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放棄大片國土卻被認為是明君,明宣宗的為何受到推崇?
中國人歷來有一種「功績情結」,比如古代帝王當中,如果有一個有很強的豐功偉業,則會被推崇,比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最大的功業是什麼呢?自然是開疆拓土了!但如果有一個皇帝不僅僅沒有開疆拓土,反而丟了很多土地,那會怎樣呢?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後人是難以接受這種行為的,而做出這種事情的帝王也會被罵成昏君。
但也有例外…明朝有這麼一位風評很高的皇帝,他放棄了好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被後世認為是明君,他就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是什麼人呢?他是一代雄主永樂帝朱棣的孫子,由於朱棣死後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很短命,當了不到一年皇帝就死了,所以1425年朱瞻基就繼位了,所以可以認為朱瞻基就死朱棣的繼承者。
但是,朱瞻基和他爺爺採取的國策完全相反,永樂帝是四處「搞事情」,什麼征蒙古,拓北海,下西洋,遷首都……而明宣宗則是全面消停,也就是「戰略收縮」:打下來的越南不要了,長城以北的衛所廢棄了,東北奴兒干都司內遷,放棄管理東北,下西洋也停止,對蒙古採取單純防禦…….
這直接導致明朝丟了長城以北和東北很多羈縻統治的地盤(不過本來統治也不嚴密就是了),這些地方的面積可是達到數百萬平方公里啊!但後世一般不會因為這種事情批評他,這是為什麼呢?
我說一件事情你就明白了,朱棣當政的永樂末期,山東一帶已經發生了規模不算小的農民起義(唐賽兒起義),一個王朝初期就爆發農民起義,這實在是例外,原因其實也沒別的:國力消耗太大,人民已經受不了了!
也就是說,朱瞻基全面收縮其實是沒辦法,畢竟國力不行只能收縮(和美國越南戰爭之後的表現是一樣的),朱瞻基與民休息,自身執政能力也不錯,終於恢復了明朝國力,後世把他父親仁宗和他執政的十一年稱作「仁宣之治」,並認為是大明王朝260多年中最好的時期。
當然,這種政策也有消極影響,比如由於放棄對塞外的經營,使得蒙古人有機會再度,這就為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伏筆;而放棄交趾,停止下西洋也帶來一系列地緣地震,影響了明朝在東南亞的威望……
但這其實不能怪宣宗,因為這些事情他很難預料,戰略收縮沒辦法,但國力恢復後沒有重新開拓,後世之君應該負更大責任。
※「白帝城託孤」是不是劉備的陰謀?恐怕這就是你想多了
※想升官發財?先自宮!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奇葩「太監政權」
TAG:瑞金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