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取名用字的時代性與地域特色

中國人取名用字的時代性與地域特色

存在決定意識,人的取名用字總要受到時代環境和地域的深刻影響。老一輩的人名中,帶有「福祿壽喜,榮華富貴」等字眼的比較多。新中國成立後,這一類名字就大大減少了。

中國人取名字的時代特徵

新中國成立後的人名用字,往往隨著歷次重大政治運動或社會變革而變易,有著強烈的時代特色。各個時代用的比較多的名字有:

建國初期(1949~1950年):鄭解放、秦建國、葉南下、高正明。

抗美援朝時期(1951~1953年):宋衛國、方衛平、鄧援朝、姚抗美。

20世紀50年代中期(1954~1957年):高建設、申互助、童和平、張建強。

大躍進年代(1958~1959年):孟躍進、潘勝天、戴紅花、王超英、方衛星。

三年困難時期(1960~1962年):任自力、林更生、沈抗洪、宋圖強。

20世紀60年代中期(1963~1965年):錢志農、董加耕、高學雷、艾學鋒。

文革時期(1966~1976年):董文革、張要武、鄭紅衛、於立新、徐衛紅、陳興無、李造反、齊忠紅、何向東、陳衛東。

文革後:韓振興、李躍華、朱富旺、姜文明、申學文、黃從禮、高四化。

文革中,有許多包含「紅」、「東」、「衛」、「兵」等字的名字。1984年的統計結果顯示,取名用「紅」字的頻度越來越高,新中國成立前僅佔0.136%,而到文革期間,則猛增至2.151%,躍居人名用字的首位。這是人名用字隨時代而變化的典型例證。

改革開放後,父母更喜歡好發音、聽起來順耳的名字。如果名字中有「勇」、「偉」、「娜」、「麗」等字的話,很可能就是80年代初出生的。在90年代,名字更是千姿百態,名字中多有「雨」、「晨」、「宇」、「飛」等字登場。

中國人取名字的地域特點

筆者在重慶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某日去醫院就診,一位素不相識的老醫生問了姓名、年齡後,不禁高興地說:「可把你找到了」。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老醫生解釋說,他是浙江紹興人,已有數十年沒回故鄉了,計劃退休後回去看一看,很想找一個同鄉人了解一下去紹興的交通情況。他見我的名字中有一個「根」字,於是斷定我是紹興人。一問果真如此,我是在紹興市上虞縣出生的。

原來,紹興人取名用字喜歡選用「根」字,筆者小學同學的名字中,就有許多「根」,如龍根、壽根、苗根、志根、學根、連根等。魯迅先生一歲時曾被大人領到長慶寺拜一個和尚為師,師父給他取了一個法名,就叫「長根」。魯迅的筆名「長庚」就是由「長根」來的。

紹興人還喜歡選用「阿」字取名,如阿貴、阿兔、阿三、阿芳、阿娟、阿林。此種風習在浙東乃至上海都較流行。「阿」字在紹興、上海話中結構能力十分強,它經常作為詞的前綴出現,用途甚廣。如用來表示疊字,伯伯、叔叔、哥哥、姐姐,可叫為阿伯、阿叔、阿哥、阿姐;用於子女排行,可叫為阿大、阿二、阿三……其他還有各種用途,如「我們」叫阿拉,反應遲鈍叫阿木林,對小孩子昵稱阿囡。「阿」字真是趣味無窮,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

由此看來,取名用字深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住在海濱的人取名愛選「海」字,如方四海、俞在洋、張東海;住在山區的人,則喜歡與「山」相連,如陳樂山、范雪山、潘仁山、張越嶺、姜曉嵐;江南水鄉的人名用字多機巧、婉麗;塞北大漠的人名往往曠達、豪放。

取名用字最能體現地域性特徵的是山西人,山西人取名有兩大特點:

一是愛用反義詞。為人父母者,總是盼子成龍,望子女長得俊俏,而山西人給孩子取名卻偏偏喜歡選用丑、賴、傻、憨等貶義字,如醜醜、二丑、丑蛋、醜女。其實小孩並不醜,而是父母愛至極點,故意反說。孩子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取的名字卻是賴小、小賴、賴狗、傻寶、傻傻、憨子。孩子瘦弱膽小,父母就給他取以兇猛強悍的動物名字,如虎娃、龍龍、虎子等。

第二個特點是具有強烈的祈壽意味。孩子生下來比較嬌嫩,難免有小病小痛,父母就選用某類堅硬、結實的東西用作孩子的名字,希望孩子長得強壯有力,如石頭、石柱、鐵蛋、鐵柱等。為了防止孩子夭亡,取名往往選用富於力度色彩的動詞,如鎖柱(住)、拉柱、扣柱、栓柱、留柱等。如果已有孩子夭亡的先例,那麼就在以後出生的孩子名字中,加上「補」「還」「來」等字,如補金、補貴、還中、來寶等。

從前,廣東人取名愛用「帝」字,如孫中山先生的幼名就叫「帝象」。孫中山的幼時塾師叫鄭帝根,鄰居有叫楊帝卓的;最初參加興中會的檀香山粵籍華僑中有陳帝裳、許帝有等。據史料記載,孫中山少年時代還用過「孫帝朱」的名字。

廣東海陸豐一帶,到處都有佛祖廟、媽祖廟等,男孩子的名字使用「佛、娘、媽」的很多,大約每三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名叫「佛生」「娘包」「媽祿」之類。不過這是以前的情況,現代人名已有很大不同。

取名用字的地域性特點主要體現在農村地區,而在城市區域,人名用字的地域性特徵就趨於淡化。這一方面是由於城市居民來自各地,流動頻繁,甚少「封閉性」的地域觀念;另一方面,高層次文化水準決定了取名用字的高雅性、理想性傾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是如何從黨員「總理」成為全民「國父」的?
王漢斌:憶北平和平解放前後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