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人都嘲笑為打火機的「謝饅頭」, 是怎麼打贏戰爭的?
若論二戰時裝甲戰鬥車輛技術最高的國家,當然數德國以及被德國逼出來的蘇聯,至於原因,德國純屬設計水平一般,但高質量的零件加工和整體工藝把德國坦克送上了戰無不勝的寶座;讓蘇聯雖然工藝低劣得令人髮指,但設計異常出色,數量也恐怖,就像T-34,硬是靠著5.3萬輛產量的坦克海淹沒了德國,此消彼長之間,兩國也就難分伯仲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相比起蘇德兩國不斷湧現的優秀坦克,貢獻出諸多優秀武器的美國似乎氣短得多,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就沒有特別突出的裝甲戰例,馬利諾沃村之戰和波卡基村之戰都是德國人唱主角,英國人和蘇聯人當配角的經典戰鬥,基本輪不上美國人在裝甲戰中有存在感。
美軍裝甲部隊不乏巴頓、艾布拉姆斯這樣的名將,但美軍裝甲兵籍籍無名多半還是因為裝備不給力,主力裝備M4「謝爾曼」中型坦克在整個二戰期間共生產了4.9萬輛,不比T-34少,但士兵們對「謝爾曼」的評價卻不高,因為在面對德軍「虎」、「豹」甚至只是Ⅳ號坦克時,「謝爾曼」都只有挨打的份,有時甚至連逃都逃不了,在整個二戰過程中,「謝爾曼」與「虎」式的戰損比達到5:1。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謝爾曼」,首先美軍比較依賴空中支援,對地面裝甲突擊力量的要求也只是夠速度即可,對火力和裝甲的要求並沒有多高,所以當「虎」式用上88毫米「反一切炮」和100毫米前裝甲的時候,「謝爾曼」還只有75毫米短管炮和76.2毫米裝甲,而且美軍裝甲兵直到1943年在北非才算第一次與德國同行交戰,而德國人之前已經與英軍裝甲兵鏖戰一年有餘,作戰經驗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人們只看到了被德國虎豹碾壓的「謝爾曼」,卻沒有看到被盟軍空中優勢劃為一堆堆廢鐵的「希特勒動物園」。
在歐洲戰場被碾成渣的「謝爾曼」來到太平洋,儼然成了如「虎」式一般令人敬畏的存在,關鍵原因還是日本那些噸位可憐的「豆戰車」根本打不動「謝爾曼」,45毫米反坦克炮角度稍微便宜點也打不穿「謝爾曼」的前裝甲,以至於美軍猖狂到把「謝爾曼」的主炮拆了,換上火焰噴射器和推土鏟專攻日軍工事和壕溝,把不知多少日軍埋葬在太平洋的小島上。
「謝爾曼」作為中型坦克,當然不能和蘇德的怪獸們一較高下,但它依然是二戰戰場上最好的中型坦克,這不是因為它火力多強,戰鬥力多高,而是因為它更適合戰場,更適合美軍的實際情況,比較簡單的結構和雖容易起火但可靠的汽油發動機使得「謝爾曼」易於戰時大量生產,即使有大量戰損也能快速補充,相比起性能強悍但費工費力的「虎」式在整個戰爭中也就生產了1300多輛,還是「謝爾曼」更適合世界大戰這種高消耗的戰爭。
※95式步槍和95式班用機槍有哪些不同?
※波波沙衝鋒槍橫行巷戰, 為何戰後迅速消失?
TAG:威武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