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除了趕屍、鳳凰和沈從文,湘西還有什麼?

除了趕屍、鳳凰和沈從文,湘西還有什麼?

這裡是屈原楚辭中的神巫之地,

這裡是沈從文筆下的世外桃源,

翠翠在船上醒來,濃霧中,吊腳樓時隱時現。

這裡山高水遠,瘴氣密布,

趕屍、巫蠱的傳說加重了神秘感。

湘西保靖的呂洞山苗寨。

這裡是湘西,

既是詩意幻化的美麗烏托邦,

又是矇昧無知、邊遠蠻荒的邊地世界。

兩種極端,構成了外人的湘西印象,

在人人都知道的趕屍、鳳凰和沈從文之外,

這片佔了湖南1/3面積的神秘之地,還有什麼?

雪峰山脈,從北到南將湖南切成兩塊,

武陵山脈,由湖北插入湖南北部,

再加上西邊的雲貴高原,

在山水褶皺之間,圍出了一塊地方:湘西。

在文化地理領域,「大湘西」是指雪峰山以西的:湘西州、張家界市、懷化市、邵陽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等。

來源/地之圖 製圖/那一座城

群山之中,沅水、澧水流過千年,

由西向東,匯入湖南北部的洞庭湖,

進入奔騰的長江。

沅有芷兮澧有蘭。

——屈原《楚辭》

河流眾多,早在「湘西」一名之前,

這裡有一個用了1000多年的名字:五溪。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南高北低,水汽豐沛,北方的冷空氣直殺五溪,

夏季濕熱,冬季濕冷。

這是理解湘西的首要前提。

攝影/慧行千里

五溪地區,山巒密布,交通不便,

成了中原王朝最近的邊緣,

也就是「邊城」。

流水和大風,造就了湘西獨特的峰林地貌。

圖源/圖蟲

從先秦到明清,中原王朝在這裡屢設郡、縣,

但山水的阻隔,讓中原文化始終難以進入,

久而久之,

這裡就成了一條獨特的「文化沉積帶」。

圖源/圖蟲

正是「得益」於這種封閉,

湘西保留了幾乎已消失殆盡的楚文化:

一是楚辭,一是巫風。

早在新石器時代,

這片土地上就誕生了部落。

沅水河畔的瀘溪縣浦市下灣出土文物,距今7800年。

在《楚辭》中,包括湘西在內的楚地,

始終瀰漫在一片奇異想像的神話世界中:

美人香草,芳澤衣裳;

百畝芝蘭,八龍婉婉;

山妖女鬼熔於一爐,人神雜處親密無間。

攝影/張謹

山林環繞,霧氣籠罩,

先民們需要和天地、祖先交流,

迸發出無窮的想像力,

作為媒介的「巫」就誕生了。

在他們眼中,天地、山川、神靈,都與巫有關。

巫師作法。攝影/張謹

春秋戰國,楚巫文化傳入湘西,

成了這裡的主流文化。

但所謂的趕屍、蠱術,

眾說紛紜,沒人見過,

卻成了湘西最神秘的標籤。

大山割斷了村寨,

各民族因地制宜,

又各自與巫文化交融、共生,

誕生了絢爛多彩的湘西人文。

圖源/圖蟲

苗族

5000年前,苗族先人是九黎之一,

聚居黃河中下游,

首領蚩尤被炎帝黃帝打敗,

他們只好向南向西,4次大遷徙,

期間分分合合,

逐漸定居湘西、黔東北、

川東南和鄂西南的山林之中。

芙蓉鎮,原名王村,因為電影《芙蓉鎮》而改名。

有衣遮體,又拿自然草木上色,

用石灰、臘或繩子,給紡織品留白,

形成了草木染的三個種類——

藍印花布、蠟染和扎染。

常年戰亂,銀是最好帶的傳家寶,

山地多蟲,鑒毒功能又十分必要,

銀器,就成了每戶苗家必備的東西。

苗銀,以大、多、重為美,

婚嫁之日,華貴奪目。

從物品到飾品,

苗銀見證了苗人遷徙的苦難史。

攝影/阮傳菊

苗族的巫儺文化,保留著兩千年前的神秘。

湘西苗族的巫儺法師「巴岱」,

戴上面具,立馬成「神」。

湘西臘爾山台地的苗族巴岱龍雲高。攝影/張謹

他們用手訣和神溝通,施展法力,

調兵遣將,用「大旗」「小旗」,

進攻可用「大排」掃蕩,用「小排」定點打擊,

防守還有「護身訣」「藏身訣」。

攝影/張謹

曾經600多種手訣,

在長年的言傳身教中遺失了,

如今只剩下了60種。

土家族

土家,意為「土生土長的人「,

沒有文字,卻用各色棉線,經緯勾勒,

在織錦上編織著他們對世界的想像。

攝影/郭子鷹

或斜方圍聚,環環相扣,

如土家人在月夜下圍著篝火跳舞;

四十八勾紋 攝影/郭子鷹

或把老鼠擬人化,

也敲鑼打鼓,迎娶新娘;

老鼠嫁女紋 攝影/郭子鷹

或菱形交錯,整齊排列,

打年粑用的架子也能變成花紋;

粑粑架紋 攝影/郭子鷹

鳳穿牡丹紋 攝影/郭子鷹

錦上添花、前程似錦……

錦,古老而美好,

也是土家人最生活化的儀式感。

侗族

說古時楚地浪漫,

少不了婉轉的樂聲。

從百越中來的侗族,

將竹子做成蘆笙,

成了湘西最能「吹」的人。

學蘆笙一般要7、8年,

侗族男孩從7、8歲開始學蘆笙,

情竇初開之時,蘆笙技巧也學成了,

便帶著蘆笙,到心儀的姑娘窗下吹情歌。

少不學蘆笙,老沒老婆疼。

——侗族老人口頭禪

侗族人族群而居,寨子中央立上鼓樓,

相當於「村口那棵大榕樹」。

防腐杉木,榫卯相接,

最高的有數十米,直插雲霄。

平時閑聊議事,戰時擊鼓聚合,

一座鼓樓,團結了侗族人。

依鼓樓而聚,建橋樑而行。

湘西河網密布,侗族人遇水搭橋,

還顧著山林里往往風大雨急,

就在橋上加蓋,裝上兩三把簡陋座椅,

變成了侗族有名的風雨橋。

除了苗族、土家族和侗族,

湘西還居住著白族、瑤族。

可以說,在湘西走一圈,

彷彿就回到了兩千年的百越之地。

但如今秀美的湘西,自古卻不是什麼安生之地。

湘西的先民們,

始終與中原漢人有著說不清的關係。

戰國時,楚國雖統一了各部族,

但隨著秦國統一,各族群又回到了山林之中。

五溪地處偏遠,交通閉塞,

在漢代,他們被統稱為「五溪蠻」,

被視為「不開化」的人,

自然也成了中央王朝的「眼中釘」。

從漢代到清代,

中央王朝對五溪地區的「征服」從來沒有停止過,

卻始終沒能穩固。

東漢初年,南下的漢朝軍隊所向披靡,

卻在五溪地區遭到最激烈的抵抗,

加上這裡地勢複雜、瘴氣瀰漫,

漢朝軍隊幾乎全部消失在這山川之間。

讓中央王朝最頭疼的,不是這裡的自然條件,

而是這裡的人。

作為山林民族,

湘西先民們崇尚自由和血性,難以管理。

1615年,明朝萬曆皇帝就在鎮竿(鳳凰),

拿出了中國人的看家本領——修長城。

20萬人,4萬兩白銀,8年之久,

一條180公里長的苗疆長城修好了。

好男莫去修邊牆,攔山隔水路不暢。

親戚朋友不往來,好田好土變荒涼。

——當時的民歌

苗疆長城,也叫做「南方長城」。

長城東邊是「熟苗」(被漢人同化了的苗人),

長城西邊是「生苗」(未被同化的苗人)。

越是圍堵,越是反抗,

長城修起後,漢苗衝突不斷。

到了清朝中期,苗人大起義,

我們熟知的福康安帶軍圍剿。

雖然最終鎮壓,但耗資巨大,

清王朝也從此衰落。

血梁赤了每一條官道同每一個碉堡。

——沈從文《鳳凰》

苗疆長城位置。

清末到民國,民間好鬥之徒拿起棍棒,

變成了「棒棒客」,劫掠路人,

在湘西留下了「殺人坡」「血水潭」的地名。

從宋朝開始,湘西匪患已有數百年歷史,他們欺壓百姓,襲擊商旅,成為大西南地區的一大禍患。

但更有一群鎮竿人,在此時登上了歷史舞台。

鳳凰作為幾百年來漢苗衝突的核心地,

就有了自己的軍隊——竿軍。

湘西人崇尚自由、血性尚武的精神又出現了,

在國家危難之際,竿軍走出湘西,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從護國護法戰爭,到抗日戰爭……

在當時的鳳凰,

每當有年輕的竿軍準備離開家鄉、奔赴前線時,

家鄉父老要打出「竿軍出征,中國不亡」的口號,

慷慨悲壯,響徹群山。

悲痛終會過去,但味覺不會過期。

寒濕陰冷,讓湘西人離不開辣。

糯米浸泡鴨血後製成的血粑,

再配上有嚼勁的鴨肉,

就是湘西著名的血粑鴨。

在辣椒抵達中國之前,

姜是湘西人抵禦濕寒的好夥伴。

切幾片姜,拌著紅糖煮熱,

是每個湘西人打小就用的感冒藥。

湘西特產薑糖。

地理偏遠,物資匱乏,

怎麼保存食物,關係到生存。

進入臘月,將腌漬好的豬肉掛上火堂熏烘,

用煙火氣對抗時間。

雞鴨魚肉,沒有湘西人「臘」不了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湘西的好吃之物,自然不止這些,

但只有深入其中,才能領略湘西人味蕾的幸福。

一個地方的人,又造就了一方的生活。

山水的靈動,文化的多姿,湘人的狠勁,

讓這裡誕生了多元的城鎮。

來源/地之圖,製圖/那一座城

楚國建里耶城來抵抗秦國,

哪知千年後震驚世界的還是秦的簡牘,

上面甚至有乘法口訣——「七八五十六」。

秦城遺址之上,是乾隆年間就建校的里耶小學,

這些小孩子不會想到,他們背誦的乘法口訣,

早在2200年以前,

就被埋在了他們的課桌下面。

里耶古城。

沅水上游的洪江,水流改變了這裡,

帶來了商行、錢莊、青樓、寺院、學堂,

開放的「水文化」,成就了湘西的商業重鎮。

洪江古鎮。

在吉首,兩條河流將城分為三塊,

按漢文化里的乾卦取名「乾州」,

在城內修建祭祀孔子的文廟,

吉首卻又是苗語的音譯,

成了漢苗融合最直觀的印記。

乾州古城有4200年的歷史,在沈從文筆下,是個古老神秘、繁榮昌盛地方。

依山建城牆,鄰水留碼頭,

溪邊有白塔,塔下一老人,

一個女孩子,還有一隻大黃狗……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真的成了邊城,

但我還是更喜歡它原來的名字——茶峒。

如今的茶峒。 攝影/LOFTER@南山馬

在芷江,中國人10個月就建起了機場,

美國飛虎隊從這裡起飛,在華北迎擊日軍。

1945年4月,日軍拼出8萬人要拿下芷江機場,

卻被12萬國民黨死死守住,

這是中日的最後一場惡戰。

4個月後,在芷江城東的七里橋,

日軍簽下了投降備忘錄,8年抗戰結束。

鳳凰邊境,苗疆長城早已荒廢,

四百年的硝煙和血淚,

早已變成了一灣豆綠色的溪流,

撫過青草,流過村寨,

伴著湘西女人們的搗衣聲,向東而去。

夕陽下的苗疆長城。

說起湘西,

沒去過的說神秘,去過的說失望,

那是我們太急躁,急匆匆來驗證自己的期望,

於是失望而歸。

我們把時間和金錢都貢獻給了門票和酒吧,

把想像力留給了趕屍和蠱術,

卻錯過了這些傍水的滄桑碼頭、

寨中的青石板路、保留的真實生活。

下次,不要再錯過湘西。

部分參考資料:

《地道風物·湘西》

《湘西年輪:農耕文明的根—走進湘西古村落》

《 土家人遠古白虎圖騰崇拜的歷史迴音——土家織錦台台花圖紋探析》

《五溪地域巫文化的變遷和儺神東山聖公、南山聖母》

《湘西苗族巫儺文化的人神關係倫理意蘊探析》

以上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於網路。

加微信號:nayizuochengg加入「那一座城」讀者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最「傣毒」的黑暗料理,吃得汪涵五官暴走
普寧 | 潮汕女生溫柔賢惠?上了這趟摩托車再說!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