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姐姐死後姐夫殉情,太后十分不滿,妹妹流淚說:我給姐夫殉葬吧

姐姐死後姐夫殉情,太后十分不滿,妹妹流淚說:我給姐夫殉葬吧

在我國古代,和婚嫁文化可以相提並論的就是喪葬文化了,這兩項都有著非常繁瑣的禮儀,並且也有很多的講究,尋常人家還好,但是在皇家裡面,喪葬這件事就顯得頗為神秘。我們知道關於帝王喪葬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秦始皇陵了,在墓里陪葬的那些人俑數量之多令人震撼,而形象生動又令人敬畏。為什麼在陪葬品里會出現人俑呢?

一般我們認為的陪葬物都是一些金銀珠寶或者死者生前常用的物品,但是實際上,在封建社會,流行過以人殉葬的習俗。在奴隸社會,奴隸也算一種歸屬品,所以會在奴隸主死後,也會將這些奴隸一起封到墓里,有些時候,也會有人選擇自動陪葬然後表示忠貞。但是這樣殘忍的喪葬習俗,不管是不是自願,都有一種被迫的感覺。

這樣殘忍的喪葬習俗也並不是一直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的,從漢朝到明朝之前,這個習俗是被廢止了,但是到了明朝之後,又出現過一段時間,可能是當時整個社會提倡三從四德,強調忠貞的緣故,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統治者的不良示範,因為當時朱棣去世之後,就要求把自己的多位妃子給自己陪葬。後來到了明英宗,他在病重卧床的時候,因為有感自己撐不了太久,就下詔廢除了這項殘忍的制度。

然後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殉葬制度都沒有出現,知道清軍入關,滿人得了天下,這項制度才又冒了出來。這種制度的死灰復燃,繞不開一段在清朝歷史上很有名的愛情故事,那就是董鄂妃和順治帝。他們之間的愛情在那樣的環境雖然很感人,但是結局卻很是凄涼。

而且關於董鄂妃的身世,在後代存在著很多的爭議,最有名的就是說董鄂妃是順治的弟媳。她入宮的時間並不是秀女入宮的時間,而且很有可能是嫁過人之後入的宮,再加上入宮的時間正好和順治的弟弟博果爾死亡時間相近,所以就有了順治強搶弟媳的說法。

不管這位董鄂妃的身世如何,我們都不能否認的是她確實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女子,不僅聰慧懂文墨,而且還時常勸諫皇帝好好處理政務,即便有時候皇帝糊塗想要讓她幫忙批改奏章,也表示拒絕。

她在入宮之後,位分很快就升為貴妃,並且皇帝對其頗為寵愛,兩個人也算是過了一番神仙眷侶的日子。可是奈何天公不作美,這位佳人才二十幾歲的芳齡就紅顏消逝,而皇帝在她死後也日日悲痛,沒多久也隨著去了。在皇帝去了以後,一位大臣拿出來皇帝的遺旨,這個遺旨頗有幾分古怪,為什麼這麼說呢?看一下遺旨的大概內容就清楚了。

皇帝在遺旨里寫到:「董鄂妃有才有貌還賢惠,所以我對她就很是寵愛,所以這也讓我忘記了什麼是君臣之禮,卻只記得我和她之間的夫妻之情。」這些話乍一聽還好,但是仔細推敲,卻有幾分罪己詔的意味,似乎是在指責董鄂妃讓他忘記了自己的責任,明明生前那麼寵愛,怎麼到死之前卻又變卦了呢?

這位大臣確認了好幾番,確實是皇帝的遺詔,但是這內容總讓人覺得像是假的,可是天下哪有人有那個膽子去造假皇帝的遺詔啊?按理說是沒人敢,可是他忘了太后,畢竟當時太后對董鄂妃可是頗有不滿。

太后不介意皇帝寵幸後宮女人,只要拎的清就好,但是她很介意皇帝獨寵哪個女人,因為身在帝王之家,最忌諱的就是情根深種,不僅不利於前朝的統治,也不利於後宮的子嗣繁衍。本來皇帝要讓董鄂妃入宮的時候,太后就是百般不情願,後來董鄂妃沒了,本來以為慢慢皇帝就會把那個女人給忘了,沒想到皇帝確是個多情種,悲痛不能自已,結果身子也垮了,這讓愛子心切的太后怎能不恨。

這份遺詔拿出來的時候已經是皇帝去世四個時辰之後了,這期間說沒發生過什麼也很難以讓人信服,太后肯定改動過這份遺詔,藉此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說是後宮不得干預前朝的事情,但是要說裡面真沒什麼牽扯也不可能,畢竟有時候後宮也是皇帝用來牽制前朝勢力的重要手段。各位妃子在後宮不僅代表了她們個人,也代表了她們後面的家族。董鄂妃是沒了,可是太后這邊還在不滿,這份不滿總要找一個人來發泄,於是身在同一個家族的貞妃就倒霉了。

當時的貞妃才剛剛二十歲,正是桃李年華。剛入宮那會,正是少女慕艾的年紀,對皇帝也不是沒有過期盼,可是皇帝的愛只給了自己堂姐,除了一個看著看著光鮮,實際卻冷冰冰的位分,他什麼都沒有給,而且這個位分也是沾著堂姐的光得來的。先後喪姐喪夫,如今還要迎接太后的不滿。

為了家族的考量,也為了平息太后的不滿,她自願選擇去陪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埋在那個黑暗又陰冷的地宮裡。說是自願「入殉」,可是她從來沒有別的選擇,家族不許,太后不許,而且曾經得過姐姐幾分照料的自己也不許,可是她還年輕,她還沒有被人像皇帝愛姐姐那樣被人愛過,可是再不甘她也沒有別的選擇。

哪怕自己自願去陪葬,但是也只能去妃陵,陪在皇上身邊的只有皇后和自己的姐姐,生前沒有觸碰到的寵愛,死後也難沾染半分。後人們只記得皇帝和他的愛妃之間超脫帝王枷鎖的愛情,可是沒有人記得曾經有一個正當年華的小姑娘為了他們的愛情而被長埋在冰冷的地宮裡。

後來的三皇子玄燁繼位之後,下詔廢除了這項殘忍的制度,從此這種荒唐的習俗就消散在歷史的長河裡。

參考資料:

【《清聖祖實錄》、《皇朝文獻通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蘭笑點 的精彩文章:

顧廷燁明知自己流放是皇帝設局,為啥還要勸明蘭和離?有2個目的
紅軍計劃好的奇襲為何變成強攻?關鍵時刻兩個菜農的出現打破僵局

TAG:米蘭笑點 |