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是蔣介石首次領兵,黃埔軍校師生一戰定乾坤,此後威名遠揚
黃埔軍校於1924年成立,同年夏天,黃埔一期學員招考入校。孫中山創辦軍校之初,是想為革命培養更多的軍事人才,讓這些年輕的學員們在軍校里掌握熟練的軍事技巧和指揮能力。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打造一批合格的軍事人才需要很長的時間。
不過,沒人會想到,黃埔一期學員入校不到一年,就接到了命令讓他們準備打仗。原因是當時廣東的局勢不穩定,孫中山的廣州大元帥府實力有限,而廣東軍閥陳炯明虎視眈眈,恨不得將他儘快吃掉。其時,孫中山主要依靠的是粵軍、滇軍和桂軍,但他們並非嫡系難以駕馭,因此孫中山希望有自己的部隊。
早在1924年8月底,孫中山就督促蔣介石、廖仲愷,讓他們趕快依靠黃埔軍校學生,成立軍隊。接到指示後,蔣介石立即命令軍校總教官何應欽著手教導團的籌備。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軍校便開始考試教導團學兵。10月3日,教導團第一營成立,隨後,第二、三營相繼成立,何應欽擔任團長。又過了一個多月,教導二團也成立,團長王柏齡。
教導團在編製上採取「三三制」,即營、連、排各三個,每排士兵26至30人不等。此外還有直屬團部的兩個機槍連、一個特務連,一個偵察隊、一個輜重隊、一個通信隊、一個衛生隊。兩個團約兩千人,主要兵種是步兵。黃埔一期和二期的畢業生,多在教導團內擔任連級和排級軍官,個別出色的擔任營級幹部。
那麼這樣一支由黃埔軍校師生組成的校軍,會有戰鬥力嗎?很快,他們就得到了檢驗。
1925年2月1日,大元帥府發布總動員令,決定進行第一次東征,對象便是陳炯明。當天,五萬東征軍兵分三路:左路為滇軍,中路為桂軍,右路為粵軍和黃埔軍校教導團。東征戰鬥打響後,左、中兩路按兵觀望,只有許崇智和蔣介石率領的右路軍積極作戰。儘管黃埔師生求戰心切,但他們一直都沒有真正參與戰鬥。不過,他們的第一次戰鬥,馬上就要到來了。
2月13日,何應欽、王柏齡分別率教導一團、教導二團在淡水城集結。淡水距惠州約35公里,有陳炯明的部隊3000多人防守,城牆高而厚,易守難攻。與此同時,因為東征軍左路和中路觀望不前,使得陳炯明一部得以從惠州緊急來援。如果不能在援軍到來之前拿下淡水,情況就危機了。
14日早上,東征軍發起進攻,教導團擔任主力,這是黃埔師生第一次真正走上戰場。然而,第一次和敵人交手,一點都不順利。發起衝鋒後,教導團官兵被暴露在地方的火力網之下,幾次攻擊均未奏效還損失慘重。
當天夜裡,指揮部決定成立「奮勇隊」,以擔任攻城重任。奮勇隊的任務下達到各排,由10名軍官和100名士兵組成,他們中大多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隊長就是黃埔一期的蔡光舉。15日拂曉,攻城開始,奮勇隊一馬當先,攜帶竹梯向三個城門同時進攻。隊員們不怕犧牲,個個爭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第一教導團率先攻入淡水城,第二教導團和粵軍也隨後攻入,戰鬥結束後,共俘虜敵軍1000多人,繳獲槍械1000多支。
淡水一戰是黃埔學生軍的第一仗,也是他們第一次親身體驗到鮮血與犧牲。但從軍事角度來說,這是一場低烈度戰爭,主要是步兵作戰,基本上沒有炮兵。但黃埔教導團能夠取得勝利,也是靠著他們的敢於犧牲的精神。
可以說,當時的黃埔學生,真是願意為理想、信仰而獻身的。黃埔一期畢業生胡宗南在東征時寫給好友賀衷寒的信中說:「國危民困,至今而極,既不能救,深以為恥,獻身革命,所為何事?此次出發,但願戰死。」
淡水一戰,初出茅廬的學生軍以少勝多,這讓曾經對他們不屑一顧的軍閥們刮目相看,社會各界也讚譽紛紛。這一仗不僅打出了黃埔軍校的威風,也讓蔣介石覺得揚眉吐氣,這是他第一次帶兵出征。攻克淡水後,他給孫中山發電,說:「職此次率師討賊,連日轉戰新墟、淡水間,幸托威福,敵人逃遁。」這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頗為自得。
※稱帝時機成熟朱元璋遲遲不表態,李善長心領神會:還有個過場得走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