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01

在於很多家長的溝通中,很多父母反應跟孩子制定的計劃,孩子總是不能堅持,於是陷入了「制定---放棄---再制定---再放棄」的怪圈中,最終什麼計劃也沒堅持住,孩子徹底的陷入了平庸中。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跟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分不開。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即「我能行」。這一概念是由心理學大師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班杜拉認為人們在做一件事時,自我效能會產生兩種期望,一種是結果期望,還有一種效能期望。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即對結果預判。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

比如孩子跟別人比賽時,他估計自己會贏,於是他就會參加,相反,如果他認為自己會輸,他就不想參加。

效能期望是對自己能否進行某種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即人對自己能力的推測。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對能力能成功地帶來某一結果。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會去進行那一活動。

比如,學生不僅知道注意聽課可以帶來理想的成績,而且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時,才會認真聽課。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的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影響了人們在做某件事時的態度。


02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響人們做事的積極努力程度。

當人們在面對一個新任務時,他首先對該任務的價值進行估計。如果他覺得任務難度高,不能完成時,他會消極對待抵抗,甚至完全放棄任務。

有一個自我效能感極端的例子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的概念最早是由動物學習理論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們研究發現,當狗被置於難以逃避的電擊區域時,起初它們試圖逃避,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現都無法取得成功後,它們的反應明顯變消極了,再次把它們放入相似的環境,它們便會放棄努力,雖然在新的情景下只要稍做努力就可以逃脫,這種現象就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這個經典的實驗很好地證明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棄努力。一個學生如果認為自己沒有數學細胞,數學的自我效能感很低時,就會放棄努力;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就會想出各種法去解決問題。高自我效能感者所付出的努力與任務難度成正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則相反。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02

日常生活中,父母正在用不斷的打擊消磨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打掃衛生,打碎了碗,父母就說,毛手毛腳的,能幹啥

孩子作業沒完成,父母就批評打擊,你每次都寫不完,到底行不行?

制定的計劃沒有按時完成,父母就說計劃又沒玩成,怎麼總失敗?

當孩子在某一項能力總是備受打擊後,孩子便對自己的這項能力產生了懷疑,自我效能感降低。

比如做計劃,當孩子失敗後,父母沒有鼓勵幫助,反而懷疑孩子沒計劃性,沒耐心,於是忍不住從這方面開始批評孩子,於是孩子開始懷疑自己這方面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開始降低。直接後果時,下一次孩子制定計劃時,心裡預期就是要失敗,所以孩子在執行計劃期間消極、被動,最終計劃果然失敗了。孩子就這樣陷入了不斷失敗的循環當中了。

父母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無傷害的批評,其實就是在一次次的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最終,量變產生了質變,孩子就真的「吃嘛嘛不剩,幹啥啥不行了」。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03

自我效能感如此重要,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高自我效能感呢?

提高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體驗成功。成功經驗可以提高個體自我效能感,失敗經驗會降低個體自我效能感,但是一旦強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失敗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影響。

例如,每次制定計劃都失敗的孩子很可能懷疑自己未來的計劃能不能堅持,而每次都能堅持執行計劃的孩子不會因為自己某一次的計劃失敗而降低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隨著個人成就的提高而提高。一個人的成功經驗越多,其知覺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強。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

1、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控制難度

循序漸進,因時而教,是我們一直堅持和提倡的教育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控制難度,不至於難度太高,孩子無法完成。

但是總有很多父母想贏在起跑線,提前教育孩子。

殊不知,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的,你不按照孩子發展規律教育孩子,不僅教著費力,孩子還聽不懂。關鍵是孩子不懂,父母還控制不住自己情緒,覺得孩子孩子很笨,或者不認真,就會批評打罵孩子,結果孩子也開始懷疑自己,於是自我效能感降低,覺得自己笨,不適合學習。

比如說,6歲之前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基本不具備抽象思維,所以教孩子算數時,如果用抽象的數字,比如2+3=?,他是無法再頭腦中運算的,除非你用具體的事物來代替,比如2個蘋果和3個蘋果放一起是幾個,這時候孩子就可以告訴你是幾個了。這是由人的發育規律決定的。如果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覺得孩子2+3都不會,教來你多少次了,還記不住,因此批評打罵孩子,那對不起,你的孩子是被你自己廢掉了,將來孩子真的學習不好了,真的是怨你。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一定要循序漸進,控制難度,不要布置明顯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任務。否則,就是父母在想方設法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2、及時反饋,肯定,表揚

當孩子一旦有所進步或成功後,父母要及時的肯定表揚,最好是表揚的具體些,提高孩子對這方面的感知能力。

比如說孩子畫了一幅畫,父母不要簡單的說好看,很棒這類概述性的表揚辭彙,而應該表揚的具體些,比如說」你這顏色都沒有超出線外,可見你畫的時候非常認真」、「你這個鳥的色彩搭配非常漂亮,你是怎麼想到這麼畫的?」這樣不斷表揚他某方面的能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對自己這方面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3、授權孩子

自我效能感是通過不斷的成功體驗來獲得的,而最大的成功體驗就是獨立完成,不藉助父母或者別人的幫助,這種成功體驗獲得的自我效能感是最高的,遠大於父母的表揚讚賞。

所以,作為父母在評估任務難度後,覺得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任務,應該儘可能的授權孩子,鼓勵孩子獨立完成。

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媽寶男媽寶女怎麼來的?就是父母過多的愛護,剝奪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機會,當他長大了後,跟周圍的人比,他啥都不會,啥都不行,所以只能依靠父母。

所以父母要做好簡政放權,鼓勵孩子獨立。

表面上一次次無所謂的批評,正在慢慢侵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神通奶爸「多次獲得頭條青雲計劃,既不出售焦慮,也不販賣雞湯,只講純粹的育兒技巧。

更多鏈接:科技感十足的兒童小玩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