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豬肉的味道真香,為什麼現在吃不到那種香味?
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豬肉的味道直接取決於品種。
早在七十年代,我國已經開始引進外國品種,主要是丹麥的長白豬。到了八十年代,養殖產業興起,洋品種以瘦肉型、速生個大的絕對優勢,被優選為中大型養殖場當家品種。至此,外國瘦肉速生型豬一統國內江湖,本土品種被完全逼退到偏遠山區和農村堅守。這幾年有跨界企業和資本進入,試圖振興傳統土豬,但和絕對市場份額的洋品種相比,根本顯不著。即便丁磊給炒到20萬元一頭,也沒起到多大的市場引導作用。
第二,豬肉的味道主要受飼料的影響。
生豬的集約化生產,催生了飼料產業。八十年代,人們剛從計劃經濟走出來,思想意識里還沒有市場的概念。大白話說,還不知道造假使壞等彎道競爭法門,做事一板一眼的規規矩矩。開始的飼料生產都是糧食,沒有什麼添加劑。後來就不行了,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泥沙俱下,再加上生豬速生飼養技術的催生,各種添加劑有了,多了,甚至瘦肉精、抗生素、激素類添加。這幾年在嚴管嚴查嚴處理高壓監管下,行業有了很大收斂,但是飼料仍然是公眾關注的問題。
第三,養殖方法是決定著豬肉的質量的重要因素。
這點不需細說,四個月出欄的豬肉和一年養大的豬肉、從出生到出欄一生沒邁出方寸之地和漫山遍野自由行走一年的豬肉、只吃一種味道的飼料和吃遍天下百味的豬肉,更深的精神層面,自由自在一年的生態和短短几個月的豬肉轉換器,無論質量還是品味,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
所以說,如今吃不出上世紀八十年代豬肉的味道,不是生活水平高了,口味刁了,也不是烹調技術的變化,做不出老味道,更不是豬肉被打水使假,而是根本品質發生了變化。當前生豬養殖業已經感覺到傳統品種和飼養方法的消失不是好事,恢複本土品種的呼聲多了起來,很多的專門機構和企業都在努力做這件事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還是可以吃到過去的香味豬肉,雖然不大會取代當下的豬肉市場,起碼都有機會吃到。
※現在工資能達到5000塊的,有多少人?
※一個月花光10億可繼承300億,不可買房、投資,你怎麼做?
TAG:老奶奶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