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陰氣,到底是什麼?陰氣不足會怎樣?

陰氣,到底是什麼?陰氣不足會怎樣?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實用中醫診斷學》、《中醫大辭典》、《中醫基礎理論》

列位看官,今天這篇文說,咱們來和您聊聊「陰氣」這件事。

什麼是陰氣呢?在咱們中國老百姓的腦海中,「陽氣」似乎是一個活著的人,更為重要的東西。一個人身體好,我們說他陽氣足,從來沒聽說過夸人「陰氣足」的。相反,如果說某個人「陰氣足」,那幾乎就成了罵人的話,形同「陰陽怪氣」、「娘娘腔」了。

其實,這個陰氣,真的是太寶貴了。它和陽氣一樣,都是推動和維持我們生命運動進程的關鍵因素。而且,說句公道話,當代人的病啊,有很多,和陰氣不足有關係了。

什麼是陰氣呢?拋開艱澀的概念、術語不提,我們帶您用簡單的方法來感受一下——

看官,您用手機閱讀此篇文說,到目前為止,是不是眨了多次眼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通過眨眼,保持眼睛的濕潤。我們眼睛的濕潤、「水靈靈」,其實就是陰氣滋潤的表現。我們不斷地眨眼,就是在不斷地養陰。

再比如說,您摸摸自己的心臟,您感受一下,它是不是一直在跳不停啊?你說它累不累啊?它也累,它也需要休息。誰來幫助它休息呢?就是心中的「陰氣」。一個人若心陰不足了,就很有可能出現類似心動過速、心煩心悸、心慌胸悶、夜卧不安等癥狀。

還有,你說我們的身體,為什麼到了晚上,就得睡覺啊?臨睡之前的那種睏倦感,疲乏感,讓我們難以抵禦。我們通過睡眠,得到了身體的修補,大腦的休息。這種每天晚上必須出現的衰疲之感,也是陰氣的一種表現。如果沒有它,我們就得不到休息,就會像永動機一樣,永遠停不下來,直至把自己累死。

還有,看官,您觸摸一下自己的脈搏,感受一下血液在血管里的流動。這流動的血液,是我們生命的線。血液,就是屬陰啊!陰不足,往往血不足。所以,中醫臨床才總講一些諸如「陰血不足」、「肝血不足」的癥候。比如眼睛乾澀、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等。這些都是陰氣不足所致。而生成血液的「營氣」,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屬陰的,乃是「陰氣」的一種。

還有,生活中的我們,之所以能夠靜心沉思,之所以能維持血壓正常,之所以能口中濕潤,之所以二便正常,都是陰氣的功勞。總而言之,我們身體裡面,那些內里的、向下的、抑制的、減弱的、重濁的功能和運動,其實都是陰氣在起作用。

具體來說,我們的心,不能沒有陰氣。心中陰氣不足,我們就心悸、心慌、心煩、失眠、多夢易醒,口燥咽干,形體消瘦而煩熱,還容易盜汗和潮熱。臉上到了下午就發紅。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適當服用一點柏子仁、酸棗仁之類滋養心中陰血的東西。

我們的肺,不能沒有陰氣。肺陰不足的人,就會幹咳、少痰,粘痰不易咳出來,口燥咽干,同時還容易形體消瘦、午後潮熱,嚴重的甚至聲音嘶啞,痰中帶血。這個時候,適合用一點麥冬和百合。

我們的胃,不能沒有陰氣。如果胃陰不足了,我們就會隱隱約約感覺到胃中灼痛、嘈雜,食慾降低,胃脹,肝火或者呃逆,,小便黃而大便干,舌紅少津。這個時候,就得用一點沙參、麥冬、玉竹之類的來調理了。

我們的肝,不能沒有陰氣。肝陰不足了,我們就會雙目乾澀、視力減退、脅肋部位隱隱灼痛,而且頭暈目眩,耳鳴,午後臉部發紅,面部發熱,盜汗口渴。這樣的人,很容易發作高血壓。這個時候,用一點當歸、生地黃、芍藥、川芎、酸棗仁、木瓜之類的,來滋補肝陰。

總而言之,咱們的五臟六腑,是真的離不開陰氣。陰氣是什麼?它就是我們學生時代渴盼已久的「下課鈴聲」。鈴聲一響,意味著我們可以休息。它也是樂譜上的休止符,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樂章更有層次和節奏。它還是日曆上那標註成紅色的節假日,是我們放鬆身心的絕佳機會。總而言之,我們之所以用這副身板,堅強活上幾十年、百十年,多虧了陰氣在中間的調和,否則,我們就如一團烈焰,瞬間燃燒,瞬間旺盛,而後又瞬間消亡。

所以,請珍惜我們的陰氣吧。如何養陰氣呢?

1,好好睡覺。睡覺是養陰氣最好的辦法,沒有之一。

2,好好喝水。陰水可以養陰。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也是養陰的好辦法。

3,不要過勞。工作生活得太累,就要休息和放鬆。過度地承擔、負荷,會耗散大量的陰氣。

4,不要著急上火。心情的焦慮、急躁,是傷陰的重要原因。

5,不要吃得太辛辣,油炸的的東西少吃。這類東西,會傷害我們的胃陰。

6,不要吸煙。吸煙,不但會損傷肺陰,更會損傷我們的營氣,傷害一身陰血。

7,不要思慮過度。思慮過度,會耗傷我們的心陰。

好了。關於陰氣的話題,我們就給您說這麼多。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趙麗蓉最後時刻,「騙」了我們十九年!癌症患者都這樣做?
養生:心如童,食如蟻、欲如龜、行如猴!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