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對白起人生境遇埋下伏筆,死前幡然悔悟也算是一種解脫

長平之戰對白起人生境遇埋下伏筆,死前幡然悔悟也算是一種解脫

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大秦戰神白起因為糧草不繼,又急於一時滅趙,最後只得無奈地選擇在一日之內屠戮韓趙四十萬降兵。屠完降兵後,白起這個藝術家又充分發揮了他的想像力,命令將士們將四十萬頭顱堆在一起,並自豪地給這件藝術品取名「白起台」。剩下的殘屍則堆成了森森的白骨山。每逢下雨,生活在長平地區的人們都能看到古戰場內被雨水衝出來的屍骨。一將功成萬骨枯。白起的功與名,都是由這些森森的白骨堆砌起來的。

長平之戰,在史冊上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對白起的人生境遇,對秦趙兩國今後的命運,埋下了深深的伏筆。長平之戰是一把雙刃劍。這場戰爭過後。趙國並未從此一蹶不振,反而是厲兵秣馬,修養生息,一時間竟有了勠力同心,同仇敵愾之勢。反觀秦國,長平之戰大勝後,秦國的戰死者都得到了厚葬,傷者得到了朝廷的厚養。光是這兩項的花費就相當的驚人。白起也意識到了長平之戰是一把雙刃劍。所以當秦昭襄王對白起說起再次討伐趙國的時候,白起用了老子的一句話: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以此來勸戒秦王,希望他能打消伐趙的念頭。

然而,秦王沉浸在長平之戰的勝利之中,對白起的勸戒不以為然,仍然發兵攻打邯鄲,結果可想而知。趙軍無論是守城還是出擊都同仇敵愾,英勇無比。因為有了長平之戰的前車之鑒,趙兵都知道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要麼戰死,要麼投降被殺死。士兵們寧願光榮地馬革裹屍,也不願成為戰俘被屈辱而又殘忍地屠戮。

所以,這場戰爭,既是趙國人血洗恥辱的一戰,也是白起軍事思想全面升華的一戰。因為白起一向主張以殺滅敵人有生力量為最高原則。如今,他從四十萬多的皚皚白骨之中學會了從人心的層面來考慮戰爭問題。武力只能暫時地征服別人,然而人是殺不盡的。只有仁德才能使人真正地臣服。

伐趙失利,秦王顏面盡失。於是與白起斷絕了君臣關係,並將他流放至陰密,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靈台縣一帶。正所謂牆倒眾人推,范雎趁機向秦王告刁狀,企圖借秦王之手將白起趕盡殺絕 。於是,秦王就勢派了幾個使者,不遠萬里給白起送來寶劍並賜死。白起手執寶劍,仰天長嘆:「我固然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終於,一代殺神,在臨死之前幡然悔悟。活著無時不刻忍受著良心的煎熬,此時的賜死,對他實在是一種解脫。

一代殺神就此隕落。但願白起到了地下,看在他虔心悔過的份上,閻王爺能收留了他。但願那四十萬無辜的魂靈,不再夜夜哀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豪說史 的精彩文章:

朱棣囚禁2歲後代50多年,出獄後不認識女人,更沒見過牛羊
村民發現奇怪腳印,嚇得趕緊報警,卻挖出一貴妃墓,陪葬品數不清

TAG:阿豪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