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眾生與佛區別是什麼?

眾生與佛區別是什麼?

參 禪

明心見性

18

一九九五年冬

遼寧省本溪市郊區一小土房內

本溪市七位請法居士

上妙下祥法師一九九五年從山西省五台山行腳乞食回至遼寧省,後有居士請至本溪市。此為一九九五年冬季,於本溪市郊區一小土房內,師為七位前來請法的本溪居士所做的開示。開示中,有數位居士提問,對此沒有區分,都統一為「一居士」,並根據所講內容,加以標題,此僅供參考。

(註:溯源佛教網未發布本開示錄音,故此段開示僅有文字而無錄音)

十八、眾生與佛本無區別

——迷就是眾生,覺就是佛。

一居士:眾生與佛區別也在於心量的大小?

不是。區別就是迷和覺。迷和覺——迷就是眾生,覺就是佛。心量呢,那還是一個開始,那是一個開始啊。佛呢?達到佛的程度,什麼心量不心量的,一切知見全滅掉了。全滅掉了,就沒有這些知見了。有這些知見,還屬於眾生,九法界眾生,從菩薩開始向下的九法界眾生,還是眾生。佛沒有這些,一切等無差別,只不過是方便,佛度眾生只是方便、慈悲。

所以說,什麼事情不要作來去想、生滅想,慢慢地就成就了,發大願就是菩薩了。所以說呢,自己未度,先度他人者,為菩薩發心。進不進菩薩位就在你發心不發心,在於你本人。(編者註:《楞嚴經》卷六:「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一居士:我只有慚愧,現在只有這一個心態。所以說,走直道,去知見,處處不離佛號,我只有這麼做了。

對。念佛號的時候就沒有知見了。就一個佛號,不要想別的,也不可能再想,只要有佛號就不要想別的了。

一定要什麼呢?真真切切,念佛得真真切切,哪個字音也不許含糊,不要趕數量,說快點念佛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話都沒聽清楚就過去了。為什麼呢?你如果不真真切切地念,和你的心裡不相應。你真真切切地念,一句要是念准了,它就入你的心田裡了,跟你的心就印上了,心佛不二。就印出來了,印住了。一旦你要真是遇到生命危險了,或到了了生死的時候,一句佛號就起來了,進你那個種子田裡了,那可了不得了。所以說要真真切切,認認真真。那句佛號就是你,你就是佛,最後就成一句佛號了,等無差別,往你的心裡印,使勁兒往裡印。

金剛念法——擱嘴上輕輕念,但要字字清楚。用耳朵聞,但不是聞這個佛號,要不離這個佛號。聞什麼呢?聞自性,反聞聞自性。離了佛號沒有自性,因為有佛號才有自性。所以說念佛要字字清楚,不要分別這個佛號:我念阿彌陀佛了。但是「阿彌陀佛」這四字洪名,我一定要清清楚楚,了了常明,這才和你自性相應呢!不分別,那才是念在一起了。金剛、無相,無相才是金剛呢。

一居士:這個金剛念,是不是出聲不出聲都要念,有的書上寫的是小聲,稍微有點聲音,有的說是光說嘴形動。

不是這樣的,這個是聲音大小無所區別,主要是什麼呢?你自己念,自己能聽見,而且字字清楚。你剛開始大聲念,耳朵能聽清楚,行了。後來你就逐漸地小聲,還能讓自己耳朵聽清楚。只要是能聽清楚就行,不動心念,不起雜念,就是念佛。耳朵能聞,在心裡聞呢,通過耳朵,在心裡聞。反聞聞自性,這樣的話,這才是真正的念佛法門呢,獲圓通啊。剛開始覺得彆扭,等到時間長了,你就得到輕鬆愉快了。

過去念佛你是一種疲勞感,念佛念得這個疲勞啊,累得慌,剛開始是這樣。如果你要真正念好了,那是越念越輕鬆,越念越甜呢。那清凈清涼得不可說,那是法味,禪悅為食嘛。你別越念越起煩惱,那就不對了。

要是法對了,彈指超無學,彈指間就超無學啊!法對了,一念對了,一下子就超出去。一念不對了,老是在忙活。

一居士:那就煩惱了。

開始就一點點下功夫,一點點找,真正地放下、放下、放下……都放下了,真正念到了,一下就有甜頭了。

(編者註:《楞嚴經》卷五:「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一居士:煩惱是下功夫下錯了。

一居士:你們還怕來了沒有收穫呢!

一居士:我知道。

一居士:被師父說的「把兒」(bà)沒了吧!「把兒」扔了,不是一件壞事,要不老在心裡揣著。這次問完了,下次就不想問了,要不就總尋思著問,覺得那時候來了太可惜了,怎麼沒問呢?別人沒揣著,自己老揣著,這不也麻煩嗎?

有時候能問,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情,有時候這個疑惑一下子就消除了。自己不問呢,也不見得是壞事情。

一居士:原來我總以為護法是像你說的那樣子,是天龍八部,佛菩薩。

你要修正法,護法他就是菩薩,就是菩薩啊。

一居士:就是菩薩啊!

就是菩薩來護你。誰護你?都來護你,發心就是菩薩嘛,護法就是護髮心的。有一念之間,你有這麼一善念之間,那佛菩薩馬上就到了。不是像咱們說的,坐汽車啊,弄得挺費事的,還合計來沒來呢?進沒進屋呢?在沒在你跟前站著?哪有那事?沒有那事。只要是你一念發心,護法就在跟前站著呢!這個「站」,也是比喻的說。所以說,他護的是法。只要是你發心,慢慢地這麼發心,最後法身成就,法身就成就啊!

一居士:師父,我自從學佛,走這條路,始終是圍繞著凈土法門。我對這個凈土法門執著得挺深。在明心見性之前,這個意識心,有時候就是什麼呢?凈土講,帶業往生吧。就是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分三輩九品,在意識心裡現出來那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是不是真實的?

你迷的時候就不真實了,悟的時候就真實了,煩惱即是菩提。

一居士:師父,請問一下,就是關於迷時和悟時這兩者的區分。就是按這個後天意識來區分,我現在沒有轉出去,轉出那些境界就不說這些話了。沒有轉出這個境界是個後天境界,這後天境界在自我解脫的方面應該怎麼分?

怎麼分?就是一句話,你看你自己動沒動心念兒。心念兒沒動,它就是真的,你不用合計了。是相、不是相?我只要心念兒一念沒動,它就是真的;如果我動念了,說這個是和不是?它就是假的。

一居士:謝謝,謝謝。

一居士:居士好多在修,就是在這裡困擾的人很多。有的人往往執著的心特彆強,假象來的時候不知道,不是說全知道到點子上去了,整天困得迷迷瞪瞪的,有了還迷迷瞪瞪的,沒有了還苦惱。

所以說呢,這就是迷,這就是迷呀!

一居士:說迷,沒有了,還苦惱。有了呢,還執著上了,感覺著今天看,明天看,看看看,就這樣。說真的,什麼明了都沒有。確實是像一杯水似的,說是看透徹了,其實沒有看透徹,自己還模模糊糊看著,像是隔層膜。

這就屬於什麼呢?就是還屬於迷一類的。

一居士:還屬於迷一類的?

還是迷。因為你迷,所以才有了這個,悟了之後,一切都翻了個個兒。翻個兒呢,就不一樣了。但是並不離開這些相,他就知道這叫相了。用時有相,無用是體。只要是不分別,不管你是上哪兒去,說誰來接我,只要我一念不動,相不相的,就不用管他。該去的時候,不是說你想去不想去的問題。

一居士:那自然地就去了?

也不是自然,它非因緣,非自然,不要以為是自然的事情。有自然,也不對。

一居士:師父,剛才說有自然和非自然之間的關係,我們現在屬於聽者,就好像一杯水似的,怎麼才能看得那麼明白呢?

就是用比喻說一下?

一居士:對。

怎麼說呢?這個自然呢,也不對,因為它不屬於這一類,它是不生不滅的。有那麼一句話,「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如果你一分別,等於有情來下種了,那就是生滅法。「無性亦無生」,只要心念不動,它就不生也不滅。不生不滅,不是說不生,它就要滅了,那是斷滅法,那是邪見。你不要還沒等修到這個地方,就怕:「我不生了,是不是也滅了?」先擔心這個問題了。這就是知見的問題,是咱們的恐懼心。沒有了,沒有就是沒了,說「沒有」就以為是沒有了,這就不對了。(編者註:《六祖法寶壇經》,五祖傳六祖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一居士:謝謝啊。

有了就真實嗎?所以說呢,老墮落在有和無的這個知見上了。應該是不虛也不實。

一居士:不虛也不實。

對。中道,取於中道,遠離兩邊,這才叫佛法無邊呢。

一居士:在中間里,就是一種覺了,在中間晃蕩也是一種覺了?

不對。

一居士:那為什麼呢?

遠離兩邊。

一居士:遠離兩邊,中間也不立。

中間也不立。為什麼說中間呢?

一居士:中間不立,就是說除了兩邊都沒有的話,必然要明白一點。

兩邊都沒有了,還有個中間?沒有了。它是個義,中道義。不要墮落中道了。中道也不對,有名相都不對。

一居士:這下不好掌握了,兩邊都沒有了。

沒有了,說沒有了,你已經在兩邊上立了,立了兩邊了。所以說兩邊既然都沒有了,你就泯了,泯了還有什麼?還有什麼中道沒有?沒有了吧。但只是個義,方便說。知道那是個義,不要理解錯了。往往把中道都給講的好像真有個中道在那塊兒擱著,其實那是個義。

一居士:我原先就那麼認為的(笑)。

一居士:機會難得,你們幾個趕緊問,師父累點就累點吧,我想問也說不出來啊。

關於這些,你們也不要執著這些說法。回去依經書印心,滅了知見。要執著在這上面,還不如看佛經呢,佛經比我講的還明白,是不是?所以不著在那個上,主要去掉咱自己心裡的污垢。心裡一透亮,就像兩邊的風一吹過,完事了。要神解,佛法是神解,這個不是知見解。說我要把那個問題弄明白,或這個問題弄明白了,那都不是佛法。神解,你說有,他(不理解的人)說沒有;你說沒有,但心裡其實已經亮堂了,這就完事了,不要著在這上面。

遼寧海城大悲寺法語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訂閱本號

【新浪微博】遼寧海城大悲寺法語

【聲明】本公號系讚歎大悲寺行持

在家信眾個人創立維護

與寺院無關

僅用於佛法學習交流

內容多選自溯源佛教網

微信號:dabeisifay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遼寧海城大悲寺法語 的精彩文章:

修行時總被雜念干擾怎麼辦?法師:用牽牛的方法
如果你沒有護持心 就失去了修行的因緣

TAG:遼寧海城大悲寺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