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洋中脊為什麼被稱為「海洋深處的傷疤」?

大洋中脊為什麼被稱為「海洋深處的傷疤」?

撰文/劉銳

關於地震,各國都有不同的傳說(點擊可回顧:「震」科普 | 世界各國關於地震的傳說!)而在日本的民間傳說中,地震是因為鯰魚翻身而引起的, 1592年豐臣秀吉修建伏見城時,甚至下達了「建一座能夠耐得住鯰魚引發的地震的城」這樣的指令,因此衍生出了 「鯰繪」這個詞,也是浮世繪中常見的題材之一。

無獨有偶,許多地方與地震相關神話傳說都是動物引起的,比如,北歐神話中,有一條名為塵世巨蟒(也稱「耶夢加得」)的巨大的蛇。據說這條蛇非常巨大,可以達到盤踞地球一圈蛇頭銜蛇尾的長度,北歐神話中有這樣一句描述:「塵世巨蟒耶夢加得伏在海底,環繞世界」。

但其實我們都知道,隆起于洋底中部,並貫穿整個世界大洋的其實是大洋中脊,而不是一條蛇。

大洋中脊也稱「中央海嶺」,它是地球上最大、最長、最年輕的山系。這條洋底山系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連續延伸,並展入北冰洋,成為環球山系,總長度約80000千米,總面積約佔洋底的32.8%。大洋中脊頂部的水深約2000~3000米,高出兩側洋盆約1000~3000米,有些高起處可突露海面成為島嶼。大洋中脊是全球最宏大的構造單元,像地球的巨大傷疤深深地隱藏在海洋深處。

大洋中脊在各大洋的分布:南合北分

「偏居東隅」的太平洋洋中脊

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偏東,兩坡平緩,一般稱為「東太平洋海隆」,橫貫於太平洋的東部和南部,自加利福尼亞灣向北,沒入北美西部大陸之下。東太平洋海隆大多分布在1000~4000米的水深範圍內,頂部比大洋盆地底部高出1000~2500米,寬度可達2000~4000千米。海隆的邊坡平緩,只有0.001%~0.002%,並逐漸過渡到近乎平坦的洋底。

「隨彎就彎」的大西洋洋中脊

(但是這張圖真的很像一條巨大的蛇)

整個大西洋正中部位縱貫著一條洋中脊,輪廓與大西洋兩岸平行,也是「S」形彎曲,其兩坡較陡。從冰島至非洲以南的布維島,全長約17000千米,寬約1000~2000千米。在北緯30o和南緯30o附近分別是中脊最寬的地方,從北緯30o向北、南緯30o向南以及其間,洋中脊都漸趨縮窄。中脊頂部平均水深約2000米,有許多地方中脊比兩側洋盆高近3000米

大西洋洋中脊在北大西洋出露為系列火山島——冰島,譜寫出壯麗的「冰與火之歌」

「兵分三路」的印度洋洋中脊

印度洋中脊也大體位於大洋中部,整個中脊分成三枝,成為「人」字形,被一系列斷裂帶錯開。北支(中印度洋海嶺)北段呈西北-東南走向,伸入亞丁灣後分成兩支分別與紅海、東非裂谷相延續;西南支被稱作「西印度洋海嶺」,地形也很崎嶇;東南支延至阿姆斯特丹島以東。

全球海底地形圖,最左側的是「S」形的大西洋洋中脊,中間的是「人」字形的印度洋洋中脊,最右側是太平洋洋中脊。三大洋的中脊在南端相連。

三大洋的中脊在南端相連——東太平洋海隆南部向西南繞行,在澳大利亞以南與印度洋中脊的東南支相接;印度洋中脊的西南支繞行於非洲以南與大西洋中脊的南端相接。而且,三大洋中脊的北端伸展入大陸。東太平洋海隆北端伸入加利福尼亞灣,潛沒於北美洲大陸之下;印度洋中脊北支展入亞丁灣、紅海,與東非裂谷相接;大西洋中脊北支經冰島向北進入北冰洋,從羅蒙諾索夫海嶺與歐亞大陸之間的南森海盆通過,並在勒拿河河口附近伸向西伯利亞。

中脊的構造:縱橫捭闔

縱向上

洋底地殼可分為三個主要層次:第一層,沉積層;第二層,火山岩層;第三層,玄武岩層。中央裂谷有許多張性裂隙。中脊頂部附近大多基岩裸露,少量沉積層主要充填於一些不大的窪地中,以碳酸鹽沉積為主,尚有基岩構造破碎或水下剝蝕的產物,有些地方出現重金屬軟泥。沉積層以下為火山岩層,往往呈現為地塹和地壘交替的塊狀構造。

橫向上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橫向斷裂帶所切割,斷裂帶之間相互平行,其間距約50~300千米,這不是一般的平移斷層,而是自中脊軸部向兩側的海底擴張所引起的一種特殊斷層,即轉換斷層。它的錯動方向也就是海底擴張或板塊運動的方向。

中脊區地形地貌圖

在大西洋中央裂谷帶下,缺失洋殼玄武岩層,火山岩層直接覆蓋在異常地幔上,有些地方火山岩層變厚,中脊軸部的地殼總厚度明顯表薄,洋中脊沿走向呈波狀起伏,高度變化的幅度為數百至千餘米。除北端外,整個大西洋中脊軸部都出現明顯的裂谷,寬數十至百餘千米,從兩側脊頂到谷底的高差可達一、二千米。中脊頂部很少甚至沒有沉積物覆蓋。中脊被一系列橫向大斷裂(轉換斷層)所切割,北大西洋斷裂帶走向多呈北西西方向,南大洋的斷裂帶多呈北東東方向,位於兩者之間赤道大西洋的維瑪斷裂則近東西走向延伸。

東太平洋海隆軸部地殼結構屬於另一種類型,洋殼玄武岩層連續越過海隆,但厚度減薄至3千米左右,覆蓋於異常地幔上,整個地殼厚度也有減薄,莫霍面向上抬升。海隆頂部一般未出現顯著裂谷,但平行於隆頂方向卻有許多低矮的海脊和海槽。海隆頂部火山岩之上很少有沉積物覆蓋。脊槽地形的切割幅度在斜坡中部較大,在頂部和麓部減小。

整個印度洋中脊多呈平行於軸向相間排列的海脊和海槽,地形崎嶇,許多段落出現中央裂谷。印度洋中脊的地殼結構有的段落屬於大西洋中脊型,有些段落則類似於東太平洋海隆類型。

洋中脊的地球物理特徵:海底擴張的有力證據

重力

中脊的重力異常與兩側洋盆區近於相等,一般是 20- 40毫伽,缺乏明顯的均衡異常,表明中脊大體上處於地殼均衡狀態。中脊軸部的布格異常約 130- 200毫伽,明顯地低於兩側洋盆,反映在中脊軸部以下必定存在著低密度的層次。這種密度虧損抵消了正向的中脊地形所引起的多餘質量,從而使這裡保持近於均衡的狀態。與大陸褶皺山系不同,大洋中脊的均衡調整作用不是通過地殼加厚實現的,而是由殼下低密度的異常上地幔所補償的,高溫膨脹的地幔物質相當於局部熔融的軟流圈層。這表明大洋中脊確是熱地幔物質上涌的地方,中脊軸部是板塊的擴張中心。

磁場

除印度洋中脊西南支外,各大洋中脊均有磁異常條帶分布。海底條帶狀磁異常的強度一般是數百伽瑪,在大洋中脊軸部強度較大,至兩翼強度減小。磁異常帶大體平行於中脊軸延展,正異常和負異常相間排列,對稱分布於中脊軸的兩側。

地震

大洋中脊地震帶十分狹窄,其寬度多不超過數十千米,縱貫於各大洋成為統一的地震帶,且與環太平洋地震帶、阿爾卑斯—喜瑪拉雅地震帶相接。中脊上的地震全是淺源地震,主要分布在軸部以及橫斷中脊的斷裂帶上,以正斷層型為主。

熱流

大洋中脊的熱流值較高,主要集中在約200~500千米寬的中脊頂部地帶。熱流值從中脊頂部有向兩翼遞減的趨勢:中脊軸部是熔融地幔物質上涌形成新洋底的地方,地表數千米以下便是熾熱的軟流圈,這裡的地溫梯度很大,從而熱流值也很高;愈向兩翼,隨著岩石圈年齡變老,逐漸冷卻,地溫梯度和熱流值均漸漸減小。

結 語

大洋中脊雖然隱身於洋底,但卻是地球深部物質不斷上涌的出口,它永遠是年輕的、生長的、活動的。它是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在地球表面留下的最直觀、最壯觀的痕迹,也是我們這個星球周而復始、循環往複、生生不息的證明。

本文轉載自:地震三點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 的精彩文章:

和「茶」有關的古詩詞,你知道幾首?
「荒蕪之地」塔克拉瑪干沙漠,存在哪些奇異植物?

TAG:知識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