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的差距在南北,不在東西!
邦哥推薦:
中國經濟走勢分化的情況從「東西差距」變成了以黃河為界的「南北差距」。
一些省份商業意識、市場精神不足,隨著中國深度嵌入全球貿易分工版圖,負面效果就會逐漸放大。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分化維持的同時,東西差距縮小的格局,或將在不遠的將來又被扭轉過來,不排除重新拉大的可能。
本文轉自 | 功夫財經 ID:kongfuf
作者 | 熊志
在對中國經濟區域進行區域對比時,可以參照的界線有很多。
比如胡煥庸線,一頭連接黑龍江省的璦琿,一頭連接雲南省騰衝,它成為中國人口和經濟總量的分割線,線東南方36%的面積聚集了96%人口。更通俗的則是東中西部的劃分,在談論中國的地區發展差距時,常見的對比維度也是東部和中西部。
不過近幾年來,陸續有觀察者指出了南北分化的趨勢。2017年兩會時,李總理也曾提出,中國經濟走勢分化的情況從「東西差距」變成了以黃河為界的「南北差距」。
日前隨著31省市公布2018年的經濟數據,增速層面「南快北慢」的局面再次凸顯。重工業基地東北依舊沒能走出困境,山西、內蒙古等傳統資源型省份,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經濟重心將加速南移?
01
2018年的經濟數據來看,南方省份的表現的確明顯優於北方。
比如增速前十名的省份,只有陝西是北方省份;增速排名墊底的五個省份,分別是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遼寧,全部都位於北方。
事實上這種「南快北慢」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比如,2013年至2017年這五年間,北方地區的GDP年均增速是7.3%,南方則是8.5%;論人均數據,2017年北方的人均GDP只有南方的87%左右。
論頭部省份數據,這幾年全國經濟增速前三名,都被貴州、重慶、西藏、雲南等地佔據,內蒙古和天津兩個2013年前經濟增速冠軍的常客,再沒有在榜單前三出現過。
南北分化的加劇,更直接的體現在城市群、重點省份和重點城市的對比上。
三大核心城市群本來就有兩個在南方,京津冀城市群近幾年又出現了活力下降的趨勢,經濟總量的全國佔比從2014年的10.4%,下降到2018年的9.45%。不久前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京津冀的流動人口增速放緩,留居意願降低。
重點省份如山東和江蘇,前者雖然貴為經濟第三大省,但存在感一向很低,和江蘇的經濟總量差距,從2013年的4477億擴大到2018年的16126萬億。與此同時,河北已經先後被四川、湖北、湖南反超,東北遼寧則從2013年的全國第七位,掉到了十四位左右。
如果將視線拉長到改革開放以來,北方的一些重點城市,無疑會相當失落。
1978年,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有北京、天津、瀋陽、大連、哈爾濱、青島6座城市;經濟二十強中,北方城市則佔據11個席位,和經濟總量一樣,頭部城市南北分布相對均衡。
不過四十年之後風雲突變,區域經濟的領跑者大部分都變成了南方城市。
2018年,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只剩下北京和天津,二十強則只剩下北京、天津、青島、鄭州4個。那些曾經出現在二十強榜單上的鞍山、唐山、大慶等資源城市,早就淡出了視線。
其實不只是經濟,財政收入和人口機械增長率,同樣是南快於北的格局。2018年南北地區的表現差異,並非偶然的結果。其實在2013年全國經濟開始轉型降速後,南北差異逐漸呈現出越來越大的勢態,說中國經濟中心正在加速南移,這個判斷大體不算錯。
02
影響區域經濟格局的因素有很多,非市場的因素,比如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大規模的工業從沿海向內陸遷移,經濟重心也一度向內地位移。
依靠行政之手,對全球貿易時代經濟朝沿海地帶聚集的規律進行扭轉的嘗試,改革開放後更具代表性地體現為西部大開發。這些的確導致了東西差異的縮小。南北分化的出現,則顯示出市場力量強大的一面。
中國的北方地區,在上世紀90年代前,地緣優勢相當明顯。像一些蘇聯援建項目,基本都集中在黑吉遼以及陝西、山西等地。
北方的工業基礎,不僅體現在區位上,更體現在資源儲量上,如煤礦大省山西和內蒙古。直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鋼材產量,接近六成的在北方,北方有色金屬產量佔比,甚至接近七成。
中國的工業化起步,基本上也是靠這些地區的拉動。改革開放時的東北,一度是中國城鎮化率最高的地區;鞍山、大慶等鋼鐵、石油城市的興起,則形成了另一個特色。
但資源依賴性的重化工經濟模式,在工業化初期能起到打基礎的功能,一旦走過了這個歷史階段,結構老化、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問題會日益凸顯。
2008年能源價格下跌,資源型省份普遍陷入困境,山西的增速從前一年的15.9%,驟降到8.5%,幾近腰斬。那些依舊堅挺的北方資源型省份,如內蒙古,哪怕此後依舊維持著兩位數的增長,但在2013年中國經濟進入下行通道的關口,同樣陷入了低迷。
道理很簡單,資源要素和投資驅動的重工業模式,本就不可持續。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北方地區上個世紀的經濟發展,摻雜了太多非市場的因素。
典型如東北,國營經濟一統天下,民營經濟發育不足。市場缺少活力,行政干預太多,以至於有「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
京津冀城市群,由於北京政策特供的身份,同樣顯示出一種等級森嚴的秩序結構,內部的虹吸效應突出,這也是其人口活力低於長、珠三角的重要原因。
就連上海這種長三角地區看起來很北方的南方城市,都一度面臨國企佔比過重的問題。商業意識、市場精神的不足,隨著中國深度嵌入全球貿易分工版圖,負面效果會逐漸放大。
在北方地區陷入產業老化的困境時,商業底蘊本就更足的南方地區,在改革開放後,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
比如經濟特區全都在南方,深圳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珠三角則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成為中國流動人口的大本營。
很快,放開手腳的珠三角地區,依賴三來一補的外向型經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相對於尾大不掉的國企,更靈活的體制,讓江浙的民營經濟和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縣域經濟發達的江蘇,崑山一個縣的GDP,要超過西部的內部省會,經濟活力可見一斑。
03
大體上,可以說南北分化是傳統重工業和現代製造業差別的體現,也是僵化的國企機制和民營經濟、市場活力的體現。
這種差別,在改革開放之後,並沒有立即呈現。等到最近十年,全球資源價格的下跌,中國開始升級換擋,淘汰落後產能、加強生態治理,北方的重工業模式,才出現系統性危機。
一些城市則出現了資源枯竭,有淪為「鐵鏽地帶」的危險。像鄂爾多斯,有著一線城市的人均GDP,但卻一度是沒有人氣的鬼城。
鄂爾多斯的困境相當典型——傳統能源產業和重化工業,能產生大量GDP,但由於產業鏈太短,且遠離終端的消費市場,無法藏富於民。
山東的人均GDP,比經濟總量更小的浙江低接近兩萬元,也和這種產業結構息息相關。珠三角跨城的廣佛線地鐵線;長三角地鐵二維碼異地互認,類似一體化的創新手段,最先出現在南方,同樣反映出相對開放的一面。
當然相對更傳統守成的北方,未必會一成不變。區域經濟的發展,永遠在不停變動,眼下的南北分化、重心南移,只能說是階段性的規律。
像東北遼寧,近兩年的增速有緩慢上升的勢態。而在不少人看來,瀋陽獲得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的概率不小,這些都會形成加持效果。東北如果能適當回暖,對北方追趕南方自然會有積極作用。
只不過北方重點省份和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過渡期,不會那麼快。同時一些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視,比如老齡化問題。之前用南方的養老金救東北的話題,引發廣泛的討論,它正好說明年輕人口大量外流後,老齡化東北在產業轉型上的巨大壓力。
考慮到近幾年北方的人口機械增長率,都是南方高於北方;京津冀相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對年輕人口的新引力,也呈現出下降趨勢,而後者過去一年又有進博會、科創板和大灣區等政策禮包的支持,未來的南北分化,無疑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分化維持的同時,東西差距縮小的格局,或將在不遠的將來又被扭轉過來。
這是因為,雲貴為代表的中西部的內陸省份,過去一段時間靠著內遷的產業,以及大體量的鐵公基投資,快速工業化,經濟增速領跑全國。
但這種投資拉動型的模式,一方面很容易面臨著基建到頂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債務風險不可小視。
近兩年來,西部省份整體都出現了降速的局面。前兩年的增速前三甲重慶,去年甚至跌到平均線以下。這也說明,一路狂奔的中西部,正逐漸迎來相對困難的局面,增速回歸到東部地區的常態水準,是遲早的事。
隨著東部地區換擋升級的逐漸完成,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排除重新拉大的可能,形成另一種傳統和現代的產業差別。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也許將會看到東西、南北分化並存的局面。
推薦邦哥的好朋友「企業創投聯盟」,ID:cvcbang
MORE | 更多原創文章
※稻盛和夫:除了拚命工作,不存在第二條通往成功的路
※「故宮火鍋店」又爆紅,預約需等一個月!超級網紅進軍餐飲界?
TAG: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