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電子科大校長曾勇:大學必須重新喚起學生的好奇心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攝影 柴楓桔
「人一出生就有好奇心,大學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過研究型教學重新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近日,全國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在北京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重點提到了他所關注的大學本科人才培養和名師培育計劃。
對以工科為主的研究型大學來說,要創辦一流大學,培養精英領軍人才,僅僅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是不夠的,「已經知道的東西他可能幹得好,可是沒有的東西、創造從0到1的東西就需要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
就是獨立思考能力
「工科培養的人才幹活的多,成為領軍人才的也有,但是幹活兒的相對多一些。」近年來,電子科大在人才培養定位上瞄準了具有創新引領性潛質的精英人才。「創新引領性人才,不是說現在就能培養出來,而是現在就要打下根基,培養有創新潛質的人才。有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後,他們能成長為一個領域的精英。」
人一出生就有好奇心,但是在後天培養中,我們往往因為對應試的重視而忽略了人喜歡探究、探索的本性。在曾勇看來,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是要在大學重新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少數聰明的學生能無師自通,能學好。但是不少學生習慣於應試的題型匹配,模仿能力很強,可能並不懂一個原理的來龍去脈,但是仍然可以把題做對。」這樣的學生,需要在大學裡被重新喚醒。
什麼是創新能力?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去年,曾勇去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斯坦福開設的設計思維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和老師共同加入到一個項目中,從創意到做出原型到商業計劃,不斷有指導老師參與進來。「以前工科強調動手能力,但對創意、想像力重視不夠,現在我們在強調動手的同時還要強調創新的思維。
創新課堂
變單向傳授為互動研討
上課,不是老師簡單的傳達知識。「以前我們的課堂只是單向性的講述,學生主要是被動地接受,參與感不強。但是如果學生自己沒有探索、沒有發現、沒有重新構思,是難以培養創新思維的。」
曾勇提到了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的教授們設計的「卓越成長計劃」,計劃依託新型微波探測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把有趣的科研課題融入本科培養方案,與「核心課程群」銜接融合,通過各級通關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挑戰精神。「不僅老師要教還要學生聽,要有互動、有研討、有項目、有課題。」
「對工科來說,將來很少有東西只是一個專業的,所以我們強調知識的綜合和集成創新。包括跨學科的交叉。」通過把不同領域的知識綜合起來,做到集成創新。
不久前,電子科大新開設了一個面向全校學生的輔修專業——交互新媒體藝術專業,它將電子信息技術和實驗藝術結合起來,把光機電、信號、圖像處理等結合起來,通過基於項目的學習,最後由學生做出作品。「基於項目的學習,是研究型教學體系里非常重要的一環。」
通識教育
提升工科學生軟實力
在訪談中,曾勇多次提到創新思維的培養。在他看來,電子科大雖然是一所工科類院校,但是人文底蘊、綜合素養同樣重要。「創新思維的培養既包含在專業教育中,也蘊藏在通識教育中。」
在電子科大,通識教育被高度重視。它由「文史哲學與文化傳承」「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自然科學與數學」「工程教育與實踐創新」「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創新創業教育」6大模塊構成的114門核心通識課程,13個學分。覆蓋一二年級,有些跨到了三年級。「我們希望能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也就是我們提倡的聽、說、讀、寫『新四會』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等綜合素養。」近兩年,該體系課程開課1128門次,覆蓋學生4.9萬人次。
除了六大模塊,「人類文明經典賞析」更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它包括了紅樓夢賞析等幾十種主題賞析。」另外,學校還鼓勵學生網上選擇學校為學生精選的全國優質通識類慕課,邀請名家大家做客成電講壇,進一步拓展通識教育的外延。
前沿科技
提前布局智能
今年兩會上,智能 成為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實際上,電子科大本科人才培養中已經有人工智慧的方向。學校英才學院就在全校選拔人工智慧方向的學生,「互聯網 」複合培養計劃也設有人工智慧方向,學校還開設了智能製造實驗班、機器人實驗班等。去年,以計算機學院為基礎,以機器人、智能通訊、腦科學等學科為支撐,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院。
「人工智慧其實是非常廣泛的概念,在電子信息、通信、圖像處理、語言處理等方面都有。」曾勇介紹,電子科大正在依靠機器人中心開發一些集成、跨學科課程和項目,利用科研平台促進本科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
培育教學名師後備軍
培養創新性人才需要優秀的老師。電子科大每年有10多場國內外教師招聘會,引進優秀教師。學校在電子信息領域彙集的青年傑出教師人才,位居全國前列。「我們引進優秀教師,年齡不設限制,主要看學術潛力和學術上的成果。」曾勇說,比如90後教授劉明偵、80後教授周濤,都是傑出青年教師的代表。對引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學校有專門的傑出人才培育計劃、教學名師培育計劃等。
教師發展路徑主要有兩條,科研和教學。主要走科研方向的年青老師發展途徑比較多,但是主要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發展路徑則相對較窄。在今年的委員建議中,曾勇專門提出了教學名師培育計劃。
「要評選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基本都要到50多歲,我建議國家能夠設立一個教學名師培育計劃,作為國家級教學名師計劃的子計劃,能發掘一批教學名師後備力量,「他們的年齡在40-50歲之間,科研基礎好,對教學特別有激情,願意從事創新性教學和教學研究。」
※天府仁壽十大名片誕生 誰是C位?
※搶佔天府新區稀缺「城市墅」?你還有這次機會!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