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

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

英國自古就對歐洲大陸採取一種「若即若離」的態度,自18世紀開始為爭奪、維護「世界第一」地位,它所採用的就是「大陸均衡政策」。

(1)「大陸均衡」政策,在現代已經無法實現,面對「加入歐盟的負影響」越來越嚴重,英國開始「爭論」與「彷徨」

「均衡政策」實質上就是採取各種手段不允許出現「帶頭大哥」,從而干擾、威脅自己在海上的「霸權」。同樣,1973年加入「歐共體」/歐盟,也主要是希望藉助自身的力量「影響」歐盟,讓歐盟成為自己的利益實現的載體,也就是歐盟利益與自身利益高度一致下,依靠歐盟的影響力,延緩甚至可能「重現」自己曾經的光榮。但問題是,世界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A.「大陸均衡」政策造成英國和歐洲大陸的互相猜疑

從法國和西德主導的「歐共體」,再到法國和德國主導的「歐盟」,歐洲大陸儼然已經形成「帶頭大哥」,自1973年到2013年的所謂「三駕馬車」,英國採用的「均衡政策」其實已經失敗。

英國的擔心在於:歐盟可能吞噬英國,使英國徹底從「世界性大國」演變為「歐洲國家」,這既傷害到了自己的「自尊」,又讓本國利益遭遇重大損失,同時,也和自己的基礎思想:「盎格魯—新教」文化受到顛覆。

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聖女貞德就在「英法百年戰爭」時期

因為現實和未來矛盾,加上幾百年的歷史溯源,英國和歐洲大陸間的互相猜疑越來越嚴重。

正因為「大陸均衡政策」施行的三百年里,英國和歐洲大陸所有強國間都發生過齷齪,特別是和法國,三百年來兩國爭奪「世界話語權」「歐洲話語權」的行為就沒有停止過。再往前,法國1337—1453年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不但讓法國和英國的國家建設得以完成,也奠定了英國「島國思維」徹底成為「基因」。

「島國思維」和進軍大陸,乃至「海上霸權」並不衝突,後兩者只是「島國思維」的擴大工具。「島國思維」不是就待在「島上」,而是行為做事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對周圍群體的正常利益不進行考慮,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進軍大陸、海上霸權也僅僅是維護「自我中心」的手段。

「大陸思維」同樣也是以利益為先,這是人的本性,也是存在、生長的必要,但「大陸思維」往往更容易妥協、交換,換取「最佳」利益。

正是因為「大陸均衡政策」乃至後期的「光榮孤立政策」,表面上只是「旁觀者」,但實際上它與我國的道家思想有一定相似性「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真的是「旁觀者」們?它想做的不是「旁觀者」而是「裁判者」甚至「園丁」,誰長高了,拿把剪子把高出來的剪掉而已。

B.「大陸均衡」政策下的英國和歐洲大陸各強國的矛盾簡述

19世紀中後期,英國逐漸出現的「光榮孤立政策」,其實也只是「大陸均衡政策」的變形。

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

拿破崙

在1880年代到1890年代,在拉美地區面對美國和德國勢力的崛起,英國丟車保帥,放棄與美國「正面競爭」在拉美的主導權(只是放棄正面碰撞,不是放棄爭奪),轉而轉向歐洲應對法德俄特別是德國在1883年代的「瘋狂殖民」。

在那時,英國和法國的競爭仍然是主體。但「威廉二世」及其德國海軍方面的「瘋狂造艦計劃」嚇壞了英國,英國和法國已經在七八百年的競爭中逐漸熟悉對方,但面對「新興強國」德國(只是說德國作為統一的普魯士是新生的)並不熟悉,再加上德國人的性格優點,從1900年開始,英國把德國看做了「最危險的敵人」。

即使德國的海軍實力不足英國的三分之一,法國卻是英國的一半兒也不可能改變「思維同一」性的重要性(只是相對德國更具有「同一性」)。

後來的歷史眾所周知了。這是歷史矛盾,還有由歷史矛盾繼續延伸為今日矛盾的案例,例如「直布羅陀問題」。

在英國與法國進行競爭的同時,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時期的世界第一強國則是西班牙,因此,英國和西班牙的競爭開展了。

從1568到1648年,荷蘭、英國兩國接連對西班牙帝國進行長達八十年的戰爭。西班牙的尼德蘭聯邦受英國宗教勢力影響,其清教徒們在1568年正式從西班牙獨立,英國對其進行支持,由此引發了八十年戰爭。通過英西五次海戰,以及西荷數次海戰,在1639年的唐斯海戰中,荷蘭徹底終結了西班牙帝國的「海上霸權」。

之後,西班牙帝國在法國地支持下仍然是世界上一股重要力量,但作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已經「日落西山」了。1704年,英國佔領直布羅陀。那麼,退歐了,英國和西班牙已經不再是「兄弟」,那麼,直布羅陀該歸還了吧。這就是歷史問題的延續。

最後就是沙俄帝國,沙俄帝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就是「克里米亞戰敗」(1853年—1855年),這次戰爭又被稱作「第九次土俄戰爭」,在土俄從1676年到1922年的246年里,奧斯曼(土耳其)與沙俄帝國(蘇聯)發生了12次戰爭。然而「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慘敗。

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

1588年,英西海戰

英法土給予沙俄的停戰條件之一就是將1853年前,土俄八次戰爭中,沙俄奪取的奧斯曼領土全部吐出來。沙俄為何會戰敗?就是英法聯軍突然插手俄土戰爭!

同時,從19世紀開始,英俄兩國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在亞洲激烈爭奪殖民利益,在整個亞洲,英國主要針對的國家就是沙俄,並為此與日本結成「英日聯盟」共同對抗沙俄。

通過上面的簡短闡述,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和歐洲大陸間的懷疑、不信任,是有著很強歷史原因的。從歷史上看,英國和歐洲大陸各大強國間的歷史矛盾太深。其矛盾相較德法矛盾要深厚得多!也正是如此,戴高樂才兩次否決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因為上述原因,英國選擇了脫歐。至於經濟、社會原因我們下文詳述。但脫歐之後,英國該走向何處?英國的走向點很明確,那就是「美國幫」聯盟。

(2)「美國幫」的聯合基礎就是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的高度一致

英國的「三環外交」乃至加入歐共體/歐盟,都是在英國即將逝去到徹底失去「世界秩序主導者」這一身份的應對措施。

但在當今世界各國逐步強大起來後,英國雖然使勁了一切努力,但因為英倫三島過於狹小,他的實力無可避免地下落了。

那麼,既然「歐盟」不能讓自己維持「世界性大國」的地位,反而,會因為「邦聯」這種形式越來越強大,會使「英國」的主權不斷「讓渡」,從而使英國成為「歐洲國家」而不是「世界性大國」,那麼,歷史溯源就成為反對「歐盟」的重要思想。

因此,他就需要去尋找另外一個「聯盟」。

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

五月花移民

我在去年生搬硬套了一個辭彙——美國幫。其思考基礎就基於:國家間的競爭不僅僅是個人間的競爭,更多的是大國間的「朋友圈」的競爭。雖然,人們總愛複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的那句:世間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雖然,朋友的關係根本是利益問題,但利益談多了,忽略了「思想同一」問題那就錯了。「兩肋插刀」的朋友真的不存在嗎?有的。國家間其實也有。這就是「思想同一」問題。

A.什麼是美國幫

成為朋友還是成為敵人,不僅僅靠利益。

敵人、朋友可不是做買賣,做買賣間你買我也買互相競爭,競爭者的關係並不是敵友關係。如果是競爭者就算「敵人」,那所有人就都沒有朋友只有敵人了。

「敵人」「朋友」是遇到「核心利益」「重大利益」的時候,互相幫忙或互為競爭對手的關係。「做買賣」常有,「做朋友敵人」可不常有。

長期看,朋友會變成敵人,敵人會變成朋友,這是永恆不變的,永遠流動的。

短期看,朋友就是朋友,敵人就是敵人,這是相對的、靜止的。

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

聖公會大教堂

「美國幫」概念我之所以提出,主要就在於在一個短期內(20年內),讓更多的人了解國際形勢,並制定自身的應對。美國幫是以:英國及其前殖民地為基礎的英語系國家為基礎,聯合再外層的國家。主要就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色列等國為基礎與核心。

B.英美澳加四國具有同一的宗教思想、法律系統,也就是說他們是「精神聯盟」,這種聯盟相對更穩定

英國包括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大不列顛島、蘇格蘭島、馬恩島,但英國的文化基礎是什麼?顯而易見答案是盎格魯-新教文明。

那麼,美國呢?正如塞繆爾·亨廷頓所說:美國文化就是「盎格魯—新教」文化。新教就是我們口中說的基督教,因為我國歷史翻譯原因,新教在我國被稱基督教(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流派。我們再看看歐洲大陸的法德兩國他們都是天主教思想為主、大陸法系國家,在思維、宗教、法律系統上的不同很明顯。

英國主要宗基督教的安立甘宗(又稱盎格魯教、聖公會、英國國教).

美國的基督新教以聖公會及其分支為主導,例如浸禮宗是脫身於聖公會分支清教徒派(請注意荷蘭獨立也是因為清教徒派)、衛斯理宗也是1784年脫離聖公會、公理宗也起源於清教徒,再加上聖公會本身。構成了美國新教的主體。其餘還有路德宗、長老會等等。

像「美國幫」中的澳大利亞,其澳大利亞宗教人口中有20%本身就是英國國教,其他基督新教派別則佔15%以上,天主教佔26%。因此,澳大利亞與英國的文化認同感更強。

加拿大也是新教加天主教的基督教占信教人口的70%,其他30%被各式各樣的宗教囊括。因為,法國文化在加拿大影響力較大,天主教與信教力量差不多。

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

因此,英美加澳在思想上、法律體系上、思維方式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美國又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又是「英聯邦」的基礎國家,英國聯合「英聯邦」部分成員,以集體形式與美國聯合就是理所當然了。而且,27個國家結盟各個都有否決權,說話辦事兒效率較低。英國想不玩兒了。

結束語:英國退歐、美國退會修建隔離牆其實都是「島國思維」的體現

美國也有「島國思維」而且很嚴重,恐怕一些人會表示反對,然而,美國的文化根基是英國的,雖然,「一戰」後,德國移民實力在美國擴張迅速,然而,和「猶太人」「天主教勢力」相比,德意志思維的影響並不成為主體。即使今天的總統是德國移民的後人也一樣。

美國精英階層非常「善於變化」,之前對天主教徒比較抑制、在政治圈和經濟圈力求讓天主教信仰臣服於基督教文化圈。但當更危險的敵人出現後,他們立刻迎接了天主教,稍早之前,他們還接納了猶太教。

有人經常說,猶太人控制美國,其實這只是問題的表象。直到「二戰」前,猶太人所遭遇的歧視在美國同樣存在,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美國國民寧可接受黑人、女人當總統也不希望一個猶太人擔任總統。那麼,「二戰」以前的美國統治階層肯定不是「猶太人」統治了。誰?答案就是盎格魯基督教。

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

因為猶太人有財富、有頭腦,為了自身更好的利益,「核心的美國精英層」便接納了猶太教、天主教,但只要你敢「出圈兒」,那麼,這個核心的精英階層就會讓你「消失」。不管你是天主教的總統還是猶太教富翁。

下文我們就從英美在面對同一問題是類似表現看看他們的「思想同一」問題。

「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

戴高樂兩次拒絕英國入盟申請,45年歷史證明他是睿眼識國

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西域三強:弱勢大唐隱忍自強終敗東突厥
「一戰」前,美法對英國威脅大於德國,何以受傷的是後者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