程度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甚至輕輕的防在桌子上都會出現偷停的現象。於是在德國軍方的推動下,瑞士的製表有了一項增加走時穩定的任務。
大約在16世紀後期的時候,一名瑞士的製表匠發現,機芯走時的穩定性主要是有腕錶的擒縱系統決定,而這些槓桿式的擒縱裝置又不好避震裝置。於是這表製表匠將機芯的內部結構從新組合,取消了以前的槓桿擒縱,發明了一種「叉輪」擒縱,也就是我們現在擒縱輪和擒縱叉。之後製表匠有在擒縱輪上放了早以設計好的彈性金屬片,製造擒縱系統和避震裝置正式誕生。
避震器的作用
如果剛好你的機械錶就是背透的設計,那麼通過後蓋就可以發現這個避震器。世紀上避震器非常小,但是卻很容易找,因為它的作用就是為擒縱系統緩震,所以在擒縱的軸心部位就能找到它,一般帶著一顆紅寶石。這個避震器的原理就是依靠避震底座與彈簧片的配合,將來自外部的衝擊力抵消,以不至於影響到嬌弱的遊絲。
除了遊絲之外,擺輪的軸尖也是一個非常脆弱的地方,它的直徑只有頭髮一樣粗。而擺輪軸尖的作用就是聯通遊絲和擺輪,作用相當關鍵。如果沒有避震專職,軸尖很有可能直接被衝擊力震短軸,在避震器沒有出現之前是非常常見的一個問題。
避震器的種類
很多技術一旦出現就會有分支,而他們的分支就是屬於種類,避震器也一樣。我們常見表款使用的避震器基本都是Incabloc(因加百祿),這種避震器在表迷口中被稱為「馬蹄」,很多ETA機芯都是使用馬蹄避震,成表有浪琴、美度、天梭、歐米茄等。其次就是KIF避震,這種避震器的效果和馬蹄差不多,但是因為造型獨特而被許高端品牌青睞。
KIF的特徵是單稜角、三面支撐,目前PP、VC、AP等高級品牌都是使用這種避震。還有就是Etashoc三角避震器,這種三角形狀的定位為低端、走量,但實際上和馬蹄、KIF等相比沒有多大的差距,所以一些廠家為了降低成本,在走量的表款上都是使用三角避震。另外還要重點說的是,勞力士在2005年研發的Paraflex避震才是極好的,比上述的老型避震器效果強一般,能基本抵消完外界的振蕩。
以上便是關於避震器的介紹,總得來說避震器之間的性能差異並不大,但是因為定位和策略的不同,所以也導致了各個腕錶售價不同。
專註於時尚復刻腕錶的知識探討與研究,一個接地氣的鐘錶自媒體!
更多腕錶咨訊,腕錶內幕,請留意微信公眾號:《韓韓說表》
感謝您的觀看,用最少的代價享受最高版本手錶
TAG:手腕上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