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把脈靠「演技」?多了解一些再下結論吧!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診斷學》、《實用中醫診斷學》、《世界傳統醫學診斷學》
「中醫把脈,全靠演技」——這是近些時候,坊間流傳的有一句「質疑中醫」的流行語。
說這話的人,自然有其道理:當下不少中醫師,診脈的時候「按」上那麼一小會兒,「按」的時候甚至談笑風生,和周圍的人不斷交流。然後就用電腦開藥。這能「按」出什麼來?就算是有些中醫師,診脈的時候看似沉思不語,隨後問上三言兩語,多了半句話也不肯透露,然後就直接開藥了。這裡面難道沒有「表演」的成分嗎?
由此可見,這個「診脈」,似乎成了開藥之前的「表演環節」了。這就讓患者,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
這樣的言論,足可引起重視。這體現兩件事:一,大多數人,對中醫診脈的了解太少。二,的確有那麼一小部分醫者,對診脈這件事,做得不夠到位,於是引起了很多人對中醫脈診的整體性質疑。
首先,本訂閱號想告訴您的是,中醫脈診在整個診療過程中,扮演著特別重要的角色。
您知道嗎?從前的中醫師,對診脈這件事是有這幾份敬畏之心,甚至有朝聖之感。要知道,從前那些有名的郎中,早晨起來為第一個患者診脈之前,務要沐浴、焚香。尤其是雙手,務必清洗乾淨,清理指甲。然後,端坐診案之前,調息寧神,做到周遭無半點聲音,心中無半絲雜念,然後再去診脈。診脈期間,患者、家屬不可以說一句話。
為何如此看重診脈?因為深諳其理的人,的確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舉個例子說吧。話說一老中醫(為了避免廣告嫌疑,故略去姓名),曾有一次接到某大型西醫院的會診邀請。患者發熱不退,用了很多藥物都不見效果。西醫幾乎束手無策,於是請他會診。老先生來到病房,看見患者,二話不說,開始診脈。這一過程中,病房內眾多專家學者圍觀不語,室內一片安靜。只有老先生的假牙,在嘴裡時不時發出聲響。整個過程持續了有10分鐘左右。正當眾人疑惑之際,老人家脫口而出五個字:「半表半里證」!隨後囑身邊人記方。方子抄好,老人家確認無誤,遂趕了回去。第二天,西醫院打來電話,告知患者身熱已退。專家學者們無不稱奇。
你看,診脈,真的不是裝腔作勢。
到底什麼是診脈呢?診脈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其實,咱們老百姓所說的「診脈」、「把脈」,指的就是「寸口診法」。除了寸口診法外,診脈還包括三部九侯診法、人迎脈診法、趺陽脈診法等多種內容。其中,除了寸口診法外,剩下的當代基本少用,甚至不用了。寸口診法之所以能保留下來,除了診斷過程相對方便外,更在於其重要的意義。
中醫講,「寸口為脈之大會」。就是說,我們一身的氣血,在經脈中流行,起始於手太陰肺經所及之寸口,然後遍布周身,循環五十度,又終止、復會於肺經寸口處。在整個過程中,氣血流經了身體所有臟腑,蘊含著一身氣血精津的變化。每一臟腑的異常,都會影響到寸口處氣血的運行。所以,通過這一個小小部位的脈道的觸摸、感受,可以推知全身的臟腑狀態。這可以說,是寸口診脈的最主要的原理依據了。
一般來說,寸口處靠近腕橫紋部位為「寸」,依次為「關」、「尺」,共分三部。這三部,各有所屬。雖然對這個問題,歷代醫家頗有些爭論,但是總地來說,目前公認的規律是,左寸主心與膻中,左關主肝膽和膈,左尺主腎、膀胱和小腸。右寸主肺和胸中,右關主脾胃,右尺主腎和大腸。
所以說,這診脈,的確是有充分依據和理論體系的。它是祖國傳統醫學千百年來經驗積累所形成診斷方法,來源於實踐和臨床,並且反覆運用於實踐和臨床。其科學性,本不應該被質疑。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部分從業者對診脈這件事,的確做得不夠細緻和理想。
舉個例子吧。比如說診脈過程中所講究的一個「靜」字。
看官有所不知,在從前,醫家診脈是分時候的。什麼時候呢?就是早上起來。因為早上起來的時候,人的精神、神智、臟腑機能等,都處於未受打擾、最為本真的狀態。這個時候的脈象,是最為真切的。所以此時診脈,最能看出問題。但是實際上,嚴格要求這樣做是不現實的。所以,醫家退而求其次,只能嚴格要求診脈時的「安靜」條件。只有安靜,才能讓患者氣血恢復如常,才能讓醫者心情如水。這樣才能在診斷過程中「明察秋毫」。
但遺憾的是,如今不少中醫從業者,一邊診脈一邊說話,甚至做一些和診療活動不相關的事情,這嚴格來說是不對的。若是大型醫院,患者眾多,人潮流動,要想徹底安靜,已經不可能。
再有,診脈的過程,醫生自己一定要調和氣息。就是說,你給人家診脈,你自己的呼吸要均勻,不能亂。為什麼呀?因為從傳統中醫理論角度來說,醫者需要根據自己的呼吸狀況,來細數患者的脈搏,從而來推斷患者脈象。正常情況下,人每分鐘呼吸16到18次,每次呼吸脈動4次,間或5次。醫者不能準確感受患者的呼吸,但是可以拿自己的呼吸作為標尺,來衡量患者的脈動是否正常。這就更意味著,醫者診脈時必須心平氣和,保證自己的呼吸是正常的。
但是,今天的中醫師,能否百分之百在診脈的過程中,都心平氣和、呼吸均勻呢?
當然,還有診脈的時間。一般來說,診脈的時間,再短不能少於一分鐘。也就是說,不能少於50次脈跳的時間。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候五十動」。若少於一分鐘,診脈的過程是不完整的,難以體察真正的脈象。
當然,診脈還要顧及氣候變化對人脈象的影響,更要拿捏選指、布指、運指是否得當。這些就更複雜了,我們就不多說了。
總而言之,儘管當代,可能有部分從業者,對於診脈技法的鑽研不夠到位,對診脈的技術不夠純熟,對診脈的重要意義不夠了解,影響了寸口診脈的準確性,但是這不能抹殺中醫診脈在整個診療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真正的診脈,是一件嚴肅和神聖的事情,是科學而嚴謹的,是決人生死的大事。對此,我們應有清醒客觀的認識。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一片樹葉治脫髮!千年謊言,還是咱們不會用?
※三味葯,打碎失眠「關係網」!泡水裡喝就行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