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居室升級大別墅:大灣區助香港人擴展優質生活與工作圈

小居室升級大別墅:大灣區助香港人擴展優質生活與工作圈

什麼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在官方的定義里,是灣區內主要城市1小時通達。而在當地人的概念里,可能是在美食之都廣州喝完早茶,一個小時後到香港購物,美美地度過一個周末,或是在創業之城深圳「熱氣騰騰」地幹上一天,當晚回到港澳和家人朋友團聚小憩,又或者是從廣東快速到達澳門,去領略中西合璧的澳門風情,暢享美食……

對一些人而言,夢想已經照進現實,比如說珠海橫琴跨境說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周運賢。

他是澳門人。每個工作日的早上八點,他從澳門氹仔大潭山的家出發,驅車到橫琴口岸,辦理通關手續,再抵達位於珠海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的辦公室,整個過程不過短短15分鐘。

對於大灣區內更多的人來說,「一小時」還沒有完全實現,但「生活圈」確實正在加速形成。目前,高鐵等基本交通設施日益完善,出入境簽注、粵港澳車輛往來等創新舉措也在頻頻推出,實現 1小時通達已為時不遠。

而從一個更廣的概念來說,大灣區其實就是一個大的「家」。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霍啟剛表示, 「香港人經常開玩笑,深圳往北的都是北方,我們必須改變這個概念。只不過是一個家的擴大,一個家的延伸。可能以前是兩居室的,現在買了一個疊層的別墅,家變大了。」

不過,這個「家」有點特殊,在三地工作生活的人需要過關口。通關等基本交通問題也由此備受關注。要讓生活圈真正「轉」起來,還要攪動這一池春水,激發三地居民的跨境往來需求,儘早形成產業和創業交流等更深層次的生活圈。

24小時通關需要兩地政府攜手努力

周運賢早在2015年就來到橫琴創業。幾年過去了,他感覺到身邊的港澳朋友走出家門,來粵創業和工作的越來越多。

深圳邊檢總站的數據顯示,2017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達2.41億人次,2018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逾2.5億人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經深港陸路口岸出入境的人員佔據了大頭。

每天都有大批人員往來兩地,而現在深港兩地24小時通關的陸路口岸僅有皇崗口岸。其他幾個口岸,比如羅湖口岸、深圳灣口岸、福田口岸等當天通關截止時間在22:00至24:00之間不等。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在談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時建議,擴大24小時通關適用範圍,創新深港口岸通關模式,擴大深港口岸「一地兩檢」。

從事LED行業的玖明智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尤建興常年在深圳和香港兩個辦公室之間奔波,他希望,未來深圳增開24小時通關口岸之後,香港特區政府能夠在夜間公共交通上提供配套,比如小巴士。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香港的地鐵並沒有24小時運行。如果在地鐵停運後,不加開巴士的話,乘客動輒要花幾百元打的士才能回到香港家中,這就不太划算。」

建議打造不必講普通話的科技小圈子

作為早早就走出香港、踏上深圳的土地來創業的一員,尤建興對霍啟剛的話深有感觸。「本來就是一個家的擴大,畢竟香港的高科技發展需要大灣區」。

不過,由於香港和廣東在生活習慣、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不少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香港科技人士更願意留在香港創業。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普通話不好,而對前往廣東創業心生膽怯。

儘管現在香港的學校日益注重普通話,但那些海外學成歸來的中青年人才,是目前創業的主流人群。他們的普通話一般不算很好。

尤建興此前做投資時,就發現很多被投資的企業人才回來後基本上都待在香港,只在和合作方有需要的時候才來深圳商談,「但這其實錯過了前期大腦風暴的環節。他們很多人都是博士,如果不來深圳,可能就永遠沒有機會和清華、北大這些名校的博士們擦出思想的火花。」

在他看來,可以在大灣區內打造緊密的科技小圈子,聚集不擅長普通話的港澳人士,或完全不會講普通話的外國人。政府應該牽頭,鼓勵三地創業區域,例如香港科學園和深圳前海組成創業聯盟,打造聯合辦公模式,交換會員,定期交流。

「比如說,我一周在香港待3天,然後來前海待2天,與我同類型或上下游的企業交流。」 尤建興提議道。

即便是會講普通話的港澳人才,進入廣東後,也可能會面臨一些迫在眉睫的問題。一些專業性強的行業在招人後,需要新人接受職業培訓。而目前,內地提供職業培訓的機構,不少在港澳青年中的認可度不太高。

周運賢此前在為澳門員工提供職業培訓時,就發現由於兩地教育模式的不同,他的員工更傾向於接受亞馬遜之類的國際模式的培訓。

「一小時生活圈」的交通框架已搭建

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還有多遠?圈子的主體是「人」,大灣區內「人」的流動正在加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要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這主要是指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其中,「人」的率先流動可能會帶動「物」和「資金」在大灣區內的流動。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認為,「人」的流動最容易實現。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將是今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著力點。其中,貨物和資金的自由流動,涉及到更深層次的規則和制度,而人員往來便利化相對較容易。」

相關政策正在推動。2018年下半年國務院宣布取消11項行政許可等事項,其中包括取消「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要研究為符合條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員赴港澳開展商務、科研、專業服務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簽注安排等。

要打造「一小時生活圈」,還是要交通先行。2018年,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相繼開通,內聯外通、高效銜接的基礎設施網路加速形成;而在交通配套上,涵蓋出入境簽注、粵港澳車輛往來等創新舉措已相繼出台。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形成優質生活圈是粵港澳合作的共同夢想,三地希望改進交通和口岸通關等設施,儘早地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從小居室變成大別墅,放大生活場景。

不過,這個圈還在形成當中。這一點,經常往來三地的人士尤其是商務人士,可能感受得更明顯。譚剛說:「目前,打造一小時生活圈的某些條件已經具備了,比如說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開通,已經搭建起了良好的交通框架。但是,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人口近7000萬,而東西向的交通嚴重不足,需要重點解決。另外,與過去相比,通關環境已改善很多,但是在通關後的出行感受上,還有待提高,像從一些口岸通關後,沒有公交車或地鐵銜接。」

譚剛也表示,要真正讓「一小時生活圈」發揮作用,還得激發融入的需求,比如說要讓香港年輕人願意把生活空間和工作場所搬到深圳來,「要讓他們慢慢發現,在深圳更好找工作,收入不低,配套環境也不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恆大全國9折賣房 易會滿「首秀」聚焦科創板
長三角有七個千萬級機場:第三產業是關鍵,但有瓶頸需突破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