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時光機,看看150年前的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
除去中學歷史課上所學,相信很多80後、90後對幕府末年至明治維新這段歷史的興趣,是從《銀魂》開始。
男主角坂田銀時帶著我們認識了一大幫以幕末時期真實存在的人為原型的角色,武士、大名、將軍、農民、浪人、商人、忍者……人物幾乎遍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從前我也只因為喜歡某個角色,去看了與其有關的作品,但若將視野放到歷史時間線上來,是時代和環境造就了這個人。同樣是內憂外患、被強開國門,這個當時落後弱小,國庫空虛,一無盟友二無艦隊三無現代化軍隊的日本,僅用一代人的時間,就迅速從一個封建制國家跨越成為現代的工業文明國度,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銀魂》的背景設定與現實十分相似:江戶幕府末年,天人(宇宙人)來襲,為數眾多的武士和攘夷派志士都參與了戰鬥。幕府卻擅自與天人簽訂不平等條約,准許他們入國,其後更頒布了「廢刀令」,奪走了武士的刀。
歷史上,德川幕府末年,將軍掌握著實際的政權,天皇和宮廷被幽禁在京都。日本與清朝一樣,仍處於閉關鎖國時期,等級制度嚴苛,封建制度腐朽。統治者重農輕商,農民負擔著沉重的苛捐雜稅,町人(即商人)則處於社會最底層,統治者用無數條令來限制他們的方方面面。武士漸漸淪為多餘之人,部分武士成為浪人,沒有效忠的對象,也沒有固定職業。面對這樣的重壓與貧困,農民開始抵抗,各地暴動頻發;浪人、下級家臣發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他們渴求學習西方知識,並將這些知識改良運用到日本國內。
與此同時,西方工業革命則給歐美國家帶來了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也使他們加大了殖民的步伐。在印度、中國之後,日本成為他們的第三個落腳點。正當日本國內封建制度陷入混亂,處於叛亂洶湧、政治不滿的頂峰時期,德川幕府發現自身還處於外國侵略的威脅之下。1808年,英國首次試探日本這一孤立小國的防禦力量;1824年英國士兵掠劫鹿兒島中灣的大隅群島;直到1853年美國「黑船來航」,正式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次年簽訂《日美和親條約》。
但對於日本來說值得慶幸的是,當時國際局勢趨於複雜,而英國傾注全力在中國的土地,即使被迫打開了國門,日本卻沒有淪為殖民地,還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有識之士意識到他們需要快速建立起一個現代化國家抵禦外敵入侵威脅。這樣一支隊伍出現了:
武士,他們蔑視商人和外國人,但在鬥爭中又無意間加深了與這兩類人的關係;大名,參與其中,只有一個目的:以本藩控制下的政權取代德川幕府的專政統治;浪人,有些加害外國人,有些冒著生命危險學習西方語言和思想;商人,他們以財力支持革命;農民,反對當地官吏的暴政或增稅,他們不關心國家的政治。
這個隊伍推翻了搖搖欲墜的德川幕府,建立了新政權,這個政權的領導者,就是明治天皇。
明治維新,可以說是商人階層和下級武士聯盟的政治結果。維新,需要智慧、需要英勇,還需要錢。在新政府繼承幕府的爛攤子後,有了町人的財務支持,重建國家才成為可能。幕府時期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町人,成為倒幕勢力的領頭人。
下級武士始終處於戰鬥先鋒位置,成為維新運動的領導人。明治時代的偉大人物層出不窮:大村益次郎、廣澤真臣、木戶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等等。在長州藩所屬的下關收到四國聯合艦隊猛烈炮轟之時,高杉晉作脫穎而出,他和他的「奇兵隊」——通過招募、訓練而成的一支義勇軍隊伍,由富農、小市民和浪人組成——以非凡的謀略戰勝了幕府將軍的軍隊,成為了日本實行普遍徵兵制的先驅。在各藩中,年輕的武士和藩內的財政助理成為了官僚,他們積極推行改革,意識到在面對威脅時,必須要實行徹底的軍事和經濟改革,建立一個中央集權政府。
農民的處境卻有些尷尬,政治改革雖然有所成效,工業化無法同時進行,農民在改革初期彷彿置身事外。要交的稅並沒有變少,還要承擔新政府的開支,還要面對高利貸商,原本對改革抱有的希望一旦落空,反抗便會加劇。於是在明治維新的過渡時期,農民的暴動越來越激烈。
這場至上而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改革終是成功了,它像一場徹底的室內清掃工作,為發展迅猛的資本主義勢力掃清了障礙。「室內的塵垢就是德川幕府的身份等級制度,它表面奢華但實質已發生霉變,這種陳舊糟粕必須要丟棄,而且在清理塵垢的過程中,必須要將門窗打開,讓西方科技和文化之風吹入室內,使久經閉塞的空氣煥然一新。」
《日本維新史》
作者:[加]赫伯特·諾曼 著丨新星出版社 2018.11
—END—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