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墜機遇難的第二天,這位中國女孩經歷了第二次死亡
撰文/張豐
衣索比亞航空空難現場
衣索比亞空難,機上157人無人生還,包括8名中國乘客。
空難發生在遙遠的非洲,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失去的生命只是一個數字而已,但是對那些遇難者家屬,卻意味著真正的痛苦和長久的悲傷。
埃塞爾比亞空難的悼念儀式
讓人想不到的是,除了悼念,在網路上還瀰漫著另外一種情感:一個遇難的浙江女大學生的微博,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少人對這位遇難的女孩進行了攻擊。
攻擊的理由,看上去不可理喻。女孩很漂亮,於是她的美貌成為被攻擊的原因。她和男友的愛情也被攻擊,甚至連去非洲看長頸鹿,也會被網友質疑,「為看長頸鹿跑到非洲,中國沒有長頸鹿嗎?「和那些侮辱性的話語相比,這一句已經算是非常溫和了。
微博上的攻擊
目前,遇難女孩的微博內容已經被清空,新浪微博官方賬號也發布消息,關閉多個對女孩進行人生攻擊的賬號。但是,那些攻擊的內容並未消失,甚至已經蔓延開來。在報道這個女孩故事的媒體賬號下面,仍然有大量網友對女孩進行攻擊。我們很難把這次攻擊理解成極個別人的精神短暫失常,它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某種普遍性的病症。
這樣的攻擊不是第一次出現。去年鄭州空姐遇害案,受害人的照片也被廣為傳播,一些人也質疑她的美貌和晚歸,甚至有知名自媒體在推文中寫出黃色下流的片段,引起軒然大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可能都要面對這樣的處境:一個人一旦意外去世,成為新聞的「主角「,他(尤其是她)的微博微信,就會成為素材,暴露在公眾眼前,並且任人評說。
人們也注意到媒體的倫理問題。埃航空難發生後,北青報一位記者試圖聯繫遇難女孩的朋友了解信息,被那位朋友斥責為吃「人血饅頭」。這種反應當然是過度的,嚴肅媒體對空難的報道,除了追問原因和飛機的安全隱患外,也會設法寫出一些遇難者的故事,這些故事作為災難報道的一部分,觸動人心,也會對事故的調查起到推動作用。
讓人擔心的並不是嚴肅媒體的做法,恰恰相反,值得擔憂的是這些嚴謹的做法正在遠離我們而去。如今,記者可以不通過採訪,僅僅依靠一個人留下的微博、微信內容,就能還原一個人的生前故事——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對遇難女孩的攻擊讓人憂心,但是我們卻很難得出她微博上的內容屬於個人隱私的結論。儘管她過去發的微博並不多,但是她在展示自己生活的時候,也想讓更多人看到。
因此,這樣的被攻擊狀況,本質上說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的生命都裸露在互聯網上,只不過還沒有受到審視罷了。一個人不幸遇難之後,他(她)就會遭遇自己的第二次死亡,而且毫無還手和反駁之力。在中文互聯網世界,這通常是一種來自網友的審判,會讓不幸的人變得更加不幸,讓弱者承受更多的傷害。空姐被強姦後遇害,埃航女孩遇難後遭受攻擊,其實都反映出社會上一直存在的惡意。
那些攻擊者的心理,很值得琢磨。這裡當然有「嫉妒」的存在,但是奇怪的地方在於,人們通常會嫉妒自己身邊的人,甚至越是親近就越有可能嫉妒,反而很難對不相干的人產生嫉妒心。這裡也有「仇富」的存在,但是在網上,那些攻擊者很有可能崇拜更富有的馬雲、王思聰。遇難女孩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她在微博上曬出的「幸福」,愛情、美照,出國游、五星級酒店,距離普通人並不太遙遠。是那些攻擊者可能認為自己應該獲得的,也能夠獲得的,但是卻還沒有獲得。
攻擊者的仇恨心理就此產生。在社交媒體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在向世界展示「更好的自己」(誇大的自我),人們知道自己的展示有浮誇的成分,但是大多數時候卻會認為別人曬出的幸福是真實的、值得羨慕、甚至嫉妒的。朋友圈只有「點贊」的功能,但是有多少人在禮節性地點贊的同時,心裡卻有連自己都沒有覺察到的恨意呢。人們使用網路流行詞「拉仇恨」的時候,當然是半真半假的玩笑,但是在最深處卻也是寫實主義的。那個仇恨可能是輕度的、膚淺的,卻也是無比真實的。
除了仇恨外,還有一種更普遍的冷漠。蘇珊·桑塔格在《關於他人的痛苦》,研究了很多戰爭照片。她注意到,在大眾傳媒時代,戰場的照片經常被登在報紙上,讀者從最開始的震驚,也變得越來越麻木,人們對「他人的痛苦」,越來越失去感同身受的能力。
蘇珊·桑塔格的著作《關於他人的痛苦》
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冷漠無疑更普遍了。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現場發生爆炸,我正好在老家,和九十多歲的老奶奶聊天。她看不懂電視上的畫面,但是卻被人們的受傷和奔跑震驚了。「那個人渾身是血,一定好痛啊。」老奶奶的反應讓我震驚,因為我對電視上的苦難完全無動於衷。比那更恐怖的畫面,我也見過不少。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我也看到過很多災難現場的照片,能夠從技術的角度分析好壞,但是卻失去了人面對災難最本真的反應能力——很不幸,現在每個社交媒體用戶,都多少變成了媒體工作者。
社交媒體時代新的仇恨和冷漠結合在一起,就成了大部分網路暴力的底色。這也能夠理解,很多人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地攻擊那些和自己無關的人。我們失去了對受害人處境的感受,而更加註重自己的「快意」。幾年前,很多人還信奉「圍觀改變中國」的理念,人們期望網民能夠形成某種輿論力量,懲惡揚善。但是現實的荒謬之處在於,它有時候也會把惡意集納起來。有了網路,就有了「網路暴力」。
如果給「網路暴力」寫一部歷史的話,對埃航空難遇害女孩的攻擊,應該能夠佔一頁。過去人們攻擊的人,多少是有道德缺失的(比如小三,摔狗者),這一次被攻擊者不但完全無辜,也是徹底的受害者,她理應受到無限的同情和嘆息。這也說明,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面臨這種局面。這完全是隨機的,也無法預防。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在李鴻章張佩倫往來信件里,藏著一段婦女生育的血淚史
※中國古代相似的畫那麼多,為什麼沒人指控抄襲?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