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火器有多先進?各種火繩槍獨步戰場,還研發了最早的機關槍
火器的製造和運用是明代軍隊更新裝備的重要標誌,在我國軍事技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火繩槍的大規模使用,更是讓明代中後期的武器裝備得到了質的的飛躍,也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武器專家」,其中又以萬曆年間的軍事專家趙士禎的成果最為顯著。
趙士禎,字常吉,號後湖,樂清人。祖父趙性魯官至大理寺副卿,博學多才,趙士禎受其祖父的熏陶,自幼聰明好學,於萬曆六年(1578年)被授予鴻臚寺主?,任職18年後受召入直文華殿。至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又晉陞為中書舍人,十餘年後去世。
趙士禎從小生活在沿海地區,曾屢受倭寇的襲擾,連家人也被擄去。因此,他深受被侵略之苦,關心國家前途,注意研究軍事技術等書籍,留心訪求神器。他從抗倭名將戚繼光、胡宗憲的部下了解倭寇所用火器的情況,認識到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他還和在抗倭作戰中屢立戰功的林芳聲、呂概、楊鑒等人探討火器的研發和製造。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當趙士禎在溫州同鄉游擊將軍陳寅處見到火繩槍後,即訪求因進貢而留居北京的土耳其掌管兵器的官員朵思麻,親眼看到了「嚕密銃」,並詢問了該銃的製造和使用方法。爾後精心研究,全力仿製,製成嚕密銃,並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獻朝廷,請求擴大製造,以收防倭制虜之效。
之後,趙士禎歷經艱難困苦,不惜自解私囊,散金結客,先後製成火繩槍十餘種,其他火器與戰車十多種。更重要的是,他還以多種文體撰寫了《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等研製火器的論著。其中《神器譜》全書共有6萬餘字,附圖200餘幅,集中反映了趙士禎在各種火繩槍與其他火器的研製與使用方面取得的成就。
趙士禎研製的單管火繩槍甚多,除了嚕密銃外,還有掣電銃和鷹揚銃等,這些不同的銃火力不一,大小各異,其射擊方式或站立後蹲跪,裝備部隊後,可以形成有效的火力網,對遠近的敵軍形成巨大的殺傷力。
除了單管火繩槍外,趙士禎又致力於多管火繩槍,這或許是中國武器裝備史上最早出現的「機關槍」了。「迅雷銃」是趙士禎所創多管火繩槍的典型代表,該銃由5支銃管組成,重約10公斤。單管長2尺多,形似鳥銃管,但其管後部微呈弧形,銜於一個共同的盤上,成五角形分布。
管身安有準星、照門,5管的中央有一根木杆作柄,木柄中孔成筒,內裝火球1個。柄端安有一個鐵制槍頭,柄上安有一個機匣作發火裝置,供5管共用,依次輪流發射。5管的前半部,安裝有一個共用的圓墊式牌套,牌套用生牛皮做表裡,內裝絲棉、頭髮絲和紙,中間一個大圓孔,周邊有五個方孔,木柄和5支銃管分別從孔中通過,使牌套與銃管的軸線垂直,以便遮擋從敵方射來的銃箭,具有銃盾的作用,可保護射手。
迅雷銃在發射前,需先將5支銃管裝填好彈藥,使之處於待髮狀態。用發射牌套將5管套上,然後支於架上。準備就緒後,射手左腿前踞,右腿後跪,左手托銃尾後部,銃柄夾於右腋下,用右手點火發射。5管彈藥發射完畢後,還可用火點燃木柄中的火球,使其噴射火焰制敵,當士兵和敵人交戰時,將銃身倒轉,以鐵制銃槍頭刺敵。可見迅雷銃集「機關槍」、「火焰噴射器」、「刺刀」三種兵器於一身。
多管火繩槍是利用火繩點火發射的新型軍用槍,他設計巧妙、裝填方便、射速快、殺傷威力大。趙士禎所研製的多管火繩槍大致與歐洲多管火繩槍同期問世。這說明東西方火器研製者在提高火繩槍射速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是同步的。
趙士禎一生痴迷於火器,達到了「似醉若痴」的地步,可以說是一位具有獻身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火器研製專家,他所研製的火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對明末清初的火繩槍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遺憾的是,趙士禎開創了這一大好局面,卻後繼無人,讓中國的火器發展陷入停頓。
※天京陷落後曾國藩處境堪憂,李鴻章卻不念舊情落井下石逼其退位
※他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不過名氣不大其後世子孫也大多無作為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