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瞎捂!過來寶媽傳經:用這個「穿衣公式」,娃已五年沒生病
文 | 幸孕姐
俗話說,「春天孩子面,一日臉三變」。初春季節,乍暖還寒,寶寶的免疫力不及成人,需要通過春捂來防止寒氣入侵,然而,春捂≠瞎捂,下面幾種錯誤不要犯,捂錯了反而會讓孩子生病感冒——
本文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一、春捂的三個誤區
誤區1:「春捂」就是要穿很多衣服
有一種冷叫做爸爸媽媽覺得你冷。初春之季,很多地區已經春暖花開,熱情的太陽公公已經正式「值班上崗」,可是很多父母依舊視而不見,因為擔心孩子受涼,還是會給他們穿很多衣服,更有甚者會全副武裝,從頭包到腳。
殊不知,孩子的體溫調節中樞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比較怕熱,加之他們的活動量比較大,而散熱能力又不及成人,如果穿得過多,反而容易出現「捂熱綜合征」,致使其出現高熱、缺氧、身體脫水等危機,據統計,捂熱綜合征以1歲以下的嬰幼兒最為常見,每年的11月~次年4月為發病的高峰期。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穿得過多而造成的。
誤區2:「春捂」就是要從頭捂到腳
兒科醫生認為,最為科學的春捂方式就是有針對性地將局部捂好,講究「三暖、兩冷」:
三暖:小腳丫、後背、腹部三處要保暖。因為這些部分比較重要,分別與上呼吸道、肝臟及組織器官以及消化系統有著密切的關聯,加之他們是身體比較脆弱的部位,容易受到寒氣的入侵,因此,平時要將這三處列為重點關照對象,做好保暖工作。
兩冷:頭部以及胸部要適當「冷一點」。因為頭部是大腦神經中樞的所在地,雖然皮膚薄,可是血管比較多,加之寶寶的汗腺不夠發達,所以頭部是其最大的散熱廠,如果捂得過熱,身體無法及時散熱,頭部集聚了大量的汗液,可能會刺激頭皮發癢,甚至誘發毛囊炎。此外,寶寶的上身也不要穿過多的衣服,以免胸部受壓,影響呼吸功能。
誤區3:「春捂」就是整個春天都要捂
初春季節,天氣忽冷忽熱,且常有寒潮來襲,寶寶的免疫力不及成人,如果受到風寒的侵襲,可能會使得血流的速度變緩,從而引起感冒、肺炎、氣管炎、哮喘等疾病,所以在初春的季節需要適當地捂熱。
而隨之氣溫的逐漸上升,寶寶的防禦系統逐漸蘇醒過來,如果依舊繼續捂熱,可能會造成「捂熱綜合征」,還可能使其免疫力降低,將來更容易生病感冒。
二、寶媽傳經:如何科學「春捂」
來看一位寶媽的絕招,她用這個「穿衣公式」給寶寶春捂,寶寶五年春季沒生病——
1、記住三個數字指標
溫差超過8℃是春捂信號:當晝夜溫差超過8℃時,說明早晚的溫差較大,已經正式進入「春捂」階段,要注意給孩子保暖。晝夜溫度小於8攝氏度,則不用春捂。
氣溫超過15℃是脫衣信號:當氣溫超過15℃時,寶寶的身體完全能夠適應春天的氣溫,就要慢慢減少穿衣量。如果有出汗現象,記住先把汗液擦乾後再脫。
7天為「春捂」考察期:當氣溫超過15℃時,寶媽可以再捂7天比較保險,讓孩子的身體逐漸適應氣溫的變化,然後再去考慮脫衣。
2、觀察孩子的生理指標
首先要觀察他們是否存在出汗現象,如果有可以適當減少衣物,如果沒有則不用急著幫忙脫衣,其次就是觀察是否存在上火癥狀,是否還伴隨著小便次數少、尿液偏黃,大便乾結、嘴唇乾燥起皮、眼窩凹陷、眼屎偏黃等變化,如果存在說明孩子已經上火,需要減少穿衣量,反之則可以繼續捂。(lyj)
※為何生男孩比生女孩更傷媽媽身體?原來是體內的它在作怪
※寶寶上幼兒園被勸退,入學前娃這幾方面沒達標,存在三種隱形傷害
TAG:母嬰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