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松錦之戰明軍慘敗不僅因洪承疇用兵保守;這一不利的因素沒有解決

松錦之戰明軍慘敗不僅因洪承疇用兵保守;這一不利的因素沒有解決

松錦之戰是明清在關外最後的一場關鍵戰役,此戰之後,大明在無精銳可以在關外和清軍相抗,清軍也掌握了入關的要道,為後來入關打下了基礎,那麼此戰統領13萬明軍的洪承疇是如何走向失敗的。

首先說一點, 很多人說關錦防線就是翻版的馬其諾,滿清通過圍點打援在遼東獲得了無數資源,有效的消滅了大量明軍精銳。事實證明光一座山海關就鎖的滿清牢牢的,關錦防線就是個累贅。個人覺得有這條防線,皇太極繞道,還是在內地呆不住,因為關錦防線威脅著滿清的後方,如果沒有的話,繞道取了山海關,大明就門戶打開,皇太極長驅直入,是強攻山海關也好,繞道也好,都不會有太多顧慮,那樣滿清對於明朝的軍事壓力會更大。

松錦之戰洪承疇失利大致可以歸為三點,第一,洪承疇的戰術是步步為營,堡壘式推進大敗多爾袞,崇禎皇帝不懂軍事不斷催促洪承疇進兵,犯輕敵冒進的錯誤,第二皇太極率兵急援增強了清軍的實力,第三皇太極軍事能力極強可以說是當時第一軍事家,洪承疇的軍事應變能力還是不如皇太極,明軍慘敗也是很正常的。

對明軍來說,松山失敗,只是帝國局部的事,對後金來說,每一戰都關係到生死存亡,所以,從一開始,雙方的戰略決心就不在一個層面上。至此,清軍從思想上解決了為誰而戰的問題。明軍的組成,來自於五湖四海,兵員素質參差不齊,更遠的南方士兵別說作戰,適應當地生活條件都是問題,而清軍女真部剛剛經歷一系列的統一戰爭,士兵身經百戰,又在本土作戰,因此戰鬥力,戰力遠勝明軍。明軍是一支各地拼湊而成的大雜燴,清軍卻長年在一起作戰,協同作戰能力強於明軍。明軍長於以弓弩,火器據堅城大量殺傷城下士兵,而清軍長於騎兵團快速突擊。明軍放棄固守堅城而以野戰攻擊後金,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必敗無疑。戰略支援方面,明軍為外線作戰,補給線是死穴,而滿清可以就地補給。果然明軍崩潰於後路被抄,補給被奪。

不得不說,車營和火器這種先進的技術兵種讓大明將士慢慢喪失貼身肉搏的勇氣和能力,而後毛文龍被殺和吳橋兵變使得明朝花費巨大代價培養的西式火器部隊落入滿清之手,導致明朝和滿清的火器優勢逆轉,也是夠諷刺的。

洪承疇用兵太過保守,在明軍無糧草的情況下,利於尋找戰機速戰,洪卻放棄了幾次戰機,直到耗了一年多,後援殆盡,才被迫決戰,這是兵家大計,他是在走長平之戰的老路,廉頗耗的糧草殆盡,才讓趙括出來決戰,不管有無戰機只能必須打了,失敗的命運已註定!感覺洪承疇對付烏合之眾的起義軍還不錯,但是遇到強大的野戰部隊,應變能力的確不足,袁崇煥在戰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也不能輕言進攻。幾場勝利也是靠防禦作戰,以犧牲後金騎兵的機動性和野戰能力,發揮我方防守和火器的長處而取勝的。

可以說明朝中後期無大將,特別是那種能指揮幾十萬軍隊打仗的那種大將,這就進而引出了另一個影響歷次明清戰役,對明軍不利的因素,那就是每一次大的軍事行動,都有將帥不和,明出工暗不出力的問題,統一指揮和各路奮勇都不夠,這一問題沒有解決,對清軍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也無異於送人頭,反觀清軍,不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還是以後的多爾袞,統兵的權威性比較好,下屬將領奮勇爭先。

明朝後期邊軍將領擁兵自重的缺點完全暴露了,前期順風順水還能打,被切斷補給後,就暴露出來了,幾個總兵不按約定時間,自己率先逃跑,徹底使明軍大亂。如果按洪承疇計劃統一突圍,在明軍主力尚在,清軍包圍並不緊密的情況下,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傷亡。明軍此戰的傷亡主要就是在逃跑的時候被清軍追擊中殺傷的。

再者就是有崇禎這樣的領導,再能幹的下屬也要被玩死。具體到松山這一戰,你都賭國運了,那就專用洪承疇。大計已定,又何必聽信陳新甲的話,他再牛,也是距離戰場千里以外的人,難道還有洪承疇了解情況。沒錢打仗,要的那麼多的江南富商不徵稅,卻向苦難的農民徵稅,不出事才怪。不能壓制文官,那是什麼事也幹不成。所以說松錦之戰也不是什麼決死一戰,就算明朝勝了,後面也得滅亡,因為明朝就像一個癌症晚期患者,根本不是一兩場戰役的勝利能夠挽救的,就像清朝末年,即使和列強的戰爭能打贏也一樣會滅亡,因為整個朝代腐朽的不像樣子了,根本沒什麼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塵封 的精彩文章:

明朝北京保衛戰因這3點,于謙布陣於城外;于謙搶了別人功勞?
大秦為何要出兵50萬耗時5年征服這些地方?或是秦始皇被忽悠了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