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釋迦牟尼出家日,佛祖為什麼出家?

釋迦牟尼出家日,佛祖為什麼出家?

今天是農曆二月初八,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出家紀念日。

釋迦牟尼佛原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之子,原名喬達摩·悉達多

漢傳佛教一般以農曆二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的出家紀念日

「釋迦」是當時喬達摩·悉達多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也有說法譯為「能仁」;「牟尼」則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

佛陀出家的故事

相傳,釋迦牟尼多降生後不久,一位當時負有盛名的預言家阿私陀仙人,來謁見凈飯王,說要為釋迦摩尼占相。

凈飯王命人抱齣兒子,請阿私陀仙人觀看。

阿私陀仙人一邊看,一邊嘆氣,晶瑩的淚珠從他眼眶中掉下來。

原來阿私陀仙人預見釋迦牟尼會成佛,但他自己老得等不到那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凈飯王很愛這個兒子,從小就請了名師教導他習文學武。釋迦牟尼天資聰穎,一點即通,可以說文武兼全,智勇悉備。

有一次釋迦牟尼和父王一起郊遊,看見田中的農人,赤體裸背,在烈日之下工作;老牛拖著犁不得休息,還被鞭打得皮破血流;又見農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蟲蚯蚓,被鳥雀競相啄食,慘痛萬分。

他看到這一幅活生生的生存鬥爭圖,心中感到無限的哀痛,就在閻浮樹下,端坐沉思。

凈飯王找到他,問他為何如此,他說:「看見世間的眾生,互相吞食,心中感到萬分難過,所以坐在這裡沉思。

凈飯王勸慰了半天,才帶他一同回去,凈飯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深怕兒子厭世出家,便為他納釋種婆羅門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妃。

然而王宮的生活卻愈發讓釋迦牟尼的內心充滿苦悶和矛盾。

昔日民間遊歷的經歷,讓釋迦摩尼深刻地感受到了人間的疾苦。

任何人無法避免的「老」、「病」、「死」等問題,對他的觸動非常之深。

最終,釋迦牟尼毅然決然地捨棄了擁有的一切,離開了皇宮,到處參學、修行,最終證得菩提,並在餘生為眾生說法,從未間斷。

佛陀出家的原因

相傳,釋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和父親凈飯王交談:

「如果現在父王能保證滿足我的四個願望,我可以考慮不去出家。

第一、沒有衰老的現象,第二、沒有疾病的痛苦,第三、沒有死亡的恐怖,第四、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滅。」

凈飯王連連搖頭道:「這四個願望,誰也不能保證的。」

這四個願望,也是釋迦牟尼選擇放棄富貴生活選擇出家的原因——他內心充滿了生命本質的思考和追尋。

世人常常對出家有著誤解,認為出家的人多半是因生活不如意、生存或者生活困難、又或是感情失意、走投無路的人才會去選擇出家。

事實卻並非如此。

出家是一個詞,兩個字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

「出」即是「離開」的意思,出家的「家」並不是俗世的那個家,那「家」是什麼意思呢?

在《涅槃經》中說道:「居家迫迮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

這裡說的出家是說舍離俗家,出煩惱家,遠離煩惱之時,身心寬廣,善法增長。

其實所謂的出家,是說出煩惱家、出五蘊家、出三界家,才是真正出家,並不只是紅塵里的那個家。

有一副楹聯這樣說道:「出離煩惱家,證入菩提門」

出家重要的是出生死家,出邪見入真知家,知善斷惡,以正見,正行,完善人格,覺悟人生,利益大眾。

釋迦牟尼佛證道之後,徹底明了每個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潛質,於是引導眾生依法修行,獲得終極的解脫和自由。

如今,距離釋迦牟尼出家已2500多年,我們在了解佛教的傳說、知識之餘,更應當著重體會釋迦牟尼佛的慈悲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國學網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
6件小事,讓你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TAG:學國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