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國的發展為何停滯了兩千年?
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的數千年時間裡,中國都是領先於世界的。中國的古人們是非常偉大的,是人類文明之光,值得全世界敬仰。
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自大。我們也要認識到,中國的古人也不能萬能的,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中國在過去兩千年的發展停滯問題。
春秋初期,千乘之國就是響噹噹的大國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一般只有幾千人。
到了戰國末期,各國動輒出動十幾萬大軍。長平之戰秦國與趙國的總兵力甚至接近百萬。秦國15歲以上50歲以下的男子全都上了戰場,有的當戰士,有的做後勤保障工作。
從戰爭規模的演變來看,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雖然處於分裂狀態,但是發展非常快。不然也不會發生「百家爭鳴」這樣的思想文化巨變。
但是,從秦朝到清朝(截至1840年),中國的經濟體制、思想文化、政治體制、軍事科技等幾乎沒有太大進步,後世各朝使用的儒家思想、中央集權制、郡縣制等都是戰國末期的產物,連教科書都是孔子的儒家經典。與春秋戰國相比,發展太緩慢了,甚至不如中世紀的歐洲發展快(注意指的是速度,不是發展水平)。
也就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造就世界第一強國的同時,也讓中國在之後兩千年陷入發展停滯。
為什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國的發展幾乎停滯了兩千年?
簡單說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老天還是比較公平的,不可能好處全讓一個國家佔了。如果中國既能獲得大一統,又發展神速,那不出800年,中國就統一世界了。
具體原因如下:
1.分裂能促進發展,統一很可能陷入停滯。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不斷相互兼并,競爭激烈。諸侯們必須禮賢下士,吸引人才,變法革新,鼓勵生育,增加人口,相互學習。想盡一切辦法壯大自己,削弱敵人。在這種生存競爭下,儒家的仁義道德是沒有任何市場的。只有務實的學問和技術才能獲得諸侯們的賞識,比如商鞅、韓非代表的法家,孫武、吳起代表的兵家,蘇秦、張儀代表的縱橫家,以及范蠡、子貢代表的大商人,魯班代表的能工巧匠等。
在這些人的推動下,東周的發展當然很快。
西歐的發展與春秋戰國時期很類似。歐洲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各國之間競爭激烈,各國戰爭不斷,相互學習,促進了各自的發展。最終產生了民族國家、議會民主、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等先進事物。
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再也沒有一個同等規模的對手。北方游牧民族雖然時有入侵,但體量、人口數量和先進程度都與中原王朝沒法比。中國沒有了學習對象,只能自學,閉門造車。不可避免的陷入停滯。
這就是孟子所講的「內部法家拂士,外無敵國外患,國恆亡」。有時候沒有優秀的對手也不是好事。
2.中國國土太大了,容易陷入內亂,不容易治理好。
中國在秦漢時期就建立中央集權加郡縣制的大帝國,對於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來說,太超前了,依靠當時的技術很難管理這麼龐大的帝國。只能靠儒家學說,讓大家取得文化認同,降低分裂風險。說白了,這也是愚民政策的一種,只不過不像「焚書坑儒」那麼明顯。
各朝代總是陷入內亂和內鬥,維持帝國的統一已經很不容易了。帝國的財力都花在維持統一上了,也就談不上推動發展了。
3.沒能突破「馬爾薩斯」陷阱。
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
中國古代王朝初期總是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然後人口增加,人口太多了以後,總是會再次爆發戰爭,人口大量減少,王朝覆滅,然後新的王朝再次修養生息,如此周而復始。
要突破這陷阱,只能大力發展商業、手工業、工業等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對外貿易和獲得海外殖民地等來吸納多餘人口。近代西歐各國就是這麼做的。
總結:還是那句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不過,像中國這樣的超大規模國家,還是有自己的優勢的。從1840年開始,中國就再次回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回到了競爭激烈的時代,讓中國在保持統一的同時,還能快速發展。而歐洲呢?歐洲則陷入了分裂加緩慢發展的階段。說好的公平呢?
大家也可以說下自己的看法,歡迎討論。
※《流浪地球》靠口碑逆襲,吳京不計片酬倒貼成影史佳話!
※把人類文明劃分為四代,美國、中國各屬於第幾代?
TAG:棟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