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電視劇《老中醫》宣傳海報

近日,由毛衛寧執導,高滿堂和李洲編劇,陳寶國、馮遠征、許晴、陳月末領銜主演的電視劇《老中醫》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以民國時期的上海為背景,由五個醫案貫穿,講述中醫翁泉海在中央政府發布「中醫廢止案」後帶領中醫同仁共同抵抗中醫廢止案並保護中醫這一民族瑰寶,卻遇到阻礙,然而步步前行的故事。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劇中主演海報

就劇集本身而言,結構內容鬆散,人物塑造臉譜化嚴重,起承轉合突兀,除了老戲骨們的演技值得稱道,著實不是一部上佳之作。而從「一部大熱劇是否能夠帶熱一個行業」來討論的話,觀眾也許能夠通過《老中醫》這部作品對中醫有進一步的了解,可以帶動大眾對中醫藥的關注、認識和學習。看了《老中醫》很多人會問,啥是中醫?只是區別於西醫的稱謂嗎?接下來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中醫的歷史演變,了解#你不知道的中醫#,絕對的正史哦!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伏羲八卦圖

中國醫藥文明,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字尚未創造之時,人們早就口耳相傳,述說著非常豐富的醫藥文明初始的史實。例如:伏羲畫八卦、制九針而始有醫理針術的傳說;神農嘗百草而始有藥物的傳說;黃帝與諸位醫臣論醫理而始有醫學體系的傳說,都生動地反映了中國五千年醫藥文明的根基源頭。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首先有必要討論一下,什麼是醫,什麼是中醫。何謂醫?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說:「醫,治病工也"。在釋「醫」時指出:「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從酉」,醫從殹,病聲之意:下為酉,即用酒所以治病也。因此,古代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另外,「醫」字還有一種寫法,即「毉」,當是上古巫醫未分之狀況的反映。春秋左丘明《國語.越語上):「公整守之」;宋代沈括《蘇沈良方》亦記有「毉師只有除翳葯,何有求明葯」。可見,歷史上曾存在著醫未勝巫的歷史事實。應用酒與酒類製劑,應當是醫較早用於治療疾病的有別於巫術的重要手段。《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在醫師管轄之下,又有食醫、疾醫、瘍醫與獸醫之分。此時的民間稱謂,多有一定的隨意性,常隨醫家所長而稱呼之。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孫思邈畫像

在一二百年前的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是否有人使用過「中醫」一詞呢?有的,但與近現代所稱的「中醫」,具有顯然不同的內涵。例如:唐代孫思邈稱:「古之善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可見,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孫思邈所處的時代,所謂「中醫",是與「上醫」「下醫」並用,以評估醫師技能的高下。在評估醫師診斷水平時,孫氏又說:「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在評估醫師把握診療疾病的時機時,強調「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並特別指出「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從他精闢的論述可知,當時所謂「中醫」,只是界於藝術高明的「上醫」與水平低下的「下醫」之間,屬於中等水平的醫師群,顯然有別於現代所謂「中醫」的內涵。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五千年來,中醫學文化史上對醫師的稱呼,有著很大的演變。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一書,大多以黃帝問、岐伯等醫家答的體裁,論述中醫理論,提到了僦貸季、岐伯、雷公等十多位上古名醫。對這些名家,尚未使用「×醫",或「醫×」的稱謂。直到殷商時期,在醫療行業中,出現了居於統治地位的「巫醫",但以「醫」為稱者仍很少見。公元前5世紀,秦多名醫,如醫緩、醫和,他們以出色論述晉侯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明確提出非鬼神致病說,指出陰、陽、風、雨、晦、明六淫致病理論等,而名垂千古。和、緩,是其姓氏,醫為其職。與此同時,人們以吉祥鳥喜鵲,稱謂自己心目中敬重的醫師,秦越人之名「扁鵲」即緣於此。這些事例,標誌著與巫分立的民間醫療職業在此期已形成。

考古發現之戰國鈢(璽)中,有「事瘍」、「事癰",或「王瘖」、"郭痤」等。「事瘍」、「事癰」,即從事瘡瘍、癰疽治療的醫師;「王瘖",即治療失音、嘶啞之王姓醫師;「郭痤",即治療痤瘡之郭姓醫師。這些記載,反映出戰國前後醫師的稱謂特點。這類稱謂習慣,有的沿襲至今,如「小兒王」、「王小兒」等。這類稱呼,在春秋戰國時期比較普遍,結合李悝《法經》在敘述農民一年的生活費用時,已有醫藥費用一項,可以想見,當時已有以醫為職業,以收診療藥費為生活來源的專門醫師。

秦漢時,為皇帝、宮廷醫療保健服務的醫師,多稱之為「太醫」、「侍醫」、「乳醫」等,官職有太醫令、太醫丞、侍醫長等。或有以「工」稱呼醫師者,如「醫工」、「上工」、「中工」、「下工」等,這一稱呼也沿襲了約千年之久。例如《內經·素問》在強調預知、預防、早期治療時,明確指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上工救其萌芽」。《內經·靈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治癒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可知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醫師也稱之為「工」,按其水平之高低,又有上工、中工、下工之區別。漢朝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之製藥器皿,就有刻著「醫工」字樣者,出土後被命名為「醫工銅盆」。「醫」與「工」,在此一時期均為醫師之稱謂。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劉勝墓出土製葯器皿「醫工銅盆」

隋唐至明清時期,醫師的稱呼由於時間、地域與學術水平之不同,有著較大的變化。除了「太醫」、「大醫」、「御醫」、「侍醫」在宮廷繼續沿用外,民間則多稱之為「醫生」、「先生"、「儒醫」、「世醫",等等。以地域之別,南方多稱之為「郎中」:北方則習慣稱之為「大夫」。此外,如「衙推」、「鈴醫」、「走方醫」、「坐堂醫」等,則以其兼巫術算命之術,或以其行醫招示、行醫方式而稱之。另外,根據醫術高低或有否欺詐,稱呼也有區別。例如:明朝徐春甫《古今醫統》,「俗雲明醫不如時醫」。徐春甫所說「明醫",即明白之醫,或稱「名醫」。所謂「時醫",即時來運轉之醫,或靠權貴捧成名醫,一般均系醫術並不高明,甚至為庸醫之流,反而門庭若市者。所以,《保生寶鑒》一書評稱「委命於時醫,亦猶自暴自棄,甘於溝壑者何異哉?」時醫亦稱「福醫」,即醫術低下,但有福氣之謂。明朝繆希雍《本草經疏》言:「外此則俗工耳,不可以言醫矣。」將俗工歸之於福醫之列。繆氏還給太醫與儒醫之間畫上等號:「故昔者太醫,今之儒醫。」!實際上並不盡然。因為,太醫之中並非均系「讀書窮理,本之身心,驗之事物,戰戰兢兢,求中於道,造次之際,罔敢或肆者也」。其中不曾深研醫術者並不罕見。儒醫,大體上始於宋,他們多受范仲淹「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影響,因儒仕不通而改業為醫者。儒醫知識淵博,多能系統研讀,掌握醫理、醫術,思考、探索與研討醫學理論,他們貢獻卓著。而太醫僅多服務於宮廷,在醫理、醫術研討上,鮮有能與儒醫相比者。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世醫」,也是晉唐乃至明清時期千餘年間對世代為醫者的一個尊稱。其實,「世醫」之稱謂應當更早。《禮記·曲禮下》:「醫不三世,不服其葯。」何謂三世?綜合諸注家之釋,不外「父子相承至三世」,或「一黃帝針經,二神農本草,三素女脈訣,不習此三世之書,不服其葯"。如孔子所稱之父子相承至三世之醫師,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世醫。《漢書·樓護傳》:「父世醫也。」由於樓護出身世醫,曾隨父由山東到京城長安行醫,頗得貴戚、長者之愛重。南北朝時,徐家是世醫的光輝代表。其第八代傳人徐之才(505~572),繼承發揚徐熙、徐秋夫、徐道度、徐叔響、徐文伯、徐騫、徐雄等,家學淵源,以高超醫術,應北魏帝詔,授金紫光祿大夫等職。由於藥石多效,方術益妙,又封西陽郡王;故徐之才又稱徐王,撰有《徐王八代家傳效驗方》行世。唐朝孫思邈稱其「位望隆重"。明代戶籍制度沿襲元代,管理更嚴,戶口分為民、軍、醫、儒、灶、僧、道、匠等。醫戶之家,必須代代有人繼承醫業,不許變更。明律規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若詐冒托免,避重就輕者,杖八十」。規定太醫院每三年要清查造冊一次。明代的醫戶籍,形成了眾多的世醫出身的醫生。明代還對醫戶之世醫進行考試定級,優者晉陞醫官,良者定級醫士,較差者名為醫生。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影視劇中太醫形象

公元20世紀的中國,是一個社會劇烈動蕩,帝國主義列強侵佔統治、革命反革命鬥爭激烈的政治變革時期,也是一個由亂到治,由衰敗到圖強進步,對比顯明的歷史時期。中醫在這百年之中,既是遭受到殘酷取締的血淚史,也適逢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復興創新的巨大進步的喜笑顏開史。

#清風計劃#啥是中醫?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經歷了什麼?

韓劇《大長今》以朝鮮王朝歷史上首位女性御醫為背景的勵志歷史劇

中醫自公元四五世紀始,先後傳入朝鮮、日本、越南、東南亞、阿拉伯與歐美,特別在日本、朝鮮等國,曾發展成為其主體醫學。近半個世紀以來,中醫針灸、中藥等,已傳至一百四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在不少國家與地區,還相繼取得了合法地位。中醫早已不單是中國人民保健的醫學,19世紀前,即早已為人類所共享,20世紀50年代以來,她更加廣泛地成為人類共享的醫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