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突出重圍,我國科技期刊要苦練「內功」

突出重圍,我國科技期刊要苦練「內功」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當前,我國科技論文的總發文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國內高影響力的科技期刊數量偏少,致使很多優秀論文爭相『出國』。」1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薛勇彪在小組討論時說。

薛勇彪的話一出,不少委員紛紛附和。

優秀論文紛紛「出國」、科技期刊「小、散、弱」、英文期刊大多採用國際合作模式……我國科技期刊究竟該如何發展,這是眾多科技工作者憂心的問題。

指揮棒偏西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一流、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我國學術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其中,學術期刊影響力小難辭其咎。

據2017年版JCR報告,SCI資料庫共收錄8987種期刊,中國大陸的科技期刊197種,僅佔SCI收錄期刊的2%。2007—2016年全球論文引文影響力為12.80,而中國科技期刊引文影響力超過10的只有生命科學的3個學科。

「我國可以稱得上是科技期刊大國,但遠不是科技期刊強國。」薛勇彪說。

「導致中國優質論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國內科研成果和人才評價過於偏重SCI影響因子。」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忠范委員說。

在劉忠范看來,一些國外期刊,掛在名頭很大的知名期刊下面,儘管收取巨額的版面費,還是備受國內科研工作者青睞,因為只要給錢就基本上能發表。「現在有所謂的××× Index,國內很多大學和科研機構都將其作為一個新的評價指標,實在荒唐至極。一個國家、學術機構竟然甘願給特定的學術期刊站台和背書,殊不知這只是一種市場營銷策略而已。」

英文期刊與國際合作

實屬無奈

中文期刊大而不強,與此同時,國內英文期刊也遭遇重重包圍。

「近年,新創期刊多數以開放獲取(OA)的模式運行,前期國內主辦單位需要投入大量經費,造成我國大量辦刊費用流向國外出版商。」薛勇彪說,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大陸179種SCI期刊中,僅有13種期刊未與國外出版商合作。

有數據顯示,以自然出版集團2010年創辦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為例,2018年共發表5509篇文章,其中1213篇來自中國;按照每篇文章處理費5200美元計算,我國支付的OA出版費約630萬美元。還有另外一個OA期刊,我國作者在這兩本期刊上的發文量均居第二位,2018年合計支付的OA費約1060萬美元。

「另一方面,國外出版商還強勢進入中國市場,甚至在中國建立自己的編輯部,分割我國學術資源和出版市場。」薛勇彪說,除了與我國已有的英文期刊合作外,它們不斷尋求新的合作夥伴,與中國科研機構和學會合作創辦OA新刊,這些中國本土的OA期刊收取的出版費有一半或以上被國外出版商攝取,使得我國科技期刊事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對此,劉忠范認為,英文期刊與國際合作實屬無奈。有點類似於以前汽車領域,以市場換技術的做法,現階段也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掌握度,不能一窩蜂地都去做,國外也不是每個期刊都好。要做精品,不能泛濫。」劉忠范強調。

辦好期刊

也要提倡科學精神

「做好期刊也要提倡科學精神,學術要回歸科學本原。」劉忠范說,作為作者和辦刊者,都要認真對待,不能粗製濫造,不能因為刊物的影響因子而在科學態度上打折扣。

劉忠范表示,從本質上講,科研水平的高低和科技期刊沒有直接的聯繫。以日本為例,其英文期刊的水平不如我國,但這並不影響其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日本很多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都出自本土期刊,就是明證。

薛勇彪建議,要想做強我國科技期刊,希望相關部門能夠設立專項,以市場為導向,試點先行,彙集科技出版、信息網路等相關行業的人才,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國際的專業化一體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以促進我國資助的優秀期刊和優秀成果的迴流和進一步發展。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阿里原初引力波觀測站明年冬季「開測」
作為代表委員,周鴻禕劉慶峰…這一年都幹了啥?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